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平台收到很多关于幻觉的留言:
精神分裂症多年,时刻被恐怖的幻觉折磨

我有幻觉,我伤心过,流泪过,我想把幻觉治好

这两年总是出现幻觉,记忆力极差,特别是下午四点左右出现幻觉

这些患者提到的幻觉是什么呢?

幻觉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的核心症状。

幻觉属于感知觉障碍,是患者对现实中并不存在事物产生的体验。它虽然是一种主观体验,但患者感受到的是“真实”的。

幻觉表现为病人自己肯定自己能听到和看到,但周围的人却都否认这是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分病人为何会产生幻觉?

早期,人们倾向于将精神分裂症视为一种功能性障碍,但现代研究逐渐揭示了它与脑部结构异常之间的联系。

大脑结构的完整性对于人精神活动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健康的大脑结构能够产生正常的神经活动,而异常大脑结构则可能导致神经活动的紊乱。

那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跟正常人有何不同呢?

我们都知道,大脑由左、右大脑半球借助胼胝体相连,每个半球又分为额叶、颞叶、顶叶及枕叶。不同脑叶、脑回具有不同的功能,承担不同的任务。

发表在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与正常人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体积显著减少,特别是在前额叶皮层和颞叶皮层体积减少,这与精神分裂症的各种阳性和阴性症状有关。

幻听症状不仅与颞上回、内侧额叶、额下回等部位灰质的减少有关,也与下纵束、中央后回、枕叶等部位白质的减少有关。

妄想症状主要与颞叶、额叶以及右顶叶等部位的灰质体积减少以及内侧颞叶白质体积减少有关。

这些结构出现异常后,和它们紧密相连的神经网络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导致患者感知觉整合的失败,进而出现幻听、幻视、妄想等症状。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大脑的神经网络比作一个电话交换台。

当交换台运作正常,信息传递就会顺畅无误;相反,如果交换台出现问题,比如接线错误或信号处理不当,信息的传递就会受到干扰。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这种信息传递的紊乱可能表现为情绪反应的不适当,如在不适当的场合笑或哭,或者在需要行动时表现出迟钝或过度活跃的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

精分症状会随年龄增长而恶化吗?

精神分裂症会好转还是恶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患者的求治态度是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患者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规范化的治疗,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失。

如果患者不遵循医嘱治疗,如不规律用药或擅自停药,那病情恶化是必然结果。除了幻觉、妄想的症状会更加严重外,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下面这些“反常”的表现:

语言方面:患者说话杂乱无章或者语无伦次,给人一种“无厘头”的感觉。

社交方面:患者变得不爱参加社交活动,甚至对家人亲友都很冷漠,有些患者会变得过于依恋某个特定的人。

食欲方面: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幻觉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而被害妄想的患者可能会因为怕别人下毒而不愿意吃饭,体重也会随之下降。

睡眠方面:患者总是频繁做噩梦或者入睡困难等。

以上这些表现都提示病情正在恶化,一旦发现患者有这些迹象,一定要及时带他去医院就诊。

精分病人如何才能赶走幻觉?

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回龙观医院中西医结合精神科闫少校主任给出了“6字方针”:早发现早治疗。

闫主任表示,一般来说,处于急性发作期的精神病人,经过3个月左右的治疗后,大约80%患者的症状会得到缓解或者消失。

那怎么治疗才能消除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觉妄想呢?

闫主任介绍道,我们可以使用利培酮、奥氮平、布南色林、阿立哌唑等抗精神病药来进行治疗,但到底用哪种药物,需要结合患者的体质情况、躯体情况以及精神病性症状发作的频率等方面来进行选择。

最后再强调下,我们一定要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千万不要擅自停药,以免病情反复或者恶化~

参考资料:

[1] 黄海霞, 陈建. 精神分裂症脑部CT改变及相关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

[2] 梁佳琳, 谢烨, 库逸轩. 精神分裂症的脑网络特征与症状的联系[J]. 生理学报, 2021, 73(3):13.

[3 ]Sara Siddi , Christian Nu˜nez , Carl Senior , Antonio Preti ,Jorge Cuevas-Esteban , Susana Ochoa , Gildas Br´ebion , Christian Stephan-Ottoa , Depression,auditory-verbal hallucinations, and de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different patterns of association with prefrontal gray and white matter volume,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2018), doi:https://doi.org/10.1016/j.pscychresns.2018.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