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发的一些文章中,我一直在批评宋明两朝的军队打仗不行,比如《为何汉唐横扫四夷宋明却被打成狗?这恐怕得从耶律阿保机称帝说起》。然后就很有些读者朋友善意的提醒我——宋朝你随便说,但明朝不行,因为明军打仗是很厉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较起外战战绩来,明朝连拖累两宋挂起“弱宋”名头的宋军都不如

这话是谁告诉你的?说出来,我保证不喷死他……才怪。

当然明军好像也不是一直都不行,起码在洪武、永乐年间看起来还是可以的。就算不能跟汉唐比,起码在战绩上似乎要比两宋好看上不少。

但就这点光彩也不一定经得起推敲。

朱元璋在位时13次北伐北元,朱棣也曾5次亲征塞外,每次搞的场面都很宏大,战果看起来也很丰富。但结果呢,消灭蒙元残余的目的达到了吗?我们能看到的是,在朱棣死后才25年他的重孙子朱祁镇就被也先抓了俘虏,北京城也先后任由瓦剌人和鞑靼人在城外跑马。而朱元璋和朱棣的子孙以及据说打仗很厉害的大明官兵们,除了躲在高耸的城墙后头腿肚子筛糠,似乎啥都干不了。

虽然每次大明朝都宣布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实质上就是也先或俺答将城外的大明子民杀光、抢光后才打着饱嗝主动撤走的——要是明军真的打仗很厉害,又何至于此?

等到满洲人崛起以及李自成、张献忠们一造反,大明朝能干的就只剩下早死早超生了。

在某种程度上,明军的作战能力连宋军都赶不上。

其实明朝的国防形势,较之两宋不知要好上多少倍——起码在明人看起来非常凶神恶煞的瓦剌人和鞑靼人,肯定是不够鼎盛期的契丹人和党项人打的。至于屡屡把明军打崩的满洲人,要是能遇上满万不可敌的女真人或横扫欧亚大陆如卷席时的蒙古人,估计也只有跪地叫爸爸一条路可走。可面对这样的对手,宋人还是挺过了319年,要是换成明人,能不能熬过159.5年?

要是对上鼎盛期的女真、蒙古人,明军可能早就被打崩了

人都是一样的人,汉唐能威压四夷、扬威域外,两宋面对强敌也可勉强自守。那为啥换了个大明的旗号,就变得将怂兵熊、十打九输了?

所以这个锅不该由明军将士来背,问题肯定是出在了以朱元璋为首的明朝皇帝身上。

事实上明军患上的从来都不是软骨病,而是穷病——当遇到闯逆、建贼便一触即溃的大明官兵将头上的汉家发髻剃成金钱鼠尾辫之后,立马就变得生龙活虎、勇不可当了。为何?连当个兵都能当得随时有冻饿而死之虞,朱家皇帝还能指望谁来替他卖命?

01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他带的兵还是挺正常的。甭管是花钱招募来的兵,还是家破人亡不得不当兵吃粮的或者是怀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理想从军,其实跟历朝历代开国时的军队都差不多,战斗力也很不错,可以说是当时天下第一流的精兵。

当然,这个天下第一是有水分的——明朝是幸运的,开国时可谓周边无强敌。要是换成像汉唐或两宋那样一开张就强邻环伺,还指不定天下第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就这个天下第一也没当上几天,因为当了皇帝以后,朱元璋的想法就变了。

上下五千年,朱元璋是唯一一个真正贫农出身的皇帝,乱世里普通老百姓能遭过的罪,他都曾亲身经历过。所以老朱感同身受,最恨的就是那些祸害百姓的玩意。

那么乱世里最祸害百姓的是谁?当然首推当官的和当兵的。

对于官员,朱元璋之刻薄与狠辣堪称是史上第一。动辄就砍头流放,就抄家灭族,就剥皮楦草——仅洪武四大案,他就杀掉了至少10万人,其中大多是官员。话说明初时全国的官员加一块也就3万出头,等于被老朱至少割光了两轮韭菜。

光杀头还不过瘾,老朱还要诛心。哪怕在大明朝官居一品,俸禄还不足两宋同行的1/15。低品官员就更惨了,其法定收入水平之低放在今天跟领低保的比都得自惭形秽。所以为啥明朝的吏治一直都不咋地?因为要是不贪污或搞点灰色收入,光靠死工资的话大多数官员都得饿死。

不信?请采访一下海瑞同学。

海瑞几乎是终明一朝唯一靠死工资吃饭的官员,结果差点被饿死

但对军队,朱元璋就无法像对官员那样任性了。毕竟他们朱家的江山,还指着这帮兵将来拱卫呢。

不过老朱依然是个犟种,所以不好动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动。只不过在如何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同时防止军队扰民、祸民的问题上,他自以为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那就是把军队封闭起来、与老百姓隔离开来,形成一个独立的、不与民生交叉的系统。不仅在组织上,在生活中也尽量不与老百姓发生接触。

如何做到?朱元璋开出的药方是世兵制和自给制。

所谓世兵制,就是沿袭了元朝军民分籍的制度,实行军户制——凡跟随朱元璋起事的老兵、收编的归附军和其他强征入军者及其家属皆编入军户,由卫所进行管理,并随营屯戍。军户中服役壮丁称正军,其余为余丁。凡正军中有老弱或病死者,皆由余丁继补。

所谓自给制,就是在军中实施屯田,让军队自己养活自己。而明军屯田规模之大,堪称骇人听闻:

“军屯则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复租赋,遣官劝输,诛侵暴之吏。初亩税一斗。三十五年定科则:军田一分,正粮十二石,贮屯仓,听本军自支,馀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明史·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

在朱元璋的规划中,大部分明军都得专心种地,战斗力等于没有

这个政策刚实行的时候,很多民户看到当军户不但分地,还能免除劳役,就非常羡慕,甚至还出现了民户冒充军户的现象。这就让朱元璋为自己的伟大创意自矜不已,到处自夸“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废百姓一粒米”(《同异录·卷上》),还专门下令“民户亦不得诈称各官军人贴户、躲避差役”(《大明会典·卷一百五十四·军政第一》)。

可是冰冷而又残酷的现实,很快就给老朱的异想天开来了一记凶狠的耳光,并将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推进了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

原因有很多。首先,让军队中七成以上的兵力去种地,那么攻伐、卫戍这种正经事谁干?所以只能大规模的扩军,以至于到了永乐年间大明朝在籍的总兵力达到了280万人,这是个什么概念?以冗兵著称的北宋在仁宗朝年间军队总人数才140万人,已经是前无古人了,直接将朝廷的财政拖垮,逼得王安石不得不变法求存。而大明朝的军队直接将这个历史记录翻倍了,可当时全国的人口也没超过6000万,也就意味着不到20个大明国民中,就有一个是当兵的——军队占总人口的比例这么高,要说对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没有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

然而这么多的军队中,主业是打仗的从来都没超过70万。而明初时皇帝不但要调集大量的兵力到京师周边布防,还喜欢大场面,动辄就发动几十万大军出去打仗,搞得全国各地、尤其是边防兵力捉襟见肘。坐拥近300万大军都不够使唤,这既魔幻又现实的一幕,只有在大明朝才看得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老朱的设计下明朝坐拥史上最大规模的军队,兵力却一直捉襟见肘

其次,朱元璋拍脑门拍出来的所谓“拥军政策”,把军户坑得欲仙欲死,根本活不下去。

每个军户分地50亩,还免劳役、送耕牛农具,看上去确实挺美,但怎么落实?事实上自两宋以后我国人口规模增长就非常迅速,哪怕迭遭战乱下降的幅度也不大。在人多地少的前提下,根本不具备像唐初那样实行均田制的条件(唐武德年间全国编户仅200余万户、千万人口上下)。所以老朱想给每个军户分地50亩,结果却发现大部分地区根本无地可分,只好自打自脸的改成了分地20亩。即便如此,在人口密集且地价昂贵的南方地区,许多军户连20亩地都分不到——分不到地,军队还怎么自己养活自己,军户还怎么生活?

至于军户免除劳役的政策,事实上也未能完全落实。据著名明史专家王毓铨先生考证,明军军户中的余丁包括正军从永乐年间就开始必须承担各种差役,从宣德年间起还日益加重,从事养马、采薪、烧炭、采草、修渠、筑堤、运粮等差事,负担甚至重于民户。

更别提那个不知道朱元璋用哪个脚后跟想出来的、活活坑死他十代子孙的军户余粮缴纳制度。

明制,民户种地需缴纳田税,税率是三十税一——这几乎是史上最低的税率,老朱不愧是爱民恤民的好皇帝。可一转头到了同样种地的军户那里,他却露出了地主老财的凶恶面孔。

为啥?分地50亩,需缴纳12石“余粮”以供军用,按照当时1.5石的普遍亩产,这就意味着6.25税一的税率;后来分地缩减到20亩,须缴纳的“余粮”却只降到了6石,税率反倒涨到了五税一。

军户户籍。一旦成为军户,在大明朝几乎就成了人皆可欺的贱民

五税一——史上最凶暴残民的昏君,都不敢向老百姓收这么高的田税,除非他不怕天下鼎沸、叛乱四起。

当然老朱不怕。因为这些倒霉的军户都实行军事化管理,不但被军队包围着,还有家属做人质。谁敢造反连调兵的程序都免了,可以直接平了。

这大概就是他敢这么干的原因。

但军户也是人,肯定没有宁可饿死自己也要交公粮的觉悟。于是乎从洪武年间起一直到明亡,军屯所需缴纳的“余粮”就从没缴齐过,而且窟窿越填越大。军队都快饿死了,还谈什么自给自足?

要是非得追缴,军户也不会活活饿死,因为人家会逃亡。大明朝的军户不但随时可能被拉到战场上去玩命,自己战死了又要把子孙往这个火坑里填,还得承担比百姓重得多的赋役——即便大明朝的军官们都清廉贤明得一塌糊涂,他们拼死拼活赚来的那点钱粮,也未必能填饱全家人的肚皮,所以他们为啥不跑?

这世间不患寡,就患不均。所以军户跟民户一比,肯定会觉得自己的日子没法过了。而更要命的是,大明朝的军官们,可能不贪吗?

02

我们都知道两宋开始崇文抑武,从此汉唐的尚武之风便渐行渐远。殊不知相比两宋,明朝的文尊武卑之风刮得更狠、更离奇。

明朝的武将,被文官欺负得连两宋的同行都不如

在两宋、尤其是北宋武将确实混得跟灰孙子似的,但这通常仅限于像狄青、种师道这样能对文官主政形成威胁的武将。而那些中低品的文官,哪怕再瞧不起武将,通常也不敢做什么太过分的事情。比如说要扳倒狄青,只能由韩琦、文彦博、包拯这样宰辅级的文官出手才行,要是随便蹦出个御史言官来弹劾,别说赵祯了,狄青多搭理他一眼都嫌丢人。

而在明朝呢?一个七、八品的御史让三品以下的武将跪下,谁敢不跪?看你不顺眼,那可是说打就打的,打死了都算活该。那三品以上呢?虽然不好再打了,但把你当灰孙子训,你也得老老实实的受着。

所以明朝的武将要想领兵打仗、要想升官发财,甚至只想保住手头上的荣华富贵,都得拼命找门路搭上个靠得住的文官当后台。否则,就算稀里糊涂的被摘了脑袋,都没处喊冤去。

所以哪怕是像李成梁、戚继光这样功勋赫赫的名将,都得给在朝中正当红的文官送钱,否则连个杀敌立功的机会都捞不到。就算好不容易打了场胜仗,要是没个好后台撑腰的话弄不好也是无功有过,那不是白忙活、白拼命了?

可大明朝的武将俸禄也没多高,还不能干涉民政、勒索百姓捞钱,那还拿什么上下打点?就只能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想办法了。而最简单直接的发财之道,就是吃空饷、喝兵血。

在明朝武将要是不贪污行贿,根本没机会保家卫国

因此,本就日子过得艰难的军户们,即便不想跑,他们的长官也得逼着他们跑。不把他们逼跑了,哪来的空饷、兵血?

为了发财,军官们想尽办法剥削士兵,巧取豪夺分配给他们的土地,将军屯变为私田,还役使士兵替自己免费耕种,收入却全进了自己腰包。这样一来,本来就欠了一屁股饥荒的军屯收入,就更不够吃了。于是乎原本骁勇善战的大明官兵,就变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跟临近的民户比起来活得就像群叫花子。

不光如此,军户在社会上普遍受到歧视,再穷困潦倒的民户也不愿意与军户子女通婚,许多士兵到了40多岁还找不到媳妇。令有识之士哀叹“承平日久,人耻为军”(《天下郡县利病书·卷十三·怀庆府志》),认为军户的社会地位几乎等同于贱民。

要摆脱穷困,过上像普通百姓一样的生活,那就只有逃亡一条路可走了。因为按照大明律规定,军户和民户的身份是不能转换的,否则会治罪。

而军官也很愿意甚至怂恿士兵逃亡。因为军户逃跑了他们也不会上报,这样上级还是按照原来的人头数发放的粮饷,就进了自己的腰包。甚至有时军户不想跑,军官就会更加凶狠的克扣和勒索他们,逼得他们不得不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发一万明军去打仗,实际能到位一半的都算精兵

这样一来,跑的人越来越多,卫所的缺额就越来越严重。到了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也就是大明才开国70年时,累计的逃亡军户已经超过了163万人(《水东日记·卷二十二·府卫官旗军人数》),也就是说大明官兵已经跑了一半有余;嘉靖年间的绍兴府志记载,当地的4个卫所中绍兴卫缺额达七成三,临山卫为六成九,三江卫为八成一,沥海卫为七成七。这意味着啥?打个比方,要是有1000个倭寇前来攻打绍兴,绍兴四卫的守军足足有5000人不止——起码在兵部的兵籍册上是这么写着的。五打一,实在不行还有坚城为倚靠,这不是怎么打都稳赢不输的仗吗?

可事实上呢?按照他们那个缺额程度,绍兴四卫的指挥使们就算使出吃奶的力气,也就能从卫所里划拉出一千来号人头。于是在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就瞬间从五比一变成了一比一,这还不算啥。更要命的是,军户中有本事的,甭管是身强力壮还是脑瓜好使的,早就跑得一干二净出去自谋生路了。这时候还留在卫所里不肯逃亡的,基本都是些老弱病残、出了军营就得饿死的废柴,估计杀只鸡都费劲,还指望他们打仗?

所以在东南抗倭时,经常会出现万余明军遇到几百倭寇就一触即溃的情况,就一点都不奇怪了——给朝廷的奏报中,指挥使肯定得说自己有一万来号人啊,难道还能承认自己吃空额吃到了上战场的只剩下两三千号人?就这两三千号人,还大都是残障人士或该住进医院的病号,遇上几百个生龙活虎的倭寇,不一触即溃才见鬼了呢。

倭寇为啥总把明军打得那么惨?老弱病残打不过精壮小伙呗

地方上如此,明军中最精锐的京营也没好到哪儿去。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因不满大明朝廷拒绝跟鞑靼贸易而率兵进犯。又因为大同总兵仇鸾花钱贿赂俺答,说只要你别打大同,别的地方随意。俺答是个憨直质朴的蒙古汉子,收了钱那是真办事——那不打大同了,一转身就杀向了北京。

仇鸾: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

俺答来了,朱厚熜就慌了,再顾不上炼丹修仙,赶紧让他的头号宠臣、内阁首辅严嵩想办法退敌。严首辅溜须拍马的功夫在行,可哪懂打仗啊?就又甩锅给兵部尚书丁汝夔。

老丁找不着人甩锅,只好跑去京营整军备战。话说丁汝夔的兵部尚书才当上不到一年,以前也没在军事口干过,所以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在京营“现场办公”。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编制为14万人的京营,满打满算也凑不够5万个人头,而且其中一半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老弱病号。至于剩下的那一半在军营里压根就看不到人影,统统都在权贵军官家里打杂跑腿儿呢。

丁汝夔懵了,这换谁谁都得懵啊?等清醒过来他就赶紧跑去抱住严首辅的大腿哀嚎:这仗可不能打啊!要真打了,咱们陛下妥妥的得变成英宗第二啊(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变中被俘)。

若非老丁及时发现真像,朱厚熜没准就得成为朱祁镇第二

严嵩也被吓了一跳,赶紧告诉朱厚熜咱们就躲在城墙后边看着吧,等俺答杀够抢够了就该滚蛋了。次辅徐阶不同意,说这么办咱们君臣太没面子,还是得打着谈判的名义拖时间,拖到勤王兵马到了,俺答就得退了。

严嵩:这跟老子的主意有啥区别?姓徐的真不要脸!

结果朱厚熜君臣还没拖几天,仇鸾就第一个领着大军勤王赶来了——他敢不快点来吗?要是跟俺答那点小秘密被朱厚熜知道了,他有几颗脑袋都不够砍的。

勤王军一来,已经抢得差不多了的俺答就撤了。看着跑得跟狗似的吐舌头的仇鸾,朱厚熜非常感动,就晋升他为平虏大将军。

跟某些网友一样,此时的朱厚熜应该也会觉得他的将士打仗还是很厉害的。

03

大明朝的军户制烂到了这个份上,皇帝和那些重臣们不知道吗?

皇帝大概率应该是不知道的。因为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剩下的朱家皇帝大多一辈子被关在皇宫里,大臣们想怎么糊弄就怎么糊弄。而那些宰辅级的重臣大多也是从基层干上来的,这些糟烂事就算没亲身经历过应该也听说过,所以不可能不知道。

在大明朝,真正一心为国、忠于皇帝的文官还真找不出几个来

但知道归知道,改是没法改的。因为这里边涉及的利益太大,一旦动了得罪的人太多,根本就犯不上。毕竟在大明朝的官儿是没法世袭的,在台上得罪人太狠,下台怎么办,岂不是要祸及子孙家族?所以甭管啥事,只要没急到火上房的程度,大明重臣们的态度基本都是能糊弄就糊弄下去吧。

于是当军户制烂到快不行时,他们又糊弄出来个总兵制。

早在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朝廷就开始在山西、陕西两省设总兵,此后逐渐在全国推广。到了明亡前夕,脑袋上顶着个总兵头衔的武将更是多到不可胜数,早就取代了原先各承宣布政使司(即省级行政区)中都指挥使的地位,成为了地方最高武职官员。

设了个总兵就能让烂泥扶不上墙的卫所兵重现雄风?当然不可能,但却可使其勉强一战。为啥?嘉靖年间曾担任过兵部尚书的方逢时曾道出过其中的奥秘:

“洪永以后,虏患日棘,大将之设,遂成常员。镇守权重,都统势轻,卫所精锐,悉从抽选。于是正奇参守之官设而卫所徒存老家之名。”(《皇明经世文编·卷三百二十一·审时宜酌羣议陈要实疏》)

简单来说,就是卫所虽然烂透了,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卫所兵都不能打。比如驻扎在东北、西北边疆的卫所,因为经常要跟鞑靼人或瓦剌人之类的蛮夷打仗,所以肯定不敢把所有的兵都送进残联上班去,怎么也得留下一半像样的作战吧?至于内地的卫所,也难免要经常剿个匪、平个乱啥的,至少也得有个看家护院或保命逃命的需求吧?所以怎么也得忍痛掏出银子来养几个管用的兵。

从垃圾中挑选不那么垃圾的凑一块,就成了总兵麾下的“精兵”

这样的兵,放在单个卫所里可能没啥用,可是要集中在一起,是不是就能打仗了呢?比如在广西,洪武年间编定的在籍卫所兵就有12万人。虽然到了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就逃亡得只剩下了18000人,但十里挑一,怎么也能凑出两千来号能打的了吧?再把这两千来号人都交给广西总兵统一训练、指挥,基本就能保一方平安了。

事实上从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开始,但凡朝廷有对外征伐、对内平乱等作战需要,都是靠抽调各卫所的精兵给总兵官来应付。但问题是卫所会烂,同出一门的总兵为啥就不会吃空饷、喝兵血?所以一样也会烂,那就继续从卫所抽血。直到抽无可抽,总兵们只好学卫所的指挥使忍痛掏银子养一部分能用的兵保命,这就是被某些明粉吹嘘得能打遍宇宙无敌手的“家丁”。

朝廷公帑供养的军队不能作战,只能靠军官私养的家奴来撑面子。这样的军队,居然有人还好意思说他们“打仗很厉害”?

卫所不可救药,总兵也只能救急不能救穷,那么大明朝再想打仗,就只能靠募兵了。

其实早在土木之变时,京营几乎全军覆没,面对也先的大军围城,明廷只能募兵以保卫京师,从此募兵就成了京营的主力。至于地方上的募兵,则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为啥?还不是被倭寇给逼的!

今天我们说的倭寇,主要指的是嘉靖年间的江南倭乱。其实说江南也不准确,因为倭寇骚扰、劫掠的地区,基本集中在浙闽苏三省。

倭寇专挑浙闽苏祸祸,就因为这三省既富又弱

为啥是这三省?因为所谓的倭寇,真正是从小日子那里千里迢迢渡海而来打劫的“真倭”只是少数,高达七成而且能成为首脑人物(比如汪直、徐海)都是“假倭”,即明人。这些人对大明朝的国情门儿清,所以才专挑这三省祸祸。

不光是因为浙闽苏最富,抢劫起来油水才多。还因为这三省承平日久,所以当地卫所不但烂而且贪,贪到了连保命都顾不上了,所以当地的兵就几乎没一个能打的。

所以倭寇们一边砍瓜切菜,一边肆无忌惮的抢劫,简直爽歪歪。就算请他们去别的省抢劫,人家都不愿意。

等到胡宗宪担任直浙总督负责抗倭时,也被这些孬兵怂将愁得不行,干脆下令允许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自行募兵作战。这才有了大名鼎鼎的戚家军、俞家军,才有了抗倭作战的最终胜利。

但募兵制有几个致命的问题,在大明朝注定是无解的。

04

首先,募兵的战斗力跟主将的人品、能力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岳家军在岳飞手里就能跟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女真兵正面抗衡,还让后者哀叹“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可是等到岳飞冤死以后,谁还听说过岳家军?

这种情况在明朝也没有任何改变。等到戚继光、俞大猷老去之后,经他们之手打造出的那些强军也很快就泯然众人矣了。

若无戚继光,哪来的戚家军?

其次,募兵都是主将招来的,虽然饷银大多是朝廷发的,但毕竟还得经主将之手才能落到士兵的腰包。更何况募兵的前途和命运,也基本都在主将的一念之间。

这就导致了募兵制下的军队,很容易沦落成武将的私兵。就像唐初时实行府兵制,半兵半农,那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打仗听指挥,打完仗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所以哪怕当时名将如云,也没见谁能拥兵作乱。可到了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改为募兵以后,铁打的营盘里就不再是流水的兵了,所以安禄山才敢造反。

在崇文抑武的大明朝,武将造反的难度自然大了不止一个量级。但相比卫所制和总兵制,募兵制下武将对于军队的控制力无疑是更强了,腰杆也更硬了,这就引起了文官的警觉和反制。反正自从明中期以后募兵制大兴,朝野上下的文武之争就愈演愈烈,到了崇祯年间更是到了只要哪个武将(哪怕是文官出身)打了胜仗,在文官眼中就是安禄山第二,就是罪不可赦的地步。最终的结果就是但凡有点本事的将领不是被弄死就是被撵走,这样的大明朝岂能不亡?

最后也是最要命的一点,就是募兵不比卫所兵,人家是要军饷的。而大明朝的财政,根本养不起这些兵大爷。

前文已经说过,按照大明朝那位“太祖爷”定下的规矩,朝廷财政支出中是没有军费这种东西的,毕竟“养兵百万,要令不废百姓一粒米”嘛。可计划没有变化快,卫所废了,必须得要募兵了,那么军饷从哪儿出?

老朱最奇葩的操作,就是把大明朝的中央财政给搞没了

正常情况下当然应该由中央财政出。可问题是,在那个不坑爹、只坑子孙的“太祖爷”的奇葩设计下,大明朝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中央财政的。

在正常的朝代,户部主管中央财政,负责全国税收的调配,自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可在脑回路异于常人的朱元璋看来,各地将税赋收上来千里迢迢的运到京城,户部在其中瞎搅合一通后再千里迢迢的调运到各地去,既浪费时间又增加了不必要的损耗,简直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于是他大手一挥——那些该花在地方上的钱就不用往国库送了,直接坐收坐支吧。

为此他还专门在户部设立了个叫十三清吏司的机构,专门负责监督各地财政收支的情况。可问题是不靠制度管人,而指望人盯人成功,这事可能靠谱吗?

这就造成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现实——两宋时一年的财政收入普遍都在8、9千万贯以上,年成好的时候能上亿。可到了明朝,一年下来户部能进账个3、5百万两银子(基本可以认为一贯钱等于一两银子)是常态,要是能收个6、7百万两,大明君臣都得额手相庆。

这点钱给京官发完俸禄,再给皇帝修修宫殿,基本上就剩不下仨瓜俩枣了,而且还动不动就赤字。从嘉靖朝开始,连京官的俸禄都开始拖欠,一欠就是十几年,累计达数百万两。

连官员的工资都付不起了,大头兵还指望能拿到军饷?

朝廷就收这么点钱,连官和兵都养不起了,那百姓的日子该好过了吧?事实恰好相反。因为朱元璋图省事,把财政大权下放到地方,朝廷只在事后监察,这就给了地方官员与士绅勾结敛财的机会。他们大肆巧立名目增设各种苛捐杂税、拼命搜刮相当于几倍乃至于几十倍于国税的民财,这就出现了朝廷和民间两头穷得要死,而官员和士绅却富得流油这种咄咄怪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不是专指人家清朝的知府,而是说一个人品还不错的官员,在任期内就能合理合法的获得这么多的收入,这种情况在明清时都非常普遍。

朱元璋最恨贪官,却亲手替子孙制造出了无数贪官

明亡前,穷得无路可走的朱由检想让在京官员捐点军费,结果区区20万两银子都没凑齐。可等到李自成进京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造了5000副夹棍——谁不掏钱,就夹到你欲仙欲死。

于是在朱由检的恳求下连20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的京官们,在大刑伺候下据说“捐”出了整整7000万两。其中仅从朱由检的老丈人周奎家里,就搜出了70万两。

所以说大明朝并不是真的穷,只不过穷在了朝廷和百姓。可这两头要是穷了,军队就真弄不到钱花了。

尤其是募兵不像卫所兵,人家当兵就是为了赚俩钱,不给钱还指望谁替你卖命?所以到了崇祯年的时候,满洲人不一定就比万历、天启年间更凶猛,李自成、张献忠也未必比王森、徐鸿儒、王二们更能闹腾,但朱由检一定比朱翊钧、朱由校更穷,而且穷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他这一穷,就更养不起兵,就更没人愿意替大明朝打仗了。

曾在清顺治年间当过兵部尚书的霍达,明亡前曾给朱由检当过监军御史。在他所著的《启祯史录》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当年李自成在陕西刚起事时,霍达就收到了“圣谕”,让他赶紧把这股乱民给灭了。可是霍达翻遍了所有的文书,也没找到皇帝打算为此给他一枚铜板的意思。

哪怕霍达有他本家霍去病的本事,也没办法单枪匹马的干掉李自成。所以要出兵必须有军饷,否则哪个大头兵会理睬他?

朱由检就不是吊死的,是穷死的,更是被他祖宗朱元璋坑死的

于是霍达上书,直截了当的跟朱由检要钱:

“如有兵饷,臣不惜一死以报国。若无兵饷,空死无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并非是建贼或闯逆太能打,才活生生把朱由检逼得上吊,他就是活活把自己穷死的。

所以当遇到闯逆或建贼便一触即溃的大明官兵,在将头上的汉家发髻剃成金钱鼠尾辫之后,立马就变得生龙活虎,将昔日战友打得更加一触即溃。为啥?因为换个东家以后,不但能领到钱、吃饱饭,还能抢劫财主大户,哪能不动力十足,奋勇杀敌?

从这个角度看,“明军打仗很厉害”的说法也不能算错。只不过再将“明军”的头衔扣在他们头上,就无论如何都不合适了。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有句神台词,是这么说的:

“这世上就一种病,你永远也治不了,那就是穷病。”

古今中外,在艰苦卓绝中依靠小米加步枪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敌的,只有一支军队,但绝不是天生就被朱元璋“御赐”了穷病这一不治之症的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