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句话是:别人怎么对待你,往往是你教给对方的。

比如,别人对你实施控制,很可能是因为你发出了这样的信号——来控制我吧,我同意你控制,你可以控制我。

同理,孩子对父母所做的不尊重的言行(这里指经常性的持续性的行为,偶发情况除外),也都是父母允许的。

只是这种“允许”经常不来自于我们的主观控制,而是潜意识里的允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个真实的例子:

一个八岁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看得太入迷,导致吃饭变得很慢。妈妈看到孩子终于把菜吃完了,就把盘子和筷子收走了,只剩下放着勺子的一碗粥。

谁知道孩子还想吃其他东西,要用到筷子,在餐桌上找不到就去厨房找,看到妈妈正在洗,于是埋怨道:“妈妈,我还没用完,你怎么就洗了?!”满口的指责语气。

这是一件小事,可是在这件小事中,我们能看得出孩子对妈妈没有基本的尊重。

如果此刻,妈妈给孩子道歉,说:“抱歉啊,妈妈不知道你还没用完。马上就洗出来了,稍等一会儿。”

那么,在孩子眼中,她指责妈妈的行为是对是错?

当然是对的!

因为妈妈都和她道歉了。

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他还会继续埋怨妈妈。因为他妈妈的做法强化了他对自己行为的肯定。

同时,他更加看不到妈妈的需求,他不知道妈妈是想尽快洗完碗筷,然后去忙自己的事情。他对洗自己的筷碗也没什么责任感,更不用提对整个家庭的家庭责任感了。

按理说,超过一定时间还没吃晚饭,孩子应该自己负责洗他的碗筷。不能再把已经离开厨房的妈妈叫回去帮他洗。这也是对妈妈的一种尊重。

可是很显然,这个妈妈不但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家庭责任感需要培养,连自己的自尊都没重视,任孩子去忽视和挑战。

如果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出现了偏差,不去调整的话,那么孩子将会变得越来越任性自私。直到他越来越大,发展得越来越离谱,父母承受不住的时候,可能就会给孩子扣上一个大罪过大帽子。

比如:“我对你那么好,你怎么是个白眼狼?!”

白眼狼不是一天养大的。

这也不是孩子的劣根性,而是父母不恰当的教育导致的。

(一)不要管得太晚!

李玫瑾教授曾说,给孩子“立规矩”最好在孩子3~6岁的时候。

三岁之前,孩子太小,分辨力和理解力都不足,这时候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去爱孩子,包容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给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六岁之后,孩子长大了,父母就要学会尊重孩子,凡事有商有量。

如果在六岁之前,父母都不教孩子规矩,那么很多认知、态度、习惯就都形成了。等到孩子长大了再去调整,就如同给一套装修错乱的房子拆掉重装一样,是很麻烦的事情。而且前提是,孩子还得愿意让你拆。

所以,不要错过给孩子立规矩的最佳时期。

当孩子第一次对你大吼大叫、第一次打翻你给他做的饭、当他的巴掌第一次因为生气打到你身上的时候……一定要平和而坚定地对他说:不可以。

不要用一时的纵容换一生的后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不要管得随心所欲!

父母育儿,最忌讳的是:忽略规矩,看心情办事。

当我们高兴的时候,孩子打我们两下,踢我们两脚,吼我们两句,我们觉得无伤大雅,笑呵呵地就接纳了。

可是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工作不顺的时候,可能会用N倍的力气打回孩子,用N倍的音量吼回孩子。

如果父母做事情不按照规则、只凭心情的话,孩子多半也会变成情绪人。

比如:高兴的时候,多学习一段时间。不高兴的时候,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甚至考试的时候不高兴了,也能趴在桌上睡觉……

我想,这些都不是你我希望看到的。

前段时间我和我儿子一起重温了一遍《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男主角有一个非常可贵的点:生活工作再怎么艰辛,他都没有把情绪加诸在孩子身上。在他举步维艰、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还能鼓励孩子怀有梦想,并相信自己有实现的能力。

不要让人说你的梦想实现不了,即使是我也不行。

这是一种非常稳定且强大的情绪管理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换成是谁,都很难做到不对孩子吼两句,发泄一下被社会毒打之后的愤怒和沮丧。

即使我们没有如此稳定的情绪管理能力,至少我们要记得规矩规则,记得尊重合作,记得带给孩子更多的正向引导。

(三)管得力度要恰当,太轻没效果,太重伤娃心

恰如其分,过犹不及。

——世界上大部分事情皆是如此。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婚姻、育儿,都要掌握合适的分寸,否则无论太轻还是太重,都不太可能得到美好的结果。

父母对孩子爱得过了,就变成溺爱,容易越俎代庖,将孩子养得娇气任性,自私自利。父母对孩子爱得轻了,就变成忽视,孩子感受不到爱,便没有安全感,影响以后的婚姻生活。

父母对孩子太严格了,容易让孩子变得谨小慎微,畏首畏尾。可若父母对孩子太宽松了,又容易让孩子无法无天,肆意妄为。

所以,育儿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平衡”。

当我们发现孩子对我们不够尊重的时候,要心情平和地与孩子沟通原因,告诉他正确的表达方法。

比如:

如果孩子对你大吼大叫,你也吼叫回去,那这是以暴制暴,是以“不尊重”应对“不尊重”。你给孩子做了一个非常糟糕的错误示范。

但如果你只是对他说一句:“孩子,不能对我吼。”然后,这件事就过去了。那么孩子不会认识到这件事情的严肃性,以后还会和父母吼,反正最后也只换来一句不痛不痒的“孩子,你不能对我吼”,没有什么后果。

我们可以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体会感受

  • “孩子,当你和妈妈这样说话的时候,妈妈觉得有点难过。如果妈妈这样和你说话,你会有什么感受?”
  • “孩子,除了这样说话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
  • “不如,我们来头脑风暴一下?”

如果孩子不配合,也不回答问题,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冷处理

就是告诉孩子:直到他能友好地和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再给他回应。

说明:以上这些说的都是父母对孩子所能产生的影响,但并不是说孩子只要无法无天,都是因为父母对他太宽松。这个反向关系,不一定成立。

因为孩子之所以长成现在这个模样,父母的因素只占其中一部分,大约三分之一的影响力。此外,还有同伴、学校、社会以及孩子本身的私人逻辑,都会对他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要过分夸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但也不要忽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毕竟作为父母,我们能掌控的改变只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