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一直是《人世间》这个关于周家的故事里,极为特别的一个人物。

出现在镜头前的时候,她只有十九岁。

那时候的周蓉,年轻、勇敢、开放、大胆,她身上有许多难能可贵的气质。

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时代,人们的偶像几乎都是文人墨客,找一个志趣相投的笔友,仿佛是读书人的全部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蓉初二的时候开始跟冯化成通信,早早就拉着蔡晓光为伴,到北京奔现,甚至在上山下乡的时候,抱着孤注一掷的勇气去追逐。

所以,她刚出场,就几乎抓住了观众的全部目光。

只不过,当周蓉将爱情看作唯一信仰,甚至为了这信仰,将家人抛诸脑后的时候,她就已经输了。

在重刷《人世间》的时候,小兮这才发现,原来周蓉和冯化成的婚姻真相,竟一直就藏在蔡晓光的一句台词中。

周蓉和冯化成的婚姻真相,究竟是什么?

01、只出现过两次的台词

“崇拜,是爱的基础”,这句话,是蔡晓光说的。

他说过两次。

第一次出现在周蓉偷偷离家,远赴贵州追爱的时候。

当时,蔡晓光用这句话,安抚对冯化成一无所知的周家人。

周家的母亲问他:“她初二就谈恋爱了?”

蔡晓光解释说初二的周蓉对冯化成是崇拜,后来去北京串联的时候见了面,一见钟情,以至于有了后面周蓉为爱私奔的结果。

第二次出现,则是在周蓉与冯化成出现婚姻危机的时候,蔡晓光用来劝说周蓉走出理想化的舒适区,试着做一个会示弱的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蓉和冯化成的爱情,和其他人的不太一样。

周秉义和郝冬梅的爱情是少年相爱,成年后的患难与共,周秉昆和郑娟的爱情,是报恩式的以身相许,是家长里短。

只有周蓉和冯化成的爱情,是以‘崇拜’为基石的。

当冯化成江郎才尽,当冯化成跌落凡尘,变为凡夫俗子,当他们的家庭结构从男强女弱变成了女强男弱的时候,他们的爱情就彻底变质了。

周蓉和冯化成年龄差十几岁。

成为笔友的时候,周蓉还只是个初中生。

但他们俩愣是在这车马慢的时代,靠着一封封的书信,缓慢而坚定地联系着,周蓉崇拜冯化成,冯化成享受着一个天真理想的漂亮女孩的爱慕和崇拜。

他们的身份阶层,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年龄经历更是有着天壤之别,这就给他们的婚姻,设下了一道道的坎。

冯化成是北京的成年诗人的时候,周蓉还只是未成年的中学生;

冯化成被送到贵州改造的时候,周蓉是光荣的下乡知青;

冯化成平反后,为了生存放弃进入作协而出任图书馆副馆长的时候,周蓉是自视甚高的大学生;

冯化成被生活磨光了棱角,开始趋于平庸的时候,周蓉进入大学成了大学教授。

他们俩,一个为了婚姻,为了生活,渐渐地放下了自己的清高,学会了为妻女妥协,终日围着围裙在灶膛前洗手作羹汤。

而另一个却在所有人的纵容下,始终端着架子,不愿落入凡尘,生生地将38岁活成了18岁的模样。

当周蓉的那一句‘酸葡萄心理’就这么轻飘飘地说出口时,我们也就看明白了:周蓉不崇拜冯化成了。

换言之,周蓉不爱冯化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他们婚姻的起点太高了

冯化成是诗人,在诗坛有一定名气,有不少粉丝的那种。

他清高,也浪漫。

即便他从不承认自己是‘反GM’分子,但当他灰溜溜地被驱赶出北京,辗转送到贵州大山里进行监视和改造的时候,冯化成的心里,大概也是绝望的。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在贵州的那些年,是冯化成最难的时候。

可周蓉来了。

她不顾自己的名声,不顾父母兄弟的难处,向他奔赴而来,甚至不惜提出跟家里断绝关系,对着辛苦从千里迢迢赶来的父亲说‘你就当我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就像蔡晓光说的,周蓉跟冯化成爱情的起点太高了,冯化成对周蓉不顾一切为他而来的举动,更是有着满心的欢喜和感动。

为此,冯化成也拿出了一心跟她好好过日子的诚意。

冯化成是孤儿,自小寄人篱下,周蓉无疑是他孤寂落寞的人生中,最甜的那颗糖。

周蓉是在周家几个男人的照顾下长大的女儿。

因此,即便贵州大山里的生活很苦,但他回家后,仍会一力揽下家里的大小家务,挑水、做饭,甚至去摘悬崖峭壁上的花。

他仔细呵护着周蓉,努力让自己对得起周蓉的深沉爱意和崇拜,甚至,他亲手给周蓉铸造了一个新的象牙塔,将她养的十指不沾阳春水,完全不懂现实里的人情世故。

蔡晓光说过,周蓉三十八却有着十八的心理。

很显然,这是周家的几个男人宠出来的,同样,也是冯化成宠出来的。

在周蓉的世界观里,爱情是至高无上的,所有的人和事都得为她伟大的爱情让步。

崇拜更是爱情的基础。

那么,她既然不崇拜冯化成了,为何没想过离婚?

时代的局限自然是一点,冯化成为她付出太多,彼此之间,长达二十年的感情,更让她不会去想这么一点。

更何况,人是情感的动物,更是习惯的动物。

在贵州大山里相依为命多年,又在北京经历了不少事,周蓉跟冯化成的感情,本质上早已不能用爱情来定义。

她和冯化成的矛盾,总有一天会彻底爆发,但不是在那时候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接不回来的冯玥是他心里的刺

小兮记得,冯化成在跟蔡晓光喝酒的时候,不止一次地提过冯玥对他的称呼:一个男的。

跟周蓉吵架时,冯化成说:玥玥已经十四岁了,再不接就真的接不回来了。

仅仅是这么两句话,小兮却突然明白,如果前面的许多年里,冯化成甘心跌落神坛是为了周蓉,那么,在后续的那些年里,他弯下了自己的腰,折了自己的傲骨,是为了冯玥。

冯玥接不回来这件事,始终是冯化成心里最深的一根刺。

是的,是冯化尘心里的刺,不是周蓉的。

平反后,冯化成留在了北京,周蓉也考上了大学。

为了获得分房资格,冯化成放弃进入作协,成了北京某个图书馆的副馆长,然后带着周蓉住在了家属楼里。

他们俩的共同意识都是,北京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都是其他地方没法比的,所以,得把冯玥接到北京去。

后来,折腾了那么多年,眼看着周蓉研究生要毕业了,冯化成在北京的路却越加艰难,于是两人商量着,回到了吉春。

回到吉春后,周蓉成了大学教授,冯化成在吉春的作协里发展,两人住在团结楼里,彼时,周秉昆早已买了房子,给冯玥安排了独立的大单间住着。

按说,周家的条件好了,接冯玥似乎不那么着急了。

但只有冯化成自己明白,冯玥不小了,再不接,真的就接不回来了。

现实也很清楚,他一个北京过来的诗人,若不能在吉春做出点儿成绩来,别人凭什么给他分房子呢?

他清楚自己的处境,也妥协于自己的处境,所以,他愿意低头去做往日里他不愿意做的那些事,急着在吉春做出点儿成绩来。

这才有了诗歌大赛时,他给人送礼的行为。

冯化成对新兴的青年诗歌并不看好,对自己的诗歌有强烈的自信,这是其一。

其二,诗歌大赛的评选,并不公正。

冯化成跟周蓉的吵架中,就有提到这个,他说,大赛的第一轮评选,他排在了第二,但到了第二轮的时候,却突然掉到了十几名以后。

这其中,自然是有不少猫腻的。

如果大赛的评选没有猫腻,冯化成的排名,大概率不会太差。
拿不到一等奖,也极有可能在前几名徘徊。

正因为他明白有这样的猫腻,所以他在自己有基础的前提下,选择了随大流,别人送,他也送,那些在第二轮挤掉他的人,甚至还没有他的好。

不论是为名,还是为利,但至少他这么做,的确对他‘做出成绩’,有不少助益,也确保了这一回诗歌大赛的部分公正。

即便目的不纯粹,但至少有一部分是为了冯玥,这是小兮认可的。

其实,我们仔细回头去看看剧中的第30集,他们夫妻俩为这个诗歌大赛的几次吵架,冯化成说的话都很有意思,也很现实。

可偏偏,是周蓉没法理解的现实。

周蓉不了解冯化成,又或者说,她不理解已经落地后的冯化成。

在生活的一日日的磋磨下,冯化成早就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而是成了一个为现实妥协的普通人。

诗歌大赛这事,冯化成做了一个普通人会做的事,但周蓉只觉得丢脸,可她自己,难道就没有求人的时候?

她求蔡晓光求得还少吗?

不少的。

区别在于,别人需要冯化成送礼,而蔡晓光,只要她开一开口就行。

结尾

周蓉跟冯化成的婚姻,因为冯化成出轨,结束的并不体面。

事实上,就算没有王紫的介入,冯化成的出轨,他们的婚姻,其实也长不了。

两人之所以能一起并肩走过二十年,最大的原因还是,他们一起在大山里吃过苦,最难的那几年,两个人是彼此扶持着走过来的。

但很显然,在冯化成活成一个普通人的时候,他跟周蓉的鸿沟,就已经无法忽视了。

他们俩离婚,是迟早的事。

只不过,真到了那种时候,离婚由谁提出来,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