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记忆

篇首语:乐平,地处吴头楚尾,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繁衍。古属番邑,曾隶九江、豫章两郡,隋唐以降,均为饶州望县。灵帝光和元年置乐平县,此后三易县名、四迁县治,唐中和三年,县治迁于花靥镇复名乐平。在近两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乐平素以“文章节义”享誉江右,尤以“洪公气节,马氏文章”彪炳千秋。为全面展示乐平历史人文魅力,再现乐平独特地域风貌,特开设《乐平记忆》专栏陆续刊文介绍,以飨读者。今天刊登“漫话家乡的点心”。

漫话家乡的点心

-张邦富-

“点心”是乡村生活中最有人情味的字眼。就是点心让平淡而又简单的百姓日常有了热情,多了客气,还添了亲情。正是村里的婆、婶和嫂一个个的用心,正是亲戚中的外婆、舅母、姑婆、姑母,以及姻亲中的岳母、内媳,表亲中姐、姊的用情,所以点心就有了含蕴,让平凡的岁月有滋有味。

古来手艺活跃乡村百业。各村各姓都有喝百家井水,吃百家饭的手艺人。一个村坊每天都有人家供做手艺的师傅,或木匠、石匠、篾匠,或织匠、针匠、弹匠,或桶匠、车匠等。供师傅有讲究,一日两餐荤,昼饭上大荤,夜饭有小荤。除此下昼还备一顿点心。

供师傅做点心是古来的礼数。供的师傅哪怕是至亲,点心也不能省,正所谓人熟礼不疏。点心代表东家的颜面,即使家底再贫薄,做点心的规矩却不能破,怕给后人留下牙齿迹。

下昼两三点的时候,某家的烟囱冒出炊烟,油下红锅,吱啦作响,烟火味,菜油香,透过屋檐,风一送,左邻右舍就晓得春枝婶或是月英嫂在给师傅做点心。要好的邻居闻香而来,脚跨进门坎,口里说来看下师傅今天是什么好口禄,其实是去灶房搭把手。一会女当家把点心端上桌,邻居也端来了碗筷。“点心不好吃,师傅莫嫌弃。”女家不忘客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配图

我们家乡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也算一块福地,所以供师傅的点心能就地取材,不用购买,选项颇多,女当家的心灵手巧,小麦粉幹面,做舌头,荞麦粉蒸糕,包萝卜饺,早米粉包萝卜馃、豆干馃,还有鸡蛋烹卵。面的做法就多,有炒面、煮面,有的人家煮面还带焦头,要么煎蛋切丝,要么葱炒肉丝。点心都是农家味道,风味独特。供师傅往往不止一天两天,特别是做房建廒,娶亲置家具,嫁女打嫁妆,不仅师傅多,而且工期长,点心就常换花样,更换口味。因此女当家的都要早准备、早着手制作呑酿粉。六七月的天气好,适合做粉。制作吞酿粉工序十分繁杂,先挑选无蛀精纯的一斗两斗糯米,洗净浸上一晚,再借石磨磨成米浆,倒进土布或洋布裤子,绑好裤腰,搬到灰堆里洇上半天,然后摊上竹匾暴晒,等闻到一股酒酿的醇香,最后过一遍细粉筛再下罐贮存。等供师傅的日子,取出粉,做成球,放清水里一煮,洁白如玉,撒上雪糖,软糯润喉,暑日食之,祛热消暑;冬寒食之,暖胃温身。呑酿粉是点心中的极品,只要师傅满意高兴,女当家的舍得力,也舍得本。塘头的雪梅婆七个儿子娶亲打花床、衣柜、桌柜、洗面架都磨呑酿粉。大樟树下海娥婆嫁三宝妹做银子柜、樟木箱,箍大小脚盆、烘笼之类的嫁妆,晒在门口的呑酿粉香了半个村坊。

做手艺的师傅是吃百家饭,喝百家茶的,光饭菜可口还不行,点心也要排场,如果端上桌的点心师傅只动了一下筷子,做东家的心里就过意不去了,所以女当家对这点心要花很多的心思。供过的师傅喜欢什么,不喜什么,女当家心中有数,点心也就不难做,就怕头回进门的师傅,不知根知底。聪明的人就会想法子套师傅的话,要是女当家笨嘴拙舌,或者师傅过于严肃,就只能去隔壁打听师傅的喜好。以前刚分家立业的嫂子就怕给师傅做点心,好在有左邻右舍的婆、婶、嫂在背后撑腰。

走亲衔往是乡村的人之常情。有道是走亲走亲,不走不亲。亲情是走出来的,不走就生分了。闲场闲礼、三时三节,生物礼节的往来,点心都是不能绕过去的客套,而且各有讲究。

闲场走动哪怕是隔了几代的远亲,进门的一碗茶水,饭前的一个点心是断然少不了的,要不就失礼了,今后就不好相见,所以谁都不疏忽。记得七八岁的时候,一次陪小娘舅去翥山打毛栗没打到一个,却被老外婆家的三舅公拉到家里去吃了一碗面。三舅婆的那碗面真鲜。此后吃的面都没三舅婆做的味道。以后经常想起三舅婆,怀念那碗面。

▲网络配图

新结亲的女婿我们这里称新姐夫,连长辈也这样叫。新姐夫到岳母家越脚勤,岳母家的人“新姐夫”叫得越甜,也越得宠,即使是新夫妻闹了别扭,甚至动了手脚,进了门岳母照样做点心,不是葱花烹卵,就是水酒烹蛋,甚至是面底藏蛋,蛋嫩嫩的,一动筷蛋黄就溢出来,光看就让人心动,味香滋补更不必说。若干年后,新姐夫成了老姐夫,变了的是容颜,不变的是亲情。当年,乡村里离婚的夫妻少之又少,原因何在,怕与这点心密不可分。老古话:结亲如结义。平常亲情的积累,那么就成了血亲。

端午、中秋、过年是一年中的三时三节,给长辈送节是传统习俗。节日的点心不同于闲常,特色非常鲜明。端午来客,家家都上包子、粽子、雪水藏蛋。早年的包子清一色是苋菜馅,苋菜里拌过腊油不易馊,放锅里汽或放甑里蒸,和软、浓香,这是吃不厌的味道。中秋节来客作兴煮面、煮粉。过年各家都走亲送节,家家都招待来客。走外婆家的亲,走岳母家的亲,走姑母家的亲,走姐妹家的亲;同样的也要招待远远近近的亲。走亲尝点心,来客待点心。平常手忙,过年既手忙且嘴忙。过年的点心丰盛,客人进门先上茶点,再上节点。茶点有冻米糖,冻米锅巴、花生、瓜子、蚕豆,这些茶点都装在藏盒里。樟木做的藏盒,镂刻精致,刷过老漆,古色古香。除此还有每人一碗糯米水酒。水酒是土曲发酵的,浓郁甘甜。有的老祖母酒缸用棉絮捂着,酒酿变红,俗称状元红。新正年头用这样的水酒款待新姐夫、新嫂及其他来客,特别吉利。请客人品茶点,东家还要叫长辈、兄弟作陪。一会儿便上节点,热气腾腾的饺子,滚了糯米的馃子就端上了桌子。筷子还没放下,隔壁的邻,靠着的亲一家家也端来了点心,藏盒撤到桥台上,桌子还是摆不下,热情的东,感动的客,一团亲眷,场面十分地热烈。

在我们家乡孩子满月、周岁,大人过生,老人做寿,屋东架梁,儿子聚亲、女儿出嫁,不仅要通同房共股的至亲,也要通远远近近的亲戚。亲戚随礼,至亲待茶是古来的乡风。至亲待茶实际上就是做点心帮东家撑门面,点心的份数越多,品质越好,东家脸面也就越光。因此,房股里的本家等客人一到,家家炊烟袅袅,那些婆婆、婶婶、嫂嫂一番手忙脚乱,然后端着自家的点心朝东家鱼贯而来,满巷满村都是点心的香味。如果本家哪个后生某个吉日娶亲,女当家的头几天就操劳起点心的事来,先是碰头磋商,避免点心单一,然后各自着手准备。娶亲的那天午后,村里的女人一边忙着手里的针线活,一边都等花轿进村看新嫂,看嫁妆,看绣花枕头,看绣花鞋脚。本家的女当家此时却无暇顾及,都在锅前灶后忙碌。包饺子做点心的婆婆忙着削萝卜、络粉、熬油、炒、包裹、上笼;包豆干馃做点心的婶婶先熬水菊花汁,否则早米粉就成不了形,颜色也素,吃起来没那个筋味,还有一道工序不能少,包好的馃下笼前必须滚上一层糯米,蒸熟不光增香,而且软糯。炒盘子做点心的嫂嫂把六个碟子洗得干干净,腰花,猪肚,猪肝,猪耳,猪肠,藕,蒜,菜梗等也准备齐全,灶里的火噼哩啪啦地响,便忙着砧板上切,锅里炒;切了炒,炒了切。人们忙着,新嫂进门的喇叭,贺客入村的爆竹都没听到。还是男当家的从东家急匆匆地跑来报信:新郎新嫂都在拜堂了!娘屋里的贺客都上桌喝茶了!该上点心了!那些婆,那些婶,那些嫂,灶里的火烧得更旺了。点心终于做好了,一个个本家纷纷端来自家的点心。

都说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可在我们赣东北腹地点心待客的乡风民俗几乎都是一模一样。我们同房共股的姊妹出嫁,做哥做弟都得去做贺客,差不多乐平的东南西北乡都去过,贺客吃点心都是四张八仙桌接在一起,每家的点心都是双份,一份水色,一份干品,乐平古来讲究好事成双,一大缸碗带焦头的水煮面配一碗码得冒尖的染红鸡蛋,一大盘早米粉萝卜馅馃撘一点心盆水煮饺等预示着一对新人天作之合的好彩头。

点心点心,赣东北腹地各村各姓的点心,同源共流,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邦富,乡村小学教师。童年时光,酷爱画画,喜欢写字,痴迷阅读。十六岁时成了一名赤脚老师,从此和土地深交,与田园共情。工作和劳作之余寄情传统文化,崇拜父辈,热爱乡土。

值班领导:汪益达

责任编辑:徐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