在刚刚过去的印度第74个共和国日大阅兵中,最引人注目的装备无疑就是第一次登上阅兵场的量产版NAG车载重型反坦克导弹系统了。由于这个NAG导弹项目长期以来都是以“拖延”和“难产”而为人们所熟知的,所以外界对其印象不佳,重视度也不高。不过虽然研发时间早已超过30年,但是印度陆军并没有放弃这个项目,最终还是在外来技术帮助下,于2020年底完成了所有的研发和测试,并在2021年悄悄的将首批量产车型交付了第17机械化步兵团。所以整个NAG项目其实已经不声不响的走完了,而在2019年进行的改进后版本的靶试中,DRDO宣称系统打出了十发十中的成绩,这说明引进外援帮助后,NAG导弹的性能已经逐渐稳定,因此最终定型量产的NAG系统还是值得我们关注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参加阅兵的第17机械化步兵团的量产版NAG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NAMICA)

图:量产版发射车前部左侧配备了Sharang遥控武器站

NAG导弹项目从1988年开始正式进入研发,到2021年交付总共是花费了33年时间,在这期间该系统是经历了三个版本的迭代,才确定了目前这个量产版的设计。而这三个版本的总体设计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使用印度国产的BMP-2步战车底盘加导弹发射转塔的方案,但是在转塔结构、导弹布置和光电观瞄系统的配置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最早版本的NAG发射车是采用的升降发射转塔设计

图:底盘后部车体加高,以容纳降低后的转塔

图:升降转塔收入车体内

90年代前期推出的第一版NAG导弹发射车,采用的是升降发射转塔的设计,而且由于底盘后部进行了加高,所以这个转塔是可以完全收纳于车体内的。这样的设计虽然有利于车内补弹,但是它同样也带来了结构复杂的问题,而且极占用车内空间,不利于设备布置。同时发射塔的尺寸也被限制,导致其最大只能携带4枚导弹(左右各两枚,中间是光电观瞄),单车火力不够。所以在综合评估后,印军很快将方案否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NAG导弹的第二版发射车

图:第二版发射车的转塔携弹量增大到8枚

图:第二版发射车实弹打靶

而21世纪初推出的第二版发射车就简洁了很多,主要是放弃了升降设计,将导弹发射和俯仰机构置于一个旋转底座上,这样就减小了对底盘的改动量。而发射转塔的携弹量也实现了翻倍,达到了8枚。对于第二版发射车,印军总体还是满意的,但是也提出了多项修改意见,比如发射转塔用于俯仰的液压动作筒采用了外置设计,这在战场上很容易被弹片击伤,导致丧失俯仰能力。另外,转塔高度较高,不利于隐蔽。同时目标搜索能力不够,缺乏周视光电观瞄设备等。这些意见也为第三版的改进确定了方向。

图:第三版发射车导弹携带量降为6枚,车长周视观瞄仪向前升起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车长周视观瞄仪向后降低状态

2012年之后出现的第三版发射车针对印军的要求做了专项改进,比如为了降高把旋转底座的外置部分去掉了,导弹也减少2枚,并改为单排布置。外露的液压动作筒也改为隐藏在转塔下方。光电配置方面则是改用进口以色列埃尔比特公司的COMPASS三合一光电观瞄仪,同时增加同型号的车长周视光电观瞄仪,并将其安装在可以折叠升降的底座上。作战时可以向前升起,行军时可以向后降低。

火控方面第三版也相应增加了猎-歼功能,发射转塔的操控手在瞄准锁定一个目标时,车长可以搜索下一个目标,如果发现更具威胁的目标时,车长可以超越操控手接管发射转塔的控制,优先将其转向更具威胁的目标方向,并完成锁定和发射。而为了增加发射车的自卫能力,第三版也在车体左前方增加了一部配备PKT机枪的Sharang遥控武器站。最终的这个第三版显然是达到了印军的要求,所以最后的量产版与第三版发射车没有什么区别。

图:前部的发射塔操控手观瞄仪有保护罩

图:操控手观瞄仪保护罩关闭状态

图:2019年夏季用户靶试中的第三版NAG重型反坦克导弹

在发射车不断改进的同时,NAG导弹本身也在改进,不过它的改进主要集中在导引头上。该弹采用的是图像匹配制导,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不过早期版本只有白光电视导引头,所以只能在白天使用,2002年之后才改为非制冷红外成像导引头,以实现全天候作战。但是由于印度在光学器件和图像处理能力方面的技术实力不够,所以NAG的导引头一直都有问题。比如在2012年的靶试中,因为沙漠环境温度高,导引头就出现了无法从环境背景中识别和锁定目标的情况,导致前后发射的8发导弹脱靶6发。最终DRDO不得不求助法国人,在改用进口法国Sofradir-ULIS公司的图像处理芯片和器件后,才解决了问题。

图:NAG导弹的导引头

而在气动和控制方面,NAG导弹倒是没有什么变化。该弹的小展弦比稳定翼和小尺寸控制尾翼的组合,以及火箭发动机的侧喷设计都是在90年代就已经确定了。而弹体尺寸方面,该弹也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根据印度防务展上的资料显示,目前量产版的NAG导弹是1.8米长,直径150毫米,全重45公斤。这个尺寸和重量比我军的红箭10车载重型反坦克导弹要小很多,这也使得两款导弹的射程潜力和战斗部威力就差了很多。NAG导弹配的是8公斤串联破甲战斗部,二级主战斗部破甲威力为800毫米,搭配导弹的攻顶弹道,对付目前各国的第三代坦克还是够了。但是这个破甲威力还是比红箭10低了近400毫米,另外红箭10是破甲杀伤双用战斗部。

图:NAG导弹的气动设计一直没变

而除了战斗部威力之外,NAG导弹在制导方式和射程方面与红箭-10也有很大差距。该弹的图像匹配制导只具备“发射前锁定,发射后不管”模式,这种模式需要发射车在导弹发射前向弹载计算机预存入目标锁定时的画面。所以整个系统的射程就完全受制于发射车COMPASS光电观瞄仪对目标的锁定距离,这就导致了NAG导弹的最大射程被限制在了4公里,比激光指令制导的红箭9的最大射程还要小1.5公里。

图:NAG导弹只有发射前锁定一种模式,最大射程只有4公里

图:红箭-10光纤制导反坦克导弹

而红箭-10则不一样,它采用的是光纤制导,除了发射前锁定,发射后不管能力外,还具备“人在回路”能力,可以发射后锁定和全程操控导弹。由于导弹导引头画面实时回传发射车,所以操控手并不需要完全依赖发射车本身的光电观瞄来搜捕目标,可以直接利用导引头画面来搜捕,在看清目标后再锁定。这就方便了对超远距离目标的攻击,所以红箭10的最大射程只受限于光纤长度,能够达到10公里,是NAG导弹的两倍还要多。而“人在回路”模式也使得导弹的抗干扰能力更高了,如果导弹发射后,目标采取释放烟雾或者打出遮盖型红外干扰弹,破坏导弹导引头的锁定,那么红箭10可以转为手动控制来实现二次锁定或者直接操控到命中。而NAG导弹一旦导引头脱锁或者无法识别出目标,那就只能干瞪眼,欣赏脱靶了。

另外,人在回路能力也使得红箭10能够进行盲打,即使发射车看不到目标,但只要知道目标的大概位置或者方向,就可发起攻击,利用发射出去的导弹导引头的画面来搜捕目标,让导弹来给发射车当眼睛。所以红箭10在战场上可以躲在山体后面或者建筑物后面作战,而NAG发射车则必须与目标形成通视条件,这在战场上危险性就大了。因为NAG导弹的射程比巴军的VT-4和我军的99A坦克的炮射导弹的射程还要小1公里,所以通视条件下,它也会被目标坦克攻击。而且还可能因为射程不够,被坦克反压制。

通过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到,最终量产的NAG导弹虽然技术上已经是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但是射程上却有着巨大的短板。而它的制导虽然实现了发射后不管,但是与红箭10这类发射后可管也可不管的新型反坦克导弹相比,抗干扰能力和攻击可靠性方面仍然还是有差距。而该弹的印度国产化率其实只有80%,有20%的核心器件仍然需要进口,所以NAG导弹虽然已经交付服役,但未来仍然需要完善和改进才能真正满足印军的战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