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母亲邓玉芬的煎饼鏊子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个圆形的、锈迹斑斑的器物,叫做煎饼鏊子。你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吗?它的主人是谁,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间,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可谓男女老少齐动员。他们之中有一位杰出的代表——邓玉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玉芬,密云(今属北京市)人。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日本侵略者把邓玉芬的家乡强行划入伪满洲国。邓玉芬心中气恼,愤愤不平:“我们是中国人,谁做了对不起中国人的事,就是对不起老祖宗。”

1940年4月,八路军在密云西部山区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邓玉芬终于看到了希望。她深深感到,只有共产党,只有八路军,才能真正改变国家的命运,改变老百姓的生活。她回家和丈夫商量:“咱没钱没枪,可是咱家有人。”于是,她把自己的丈夫和五个儿子先后送上前线。

1942年,日军开始疯狂地对密云山区进行“扫荡”,邓玉芬的家成为了八路军伤员的住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自己的儿子在前线奋战,邓玉芬就把这些伤员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照顾,为他们烧水做饭,缝补衣物,喂汤喂药。

看着八路军伤病员憔悴的面容,邓玉芬的心里像针扎了一样难受。她按照以前贫苦人家改善生活时粗粮细作的办法,找来煎饼鏊子,将仅有的粮食做成煎饼给伤员吃。

这个煎饼鏊子,当地人又称“米黄钵钵”,是用铸铁制作,圆形圈足,中心稍稍凸起,还配有一个大小相当的盖子。就是这样一个制作简陋的煎饼鏊子,在邓玉芬的巧手操作下,为许多八路军伤员提供了可口的煎饼。伤员们的口粮改善了,邓玉芬自己却始终以粗糠、野菜充饥。

经过邓玉芬的悉心照料,一个又一个的八路军伤病员康复了。他们重新走上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然而,邓玉芬却背负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她的丈夫和五个孩子牺牲的噩耗接踵而至,作为妻子、母亲的她悲痛欲绝。

但这一个接一个的不幸并没有压倒这位坚强的母亲,她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她对子弟兵更亲了,在她的心里,每个八路军战士都是她的孩子,都是她的希望。

1970年,79岁的邓妈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虽然一辈子都不会写“共产党”三个字,但她明白,共产党打天下为的是老百姓,为的是全中国的劳动人民。

如今,邓玉芬当年使用过的煎饼鏊子,静静地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厅里。它是八路军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也是百姓抗战的珍贵文物。它代表着邓玉芬对人民革命的伟大贡献,更代表着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像邓玉芬这样的英雄母亲们。她们不仅为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亲人的生命,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她们用行动竖起的英雄母亲的丰碑,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宫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