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百合妈妈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俩熊孩子把家里的懒人沙发拆了玩儿。画面中,两人躺在地上,身上落满了白色的保丽龙泡沫颗粒,就像被一层薄薄的雪花覆盖(画面残忍而诗意),沙发剩下的外壳被放在边儿上。

妈妈回家看到这一幕后,简直要被气疯了,瞬间血压飙升,收拾了8个多小时都没收拾干净。当场对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但是第二天,孩子又继续闯祸。

看着图片,我也顿时血脉偾张,血压不稳,有了躯体上的反应,还真有点儿扛不住,这情景委实吓人,别说身处现场了,看照片都感觉全身的细胞在抓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先来说说我们的情绪反应,一般情况下,我们遇到超出自己能力水平范围或者超出意料与期望的事情时,就会感到紧张、焦虑,这种反应是正常的,主要与我们过往的经历与体验有关。

在我们童年时期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情形,比如,受到过父母的责骂惩罚等等,这些痛苦、无力的体验会在我们的身体里留下伤痛记忆,当情景重演的时候,这个创伤就会被激活,让我们感到不舒服。

所以说,并不只是孩子拆沙发这件事情本身让我们不舒服,很大一部分是我们内在的感受在作祟。

试想一下,如果懒人沙发本来就是用来玩的,是能够给孩子带来乐趣的,是在拆开后有办法很快收拾好的,比如,用吸尘器或是有专门的保姆负责收拾,我们这部分的焦虑是不是就会减轻很多。

02

再来说说孩子的感受,从孩子的角度来讲,他们可能觉得懒人沙发是和芭比娃娃一样的存在,有天赋的孩子甚至在小小的家里玩出了游乐场的场面与感觉,这是多么嗨的体验,又是多么有创意的玩儿法呀。

他们意识不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乐趣。

如果妈妈见状忍不住训斥他们,他们可能还会觉得委屈、害怕、不服,下次就真的会把妈妈对他们的看法变成现实,真的去寻找可以搞破坏的事情做给妈妈看。

或者更严重些还有可能在孩子心留下创伤,最终演变成焦虑与恐慌的根源,成年后一旦遇到无力掌控的事情,就会紧张、慌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所以,我想说的是,遇到这样的事情,妈妈首先应该处理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处理事情,并且分清楚情绪的哪些部分是属于自己的,是需要自己去面对和处理的,哪些部分是需要和孩子共同面对解决的。

首先,接纳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情绪上的反应发生,并觉察它在身体里的流动起伏,不对抗,允许它来,也允许它走。

其次,把对外在的指责转变为内在感受与需求的表达,这样对孩子说:

“你们把家里搞成这个样子,妈妈心里很难过,因为妈妈很累,还要花那么多时间收拾,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妈妈希望你们在家里玩得开心,但是拆沙发这件事情,是妈妈无法接受的,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请你们和妈妈一起把家收拾干净吧!”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写道:“人们时常习惯于分析和指责他人,而非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一旦人们开始谈论自己的需要,而非相互指责,就更有可能找到满足大家需要的办法。”

妈妈需要的是干净整洁的屋子,孩子需要的是尽兴玩耍的乐趣,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就认为是他们的过错。

最后,邀请孩子和自己一起收拾残局,这样处理孩子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下次就不会再自找麻烦了。或者也可以花钱请人来帮忙收拾,孩子看到原本用来买玩具的钱花在了别处,下次就会更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了。

如此,孩子从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中就能受到教育,明白做事情的分寸,比责罚要管用得多,同时,也学会了正确管理情绪、妥善处理事情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