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独立之初的缅甸曾经选择了接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援助,但事实证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靠不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缅甸在美国顾问公司的资讯下制定了十分冒进的经济复兴计划,这些冒进的经济复兴计划,不仅没能振兴战后的缅甸经济,还因为过度的财政投资挖空了缅甸的国本,使缅甸连维护最基本的国内稳定都成为了问题。

而就在缅甸被美国顾问团忽悠之后,缅甸却不得不支付美国顾问团高额的顾问费,这完全就是花钱买教训的现实表演。但即使如此,缅甸买来的教训也仅仅止步于教训,美国及其盟友并没有在随后的灾难中对缅甸施以援手。到了1950年代,原本寄希望于用出口大米来缓解国内财政赤字的压力,但屋漏偏逢连夜雨,缅甸怎么也不会想到,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国际大米价格连续三连跌,缅甸大米完全陷入滞销状态,加上国内仓储设备的落后,大量滞销大米面临变质损毁的可能,缅甸农民一年的辛苦可能连肥料成本都不够支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缅甸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但美国及其盟友拒绝了购买缅甸滞销大米的请求,理由是缅甸大米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美国的贸易举动直接影响了缅甸的其他贸易国家,如印度,印度原本在国际大米价格下跌之前已经与缅甸签署了大米购销协议,但在随即的贸易行动中却选择了紧跟美国步伐,印度认为缅甸提供的大米价格十分不合理,拒绝了履行协议。由此,因大米贸易的滞销,缅甸国内陷入了极不稳定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3年春天,缅甸内阁在经过一系列的高级会议后,得出了“美国是靠不住的”的结论,并随即宣布了取消双方之前确定的一系列美援计划,缅甸选择了将目光看向东方。

为缓解与东方的关系,缅甸首先停止了由美国援建的上缅甸的公路工程,之后便连续派出了数个贸易代表团远赴东方、东欧等国,缅甸的诚意很快换来了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东欧国家贸易代表团相继访问缅甸,并同意按照缅甸的要求在易货的基础上接受十五万吨左右的缅甸大米,这些大米直接从缅甸由陆路运往了当时的北越,这直接解了缅甸的燃眉之急,帮助缅甸顺利渡过了财政危机。不仅如此,东方各国还同意向缅甸捐建一所工程学院,一家现代化的酒店和一个大型的体育场,作为交易,缅甸贸易代表选择了向东方各国订购大约10万吨水泥,而支付方式就是那15万吨大米,按照当时的国际市场价格,每吨水泥的价格远高于每吨大米,缅甸从此感受到了东方各国对缅甸援助的真情实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东方各国的慷慨解囊相对比,美国承诺的两千五百万美元的援助贷款却拖了长达18个月才到达,从此之后,缅甸接受了“美国靠不住”的这一现实,坚定的选择了将目光看向东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