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制造业需求只剩下军工,且只为了发展军工,或者营造下一波科技壁垒。

这样的国家,会发展成什么样的国家?

虽然不愿意,但很难不承认,以当下的世界格局,如果在军事方面没办法形成足够威慑的情况下。

那美国接下来的发展战略,或许很难从外部攻破,而且有可能出现下一波科技壁垒。

因为美国制造业布局的前期重心,大概率就不是国际市场,而是完善自身的军工制造业。

然后通过军工的发展,来维护美国的军事霸权地位,军事霸权地位稳定了,美国的美元霸权就稳了,美国的服务业也就稳了。

然后就可以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科技行业,想方设法的让科技获得突破,再次营造科技壁垒,一方面继续深化服务业,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美国自身的霸权地位。

当地时间2023年1月4日,一位曾获得美国国防部资助的机械、航空航天工程教授托尼·施密茨,透露了这样一条信息。

美国海军正在建造12艘顶级哥伦比亚级核潜艇。

好奇之下我就查了下相关细节。

早在2013年,美国海军就已经把哥伦比亚级项目确定为最优先项目,用于取代老化的十四艘俄亥俄级核潜艇。

可直到2016年才开始设计工作,并于2020年开始建造。

但截至2022年7月22日,有海军官员表示,第一艘哥伦比亚特区号的建造工作,只完成了20%,第二艘威斯康星号,也才开始建造和采购。

如果按他们的评估数据,是在2027年,交付第一艘哥伦比亚级核潜艇,并于2031年之前,开始巡逻工作。

但是这个教授,却提出了一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认为美国这个哥伦比亚核潜艇计划,缺少一个关键要素。

援引这个教授的原话,估计有5万名熟练工人中的许多人,无法完成这项工作,同时还缺乏可靠的供应链和建造大型船只的基础设施。

结合2022年12月21日,美国参议员杰克·里德,对美国总统拜登提出的警告,虽然主要内容说的是不太愿意在满足美国自身海军需求之前,向澳大利亚出售或者转让弗吉尼亚级潜艇的任何计划。

但内容里面透露出了另外一个信息,预计到2027年,美国旧潜艇退役的速度,有超过新潜艇交付速度的风险。

他们的原话是避免将美国潜艇工业基地的压力推向崩溃点。

毕竟从2011年开始,美国每年关于弗吉尼亚级快速攻击潜艇的订单,已经从一艘增加到了两艘,可从2017年开始,平均每年只能交付1.2艘,产能严重受限。

说白了就是当下的美国,有计划,有订单,有钱,但是工人不够,而且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

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弊端已经开始凸显,甚至已经有了动摇美国国防根基的风险。

难怪过去这几年,美国一直在强调制造业复兴,再不发展制造业,先不说美元霸权已经岌岌可危,就连支撑美元霸权的另外一个军事霸权可能也得丢了。

先是2021年底,签署了《基础设施法案》,直接就投入了近一万亿美元,用于对旧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

2022年8月,又是先后通过《通胀削减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一边拨款3570亿美元,企图以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重建整个汽车行业。

并加速美国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电池以及关键矿物加工等制造业发展。

一边以赠款而非贷款的形式,对美国半导体行业进行投资。

如果本土企业数量不够,那就从其他地方搬,比如台积电。

总之就是想方设法地复兴美国制造业。

2023年1月6日,美国总统拜登,又对外表示,预计未来十年,还将针对美国制造业,累计投资近3.5万亿美元。

这么大的决心,这么大的投资,按理说,就算是个刚刚建立的小国家,也能被打造成一个制造业大国。

可偏偏美国他不是一个小国家,也不是一个制造业为主体的国家,更不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国家。

各种影响因素盘根错节,之前的产业空心化,已经导致美国制造业,在GDP结构中,只有10%左右的占比。

80%都是服务业,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国家。

恰好又赶上了全球经济放缓,市场需求收缩,就连芯片价格都在下跌。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开头那个托尼·施密茨教授所说的,工人不够,而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那个哥伦比亚级核潜艇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数据统计,截至目前,美国的纺织业正在经历20%左右的工人短缺。

预计到2024年,美国金属制造业行业,将出现一个40万左右的工人缺口。

而且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受产业空心化的影响,美国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就已经从1700万减少到了2010年的1200万以下。

现在美国想起来复兴制造业了,可科技的发展,已经让很多制造业相关的机器变得更加精密和复杂。

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学习成本,从而保证工人能够熟练的操作这些新型制造机器。

这还是假设拥有足够工人的前提下。

换句话说,就算满足了基建需求,满足了工人培训需求、斥巨资打造出了,完整的供应链,可工人从哪里来?

没有工人,投资再多也没用啊。

所以就导致最近的美国制造业,呈现出了一种十分诡异的状态,各种大大小小的补贴、投资,是投了不少,可美国制造业PMI指数,却是不断的下降。

继2022年11月跌破50荣枯线,创两年半新低以后,12月再次下跌又创新低,从47.7跌到了46.2。

同时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美国服务业PMI也从2022年11月的46.2,跌到了44.7。

只有非制造业指数,还在50荣枯线以上,而且从11月的54.4,涨到了56.5。

毫无疑问,这个跟美国的能源出口有关。

但还是那个问题,美国的能源出口显然也解决不了工人短缺的问题。

就像曾任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副部长的吉尔伯特·卡普拉所说的,美国劳工统计局报告常年存在大约100万个制造业岗位的缺口。

美国制造业的首席执行官,也不断的表示,美国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到足够的工人。

找不到工人,美国的本土制造业复兴,或者所谓的制造业回流,就无从谈起。

突然就想到了美国之前科技行业相关的裁员潮,有数据统计,2022年一年,美国科技行业共裁撤超过了15万个工作岗位。

就在2023年1月4日,亚马逊对外宣布,将裁员超过1.8万人,显然这波科技行业裁员潮还没有完结。

结合美国官方之前的言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曾经说过,整体就业市场的空缺职位,比现有岗位多出约400万。

说白了就是做好了让这些下岗白领填补制造业的准备。

但现实却是很多下岗白领,宁愿在家待业领取救济金,也不愿意从事制造业。

比如2021年5月7日,当时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4月份美国失业率环比上升至6.1%,可新增就业人口却大幅下跌。

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下岗白领不愿意从事制造业。

毕竟美国是一个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白领已经适应了服务业相关工作,突然下岗,让他们填补制造业岗位空缺,却没有相应的技能和体能。

也就是我前面说的新时代制造业学习成本比较高,已经可以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壁垒。

就算耗费大量精力学习制造业相关技术操作,可结果却必须从事一项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怎么可能愿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好比一个程序员失业以后,让他去下工地,先不说愿不愿意,他的体能撑得住吗?而且除了搬砖打杂,剩下的一些技术工种,干得了吗?

这都是问题。

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美国愿意下功夫投资,同时还愿意下功夫投资工人技术培训,能够妥善解决下岗白领再就业的学习成本问题。

而且下岗白领为了生计,也愿意从事制造业工作,或者暂时作为一个过渡。

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国际制造业竞争。

多年的产业空心化,已经让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衰退。

甚至美国政府本身,连个专门负责制造业行政职能的机构都没有,没有人或者部门负责管理或者制定相应政策,怎么保证美国制造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而且俗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截至2022年11月,美国制造业的平均时薪,已经涨到了25.58美元。

而制造业又是一个尤其重视成本控制的行业,这点不论高精尖行业还是普通行业,只要没能形成技术壁垒,就避免不了用成本控制,来参与市场竞争。

高时薪就代表高成本,最后的产品定价肯定低不了,不能让产品拥有物美价廉的特点,怎么参与市场竞争?

除非是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但其他国家肯定也不会愿意。

哪怕暂时凭借美元霸权,能用一种比较强硬的手段,压住这些矛盾,但这个矛盾也必然会一直积压,它不会消散,迟早有激化的一天。

所以我就在想,美国如此大费周章的投资制造业,到底是为了什么。

说他想用正当手段参与国际竞争吧,成本控制这一块就实现不了,美国海外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那摆着,竞争空间有限。

而且美国相应的制造业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工人也不够,就算后续完善这些漏洞,也只会再次回到前面那个问题,成本控制不行。

总不能真打算用漫长的时间,来重新打造一个制造业体系,然后官方凭借巨量的补贴,形成成本优势,进而参与市场竞争吧。

但这时间跨度显然也有点太长了,根本就不是一个短期能实现的计划。

那么这个代价是不是有点太大了,而且在此期间,谁也不能保证还会不会出现一些无法控制的变数。

可要说美国一开始就准备用不正当手段参与国际竞争,虽然可行,但面对其他国家的反制,也不一定就能起到效果。明摆着得不偿失,不符合长期利益。

那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

从一开始,美国大力宣传投资的所谓制造业复兴,就是一个幌子,压根就没打算正儿八经的发展制造业。

而是发展军工制造业,或者提前布局下一个科技壁垒。

一来是因为制造业的未来,基本已经确定了,就是生产力解放,由机器替代人工,虽然现在还很远,但站在国家层面,不可能不考虑这个问题。

就好比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前,主要是手工业,你让一个已经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政权玩历史倒车,重回手工业时代,他会愿意吗?

一样的道理,美国已经过了制造业兴盛的时期,服务业发达,现在想让制造业回流,不可能是因为他想再次发展制造业。

只能是因为服务业满足不了当下的国际竞争需求。或者说当下的服务业,无法突破科技发展程度的限制。

但制造业却还有机会对服务业造成威胁。

所以美国需要制造业回流,来作为一个暂时的过渡,甚至都不需要制造业多强,只要能满足美国当下的需求,就足够了。

具体就体现在跟制造业相关的军工行业。

这是当下国际竞争力毋庸置疑的核心。

结合开头说的,美国在建12艘顶级核潜艇,却缺乏熟练工人,同时还缺乏可靠的供应链和建造大型船只的基础设施。

现在下这么大力气投资制造业,但无论是《芯片与科学法案》,还是《通胀削减法案》,都没有见到什么跟工人短缺相关的内容。

因为美国根本就不需要解决工人的问题,也压根没必要解决,同时也没有必要去参与国际竞争。

他只需要想办法建成完善的制造业供应链以及军工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满足自身的制造业需求,就可以了。

那么剩下的,也就是找够军工所需要的熟练工人。这明显就简单多了。

然后通过军工的发展,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霸权地位稳定了,美国的美元霸权就稳了,美国的服务业也就稳了。

然后就可以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科技行业,想方设法的让科技获得突破,再次营造科技壁垒,一方面继续深化服务业,一方面进一步巩固美国自身的霸权地位。

服务业继续深化,下岗白领就又有工作了,科技获得突破,生产力解放就又近了一步,制造业工人缺口也就小了一分。

就这么个逻辑。

虽然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唱衰,认为美国可能会出现经济衰退,我也随大流,我也这么认为的。

但说实话,只要一天不暴雷,不出现类似于上世纪大萧条那样的情况,美国就可以通过能源输出暂时性的稳定局势。

大毛二毛一天不结束,美国2022年在欧洲营造的能源输出结构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甚至现在结束了可能都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市场已经没了。

如果一结束就恢复之前的样子,那持续至今的冲突还有什么意思?

借着这个契机,美国还能继续深化制造业布局。

关键这是人家自己的家事,甭管人家到底是真的想搞制造业还是对外宣称为了加强领土安全,只要人一天不主动对外军事扩张,外界根本干预不了。

而美国想要发展军工制造业,就是政策调整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最大的难题,反而是如何凑够军工所需要的熟练工人。

以及后续布局完成后,如何构建一个全新的科技壁垒。

但只要下功夫培训,其实也不是什么问题,一个三亿多人口的国家,找不到军工制造业需要的熟练工人,那才真的出问题了。

更何况军工追求的是稳定和安全,相比科技对性能的追求,一个是从有到有,追求的是更高的精度和准确度。

一个是从无到有,追求的是创新,明显熟练工人的学习成本也更低。

有了军工做基础,只要舍得投资,科技突破那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吗,参考工业革命,不就是用巨量财富砸出来的吗。

那么大家说,如果没办法对美国构成军事威胁,那接下来等美国制造业复兴布局正式成型的时候,还有机会从外界攻破吗?

显然没有。

不过问题也不大,外界干预不了美国的军工制造业,美国也干预不了外界的,至少不是所有的都能干预。

那最后的结果,就还一切待定,现在说再多,都是猜测,或者说是假设,不可能百分百精准。

主要还是看现实世界,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