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中国天文年历》显示,1月20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大寒节气。大寒是一年中阴阳转换,冬终春及的重要转折点,“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人生的起伏就像四季轮转,总有那段天寒地坼的艰难旅程。然而严寒褪尽才有大地回春,历经磨练方可破土重生。耐得冬日寂寞,终见三月繁华。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冬天就快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大寒·知道

关于大寒节气的“冷”知识

大寒是全年中最冷的节气吗?

古人认为,“大寒”是全年之中最冷的日子,比小寒还冷,但实际上这种认知并不准确。 数据显示,自1951年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小寒更冷的年份占42%,大寒更冷的只有28%。 不过即便这样,也不能小瞧了它。 正所谓“大寒小寒,冻成一团”。 大寒时节,大风、低温、雨雪频繁造访,寒潮南下,很容易形成灾害性天气,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古人怎么判断大寒节气的到来?

俗话说: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亦称物候。 那么,为大寒节气进行注解的物候是什么呢?

大寒·三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一候·鸡乳。《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即大寒节气中鸡提前感知到春气,开始孵小鸡了。

二候·征鸟厉疾。《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征鸟,征,伐也,杀伐之鸟。此时,鹰隼之类征鸟的捕食能力处在极强的状态中,它们盘旋在空中到处找寻食物来补充身体能量以抵御严寒。

三候·水泽腹坚。《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冰之初凝,水面而已,至此则彻上下皆凝,故云腹坚,腹犹内也”。大寒时节,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人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

大寒·习俗

关于大寒节气的“热”习俗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年关将至,浓郁的“年味”在大寒节气中弥漫。大寒适逢年终岁末,除顺应天时之外,人们开始为过年忙碌奔波,赶年集、备年货、置新衣、写春联、腌腊肉,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就要到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寒中有哪些特别的习俗……

❶防寒:鸡汤糯米饭

岭南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过去穷人家防寒条件简陋,没有更多营养品食用,从大寒开始吃上一碗糯米饭就算是补身体了。

如今在广东常见这样的情景: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在大寒时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传统的“一九一只鸡”的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

❷尾牙:买卖人设宴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

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谁。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时至今日,尾牙祭已经慢慢退出了大寒习俗,但中国福建沿海、台湾等一些地方仍保留着尾牙祭的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❸祭灶:糖粘灶王嘴

大寒期间,农历腊月廿三为祭灶节,自然就少不了祭灶的习俗。

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让玉皇大帝定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化开,涂抹在灶王爷嘴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灶王爷说坏话。常用的灶神联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

❹除夕:“踩岁”迎新春

旧时大寒时节,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节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大寒·经典

诗词中的大寒节气

大寒是一个诗意的季节,“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寒冷的冬季,亦有别样的风景,等待我们去感受……

寒之归

《大寒出江陵西门》

宋 · 陆游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寒之酒

《咏廿四气诗 大寒十二月中》

唐· 元稹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之梅

《大寒》

明· 屈大均

大寒偏易暖,寒向小寒时。

亦有空林雪,梅花似不知。

病烦春色早,贫恐水仙迟。

多谢萋萋草,穿冰已作丝。

寒之松

《岁寒知松柏》

宋· 黄庭坚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後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寒之友

《和仲蒙夜坐》

宋 ·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大寒·养生

大寒节气,这样养生最好

大寒如何养生呢?大寒养生要注意哪些呢?大寒养生要从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中医讲究天、地、人三因制宜,其中一方面,就是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适当调整。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年之中物候的变化都与节气密切相关,大寒节虽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但却是一年“运”、“气”循环变化的开始,做好大寒节的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精神:心情舒畅

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尤其是老人家,因今年大寒前后适逢春节,儿孙满堂,此时精神调养还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起居:早睡晚起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另一方面,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时节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

生活:睡前洗脚

大寒时节,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风外,最好养成睡前洗脚的好习惯。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饭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汤”,入睡前以热水泡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的皮肤和组织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冻脚和防病保健都有益处,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

运动:日出后运动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一碗药”。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大寒时节的运动可分室内及室外两种,可进行慢跑、太极拳、八段锦、打篮球等体育锻炼,但应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同时室外活动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后为好。

食补:固护脾肾,调养肝血

大寒的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

另外,由于大寒适逢春节,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过年应节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同时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进行调理。

另一方面,大寒时节仍然是冬令进补的好时机,重点应放在固护脾肾,调养肝血上,进补的方法有二:一是食补,二是药补。

“药补不如食补”,应以食补为主。偏于阳虚的人食补以温热食物为宜,如羊肉、鸡肉等;偏于阴虚者以滋阴食物为宜,如鸭肉、鹅肉、鳖、龟、木耳等。

药补要结合自己的体质和病状选择服用,如体质虚弱、气虚之人可服人参汤;阴虚者可服六味地黄丸等。能饮酒的人也可以结合药酒进补,常见的有十全大补酒、枸杞酒、虫草补酒等。

心中有了归期

大寒仿佛也暖了起来

毕竟

大寒至,春可期

京学教育集团

京学教育集团遵循“三维教育,高维成就”的教育理念,是一家高起点、高水准、综合型教育集团,业务涵盖托育中心、幼儿园、婴幼师到家领域,提供商品、课程、培训等服务,并通过SaaS云智慧管理平台、家园通APP等科技,打造智慧创新托育及幼教新业态,智能链接社会、园所、孩子和家庭,让教育随时随地无边界。旗下数百家爱尔福婴幼托育中心、爱尔福婴幼师到家、京学附属幼儿园等遍布全国主要城市,是我国知名的教育集团。

尚自然,展个性,开心智,育精英,京学教育提供给孩子们一个美妙的三维空间,让教育回归自然,让个性得以舒展,开启学子们的潜能心智,培育未来的栋梁人才。

联系人:刘老师

合作热线:400-605-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