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清朝一连串的直隶、湖广、陕甘、两江、东三省总督,听着名号大得吓人,但盛名之下难改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总督的本质是文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江总督刘坤一

满清设立总督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以文臣制武臣。同时这些总督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协调各省、各镇关系:统一事权,防止各省、各镇互不相属,互相推诿。

其中还有很多因岗位需要而专设的总督,比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总而言之,总督管得事多而杂,虽然能够调动地方兵权,但起的是统筹和协调的作用。

清朝官方史料给总督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清史稿·职官志三》

也就是说军事民事吏治都归总督管理,而且大多数的总督,都是一口气要管两三个省。听起来好像很厉害,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再来看看大唐的节度使,详细比较之后,就能一眼看出“总督”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至少没有“节度使”厉害。

节度使的叫法最早出现在东汉,节度的意思就是“节制和调度”,都是针对军队而言。东汉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节度使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

所以,节度使原本就因战事而生,职能也是专为军队而设。冷兵器时代,军队是唯一的话语权,多大程度上掌握着军队,才是胜负成败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广总督晚清名臣端方

术业专攻,单单从官职与军队的关系上,总督就比节度使差了一大截,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节度使最初并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直到唐开元后期,慢慢开始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节度使所管辖区内各州刺史均受节度使的节制,很多时候,节度使干脆自己兼任下面各州的刺史。这一点相当重要。

也就是说,节度使不但直接掌管自己辖区军队,还能掌管辖区内的其他官员,通俗地说,就是下属官员的任免,他可以说了算。

而大清的总督,却并没有直接任免下属官员的权力,一切都是皇阿玛或者老佛爷说了算。

总督下面的官员,级别再低,也只是总督的下级,他们是同僚。节度使却是下级官员的天,去留任凭一句话。

这样的差别导致的结果只有一个:节度使大手一挥,兄弟们,给我打!而总督只能说:诸位大人稍安勿躁,朝廷自会下旨定夺!

所以清朝的总督,想犯上作乱,难于上青天。首先得保证军队完完全全听命于自己,然后还得一个个说服同僚死心踏地跟着自己反自己的主子。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民国后曾担任总统

这也是为什么多年以来,关于“曾国藩如果反清能有多大的成功概率”的猜测,让无数人津津乐道,原因的分析也是五花八门。

曾国藩一手建立起来四十多万人的湘军队伍,人数最多时湘军已经占到了全国一半兵力以上。湘军的战斗力也是可以碾压满清的八旗兵和绿营军。

即使拥有如此大的优势,曾国藩非但未曾越雷池一步没有反清自立,并且还在攻灭太平天国后自断羽翼、削减湘军,以减缓清廷猜忌。

后世读史者困惑不解甚至扼腕叹息,常有人为他叫屈,或惋惜其愚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根本原因还是曾国藩看清了形势,灭了太平天国是他一生的高光时刻,也是他官场最如履薄冰的时刻。

在湘军未攻下天京之前,清政府开始对湘军警惕起来。前线曾国藩带着湘军围城作战,以“扎硬营、打死仗”为主要手段,每到一处,先挖壕沟、建土墙,步步为营浴血推进。而后方早已危机四伏。

  • 湘军西面由满族大臣官文为钦差大臣,督师二十万众据守武昌,掌控长江上游,监视曾国湘军动向;
  • 东面以富明阿等满族大员分据镇江、扬州等地,堵住长江下游;
  • 北面更是有著名悍将信格林于安徽、湖北一带屯集重兵驻防,虎视天京,名为协同湘军作战,防止太平军窜逃,实则提防湘军北进。

只要曾国蒲有异动,各路防军便一紧形成包围之势。天京攻下后,清政府更是第一时间派了钦差大臣来南京,名为犒赏,实为暗查。

慈禧太后对曾国蒲的态度是,“此人要用,但严加防范”。

曾国藩在清代所有总督中,称得上是在真正的战场上九死一生出类拔萃的了,估计能与他比肩的也就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了吧?他都活得如此憋屈,遑论他人?

早年的年羹尧似乎有机会成功?但其本人是不是真的有异心后世估计永远不得而知,但雍正分分钟砍头抄家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现存位于保定府的直隶总督署

清朝的总督,的确不如大唐的节度使随心所欲地逍遥自在。毕竟一个是辉煌的盛唐,一个是屈辱的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