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位列二分二至,在二十四节气里,其地位非同一般。

我们常说“冬至大如年”,这并不是夸张,因为在古代,冬至这一天,真的是岁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记·历书》记载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通,则不行于诸候。”

很明显,在上古时期,夏、殷、周的“正月”是不一致的,一个朝代有一个的玩法。

夏历以一月为正月,这样一来,新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

到了殷商时期,正月改为十二月,也就是腊月,所以新一年的第一个节气是小寒。

武王伐纣,“战一日而破纣之国”,商朝灭、大周兴。

随着改朝换代,历法也做了更新,改十一月为正月,把冬至作为新年的第一个节气。

因此,冬至就成了“岁首”,也就相当于我们的春节。

古人过冬至,要进行贺冬、祭天、祭祖、迎神、辟邪等活动,看得出来,我们现在的春节习俗,有很多是从“冬至节”平移过来的。

从唐朝开始,春节逐渐固定下来,以一月一日为“岁首”,冬至便退居二线,成为单纯的节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冬至让出了“岁首”位置,但其影响力依旧巨大,于是,冬至又加上了一个“亚岁”的头衔,仅次于岁首。

宋朝成书的《太平广记》,还有“是夕冬至除夜”的说法,指的是冬至前一天是除夕,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明朝《江南志书》里也有记载,“冬至,邑人最重,前一日名节夜,亦谓之除夜”。

从周到明,冬至举足轻重了将近三千年……

那么,冬至这一天吃点儿啥,才能突出这份重要性呢?

现在我们常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可翻翻清朝人写的《燕京岁时记》,就会发现其中记载的是“冬至馄饨夏至面”,也就是说,馄饨才是冬至的指定搭配。

为什么要把馄饨指定给冬至呢?

关于这一碗馄饨,还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说法。

我们先说第一个。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侵袭中原地区,兵马所到烧杀抢掠,长城一线的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侵犯中原的匈奴人,分属于不用部落,其中,最残暴嗜杀的是浑氏和屯氏两支。

大汉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浑屯、食馄饨,以求平息战乱,天下承平,于是,就有了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的风俗。

而第二个说法则与道教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道教传说里,元始天尊是主持天界之祖,“三清”之中的至尊。

元始天尊生于混沌未分之前,代表着太无之先、元气之始。

而“馄饨”实际上是“混沌”的谐音,在冬至之日吃馄饨,被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自有一份通达天地的伟岸之力。

再说这个“馄饨”,薄薄的面皮,裹着一团馅儿,很像宇宙形成前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的混沌之象。

这两种说法放一起,显然第二种更靠谱,也更有意思。

一碗热气腾腾的冬至馄饨,竟然能完美跨界,一脚踏入宗教和哲学领域。

这才是真正的“民以食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