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元旦刚过,延安机场里,一对父子在阔别多年后的团聚,让机场工作人员无不动容。这位父亲是53岁的毛泽东,他抱病前来,接从苏联回来的儿子毛岸英回家。

多年不见的长子,如今已经24岁了,成了一个男子汉,这对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件无比欣喜的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父子俩在一起吃饭时。面对父亲,毛岸英有说不完的话,关于已经牺牲的母亲杨开慧、关于童年吃过的苦、关于在苏联的点点滴滴。

这些话题,无疑都是非常沉重的,直到毛岸英说到弟弟毛岸青时,毛泽东才开心了起来。因为毛岸英说,弟弟考上了莫斯科东方大学。父子俩其实都知道,能考上这所莫斯科名校,毛岸青付出了多少。这个二儿子的健康问题,一直是毛泽东心里的一道伤。

1930年杨开慧英勇牺牲时,毛岸英8岁,毛岸青才7岁。小小年纪的他们陪母亲坐牢,亲历了母亲的死亡,幸亏外婆和舅舅搭救,他们才被放了出来。一年后,他们被送到上海地下党办的大同幼稚园里。

可是没过多久,幼稚园也被敌人毁了,兄弟俩又被牧师董健吾送给了一户人家寄养。寄人篱下的日子是不好过的,一次毛岸青因为生炉子一直生不着火,女主人直接用铁钎打中了他的后脑。从此后,毛岸青就落下了终身的脑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毛岸英和毛岸青

此后,由于革命环境更加恶劣了,那家人便不再收养兄弟俩了,他们只能上街流浪。毛岸英后来是这样回忆兄弟俩当时的生活的:

睡马路呀,给人拖地板呀,从垃圾箱里找破烂呀,全干了……

幸亏上天垂怜,后来董健吾终于找到了他们,托人把他们一起送到苏联去了。在苏联时,兄弟俩终于过上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吃过苦的孩子,总是更懂得珍惜生活里的小温暖。那时候,毛岸英总是处处帮着弟弟,给弟弟洗衣服,有好吃的都留给弟弟。而毛岸青也很懂事,他经常半夜头疼,却不想告诉哥哥,仍然坚持跟哥哥一起学习。因为够努力,毛岸英考上了伏龙芝军事学院,而毛岸青则考上了东方大学。

此次,毛岸青之所以没有回国,就是考虑到他的脑病,那时候苏联的医疗条件会好一些。听着毛岸英讲弟弟的事,毛泽东十分欣慰,这孩子虽然身体不好,却和他母亲一样坚毅。于是,他当即给二儿子写了这样一封信:

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你妹妹问候你,她现已五岁半了。她的剪纸,寄你两张。祝你进步,愉快,成长!

信开头的称呼是“岸青,我亲爱的儿”,53岁的父亲这样称呼23岁的孩子,在老一辈人身上是很少见的,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牵挂,我们可想而知。而收到这封信后的毛岸青,心里该有多欢喜,也无需笔者多说。

一年后,1947年,毛岸青终于回国了,此时的他精通俄语,正是我军需要的人才。虽然毛泽东把他送到大连养病,但他却一刻也不敢闲着,他把学到的知识都用在了翻译马列经典著作上。他的懂事,让父亲和哥哥倍感欣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无数亲友的牺牲,终于给了风雨飘摇的中国一个令人憧憬的未来。刚建国的那一年,是毛岸青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父亲在、哥哥也在,他的身体也已经康复,他们都活成了母亲希望的样子。

直到朝鲜战争爆发,直到哥哥牺牲……

哥哥的死,对毛岸青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噩耗。母亲死后,兄弟俩相依为命十几年,他们之间的感情远胜一般人家的兄弟情。他不敢相信,生活让哥哥受了这么多苦,好不容易新中国成立了,他却这样走了,他才28岁。

图:毛岸英

接下来的好几年,毛泽东不得不再次把毛岸青送到苏联治疗,免得他在国内触景伤怀。直到1959年,他才回到国内,至大连休养。

此时的毛岸青,已经36岁了,虽然一身才华,却仍是孑然一身,没有找对象。毛岸青身边的同志们,也都很替他着急,总是有意地创造机会,让他多跟女同志接触。偏偏岸青是个老实孩子,总是让大伙儿的一片好心落了空。

这些事,身在北京的毛泽东其实一直都知道。但他能怎么办?这孩子自小就老实,甚至有些“木讷”,不太会讨好女孩子。他总不能仗着自己是主席的身份,下命令找个姑娘嫁给他吧!

于是,这件事,就成了压在毛泽东心里的一块石头。直到一天,毛泽东在家里的访客中,见到了一位让他很满意小姑娘,她就是邵华!

邵华是刘思齐的妹妹,而刘思齐是毛岸英的妻子。自从毛岸英去世后,刘思齐听从丈夫生前的嘱托,经常来看望毛泽东,妹妹邵华也经常跟着来。

刘思齐的父亲刘谦初去世后,母亲张文秋在组织的介绍下,嫁给了陈振亚,生下了邵华。也就是说,邵华是刘思齐同母异父的妹妹。

当时邵华21岁,正在北大念中文系。对于这孩子,毛泽东的印象是很深的。

1942年,父亲为国牺牲后,这孩子曾和母亲张文秋一起,在敌人的大牢里度过了4年艰难的日子。那时候,母亲负责领导被关的同事们一起,积极地跟外界联系,粉碎敌人的阴谋。小小年纪的邵华,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叫坚强。

1946年出狱后,8岁的邵华跟母亲一起来到延安。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邵华是在硝烟中度过的。她当过部队的宣传员,当过义务小话剧员,那时候延安的老兵都知道,部队里有个十来岁的小姑娘,能唱能跳,很懂事……

建国后,邵华跟着姐姐、姐夫等人来到毛泽东家里作客。当时11岁的她,一见到毛泽东,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毛伯伯,我想上学”。

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觉得惊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大家都忽略了这个小丫头的上学问题。既然这个女娃娃这么求上进,毛泽东当然高兴得很,当即就开了介绍信,让她去中直育英小学上学。

这本来只是件小事,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也没太放在心上。谁知这次再见这孩子,她不但出落得落落大方,而且还考上了北大中文系。一个本没有多少文化基础的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在10年内,能考上了这样的大学,这让毛泽东不得不对她另眼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毛泽东和刘思齐、邵华

当时毛泽东其实就有了,想让这孩子做自己儿媳的想法。但他不便明说,便故意借着和她讨论小说《简爱》里的情节时,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那个老二,三十好几了,虽然遇到过不少姑娘,却至今没有一个中意的。我批评过他,你谈恋爱找对象,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你就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是很好嘛,我劝你找个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人,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你要求条件高了,人家的能力强,看不起你,那就不好了,整天不愉快生闷气,那还有什么意思呀。

21岁的邵华,一听这个话,自然明白毛伯伯的意思,脸红了。

“找对象时不要说是毛泽东的儿子”,这话毛泽东经常跟毛岸青说。他之所以这样说,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他希望儿子找对象时,不要有主席之子的架子,非要找多漂亮、门第多高的;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他能找到一个志趣相投,真正能欣赏他的人,这个人不是冲着他的身份,而是真的懂他、爱他。

毛泽东是这样要求的,毛岸青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在和女孩子接触时,从来不提自己的身份。这也就解释了很多人心里的疑惑:主席之子,怎么可能36岁还找不到对象呢?

毛泽东的这一想法,很快地传到了邵华的母亲张文秋耳朵里。自从女婿毛岸英去世后,她心里其实一直都是有这个想法的,只是不好意思开口。以前她就见过毛岸青,他和哥哥一样,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更何况,女婿去朝鲜前,还曾叮嘱过她:“我不在的时候,还望母亲帮我多照拂岸青弟弟”。

两个早早没了母亲的孩子,任何时候都懂得如此互相关照,这话张文秋一直记着。于是,趁着邵华放寒假,她便带着去了趟大连。

这次见面,显然是带着“相亲”色彩的,虽然张文秋只是说这是以亲戚的身份,来看看毛岸青。

有时候缘分就是这么奇妙!两人初次见面,就一见钟面了。那天,邵华穿得很朴素,毛岸青到晚年都仍记得:那天她梳着两根长辫子,闪着一双明眸。而在邵华眼里,毛岸青则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形象。

两个孩子,就在张文秋的眼前,你一句我一句地聊了起来。看他们聊得开心,张文秋和大连当地陪同的同志,悄悄地退了出来。

一出来,同志们就高兴地对张文秋说:“好久没看岸青这么开心了!” 这些年,这些同志是看着岸青怎么熬过来的。母亲去世时,他才7岁,曾相依为命的哥哥,又不到30岁就牺牲了。虽然他嘴上一直不说,但他平时最爱用俄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是在苏联时,哥哥教他的。

图:毛岸青

张文秋听到大伙儿这么说,也是感慨万千。她心疼这个孩子,就像心疼自己女儿一样。她突然理解了,为何他们一见面就有这么多话可聊。

这两个孩子,确实太像了:邵华从小失去了父亲,她是在烽火中长大的孩子;毛岸青从小失去了母亲,在异国漂泊多年。同时他们又都那么倔强,邵华玩了命的学习,毛岸青带病玩了命的翻译,说到底,他们都是在向逝去的亲人证明着自己,不想让他们失望。

这次邵华和母亲在大连待了十几天,就回到了北京。此后邵华继续学习,毛岸青则继续带病做翻译工作,他们时常通信,两颗心越靠越近。毛泽东发现了他们通信的事,很高兴,赶紧给儿子写了这样一封信:

岸青我儿:
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我极为高兴。听说你同邵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意思?邵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

通过这封信,我们看得出来,毛泽东对邵华的认可。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毛泽东对儿子婚姻的尊重。“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你可以好好地同她谈一谈”,这都不是逼孩子,也不是命令。哪怕孩子已经36岁了,他内心其实很着急,也很喜欢邵华,但依然要询问孩子的态度。这一点,是毛泽东和很多父母不一样的地方。

得到了大人们的支持,邵华和毛岸青决定结婚了。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将会是一场盛大的婚礼,毕竟新郎是毛泽东唯一在世的儿子了。但最终这场婚礼,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

婚礼是在1960年“五一”节前夕举行的,这一年毛岸青已经37岁了。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婚礼呢?笔者用10个字来形容:

本应高规格的低调婚礼

为何说本应高规格?很显然,这是新郎和新娘、以及出席人的身份决定的。新郎是毛主席之子,母亲是烈士杨开慧女士,哥哥是烈士毛岸英。新娘家也同样令人尊敬,父亲是烈士陈振亚同志,母亲张文秋是革命传奇人物。而婚礼的主持人,则是中共旅大市委第一书记郭述先生。

为何说是低调婚礼?

首先,它没有在北京举行,而是在大连旅大宾馆会客厅办的,这么做就是想低调一些。1960年前后,其实是新中国最难的一段时间,在大连办婚礼,无疑是最节约的。

其次,这是一场“三无婚礼”。当天没有婚车、没有收礼、没有像样的酒宴,它完全不像是一场婚礼。

但这场婚礼,对这对新人来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邵华晚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穿了一身鹅黄色套裙,是上下分开的那种。从烽火中走出来的孩子,本来是大大咧咧的性格,但这天她还是穿了一身套裙。因为母亲说,女孩子出嫁是一辈子的事,要打扮得漂亮一点。

而毛岸青则穿了一身中山装,很低调,但很精神,这是邵华给他买的。两人的衣服上,都戴着一朵大红花。婚礼总共只请了一桌客人,大圆桌上摆了一些花生和喜糖。

图:毛岸青和邵华

既然是喜宴,那酒水总归是要的。疗养院的工作人员想尽了办法,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瓶国产的葡萄酒。但是数量有限,每个宾客只有一小杯。

再次,这场婚礼毛泽东并没有出席。从毛泽东给儿子写的信咱们就能看得出来,他对这个儿子有多关心,对他的婚事有多上心。但婚礼他并没有出席,原因无非是怕他来到大连,会给当地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地方上肯定要接待他,那婚礼想低调都不行了,所以他就是想来都不能来。

而从感情上来说,他或许也怕想到11年前大儿子的那场婚礼,那天他还送了一件大衣给儿子当新婚礼物。可是才过了一年多,父子就天人永隔。

虽然人没来,但毛泽东派人送来了礼物:

一个收音机、一块手表

两件东西都是国产的。在那时候的婚礼上,收音机算是”大家电“了,是很流行的。这两件礼物,小两口保存了很多年。

然而,这场“本应高规格的低调婚礼”,并没有因为它的“寒酸”而变得冷清。因为新郎和新娘的举动,感动了所有人。

书记郭述怕冷场,先发表了贺词,他祝福这对新人:“相亲相爱同进步,比翼双飞共白头”。接下来,轮到新郎新娘致词了。一向内向的毛岸青不太好意思,倒是邵华跑到台上,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和岸青真诚相爱,我们的结合只是爱情漫长旅途的开始,生活的路有阳光也有风雨,但只要我们携手同心,互爱互助,我们就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邵华是北大才女,这番话讲得很大气。一个20岁出头的姑娘,面对这样一个低调的婚礼,她能说出这样的话,确实是令人钦佩的。她的话说完,就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她特意强调“真诚相爱”,因为这才是这场婚礼的主色调,其它的重要吗?又特意强调“美好的未来”,才是她想要的,至于眼下的婚礼是否是大排场,重要吗?她这一番话,一字一句都发自真心。她此后的几十年里,邵华做到了这一天她的所有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毛泽东和毛岸青邵华夫妇合影

她悉心照顾着丈夫的身体,毛岸青在此后很少头疼,直到84岁因心脏病离世。她自己也没有放弃学业,成绩优异的她后来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多年;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一向很喜欢摄影的她,用相机记录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后来很多都成为了经典。

多年后,这位年轻的新娘成为了共和国15个女将军之一,成为了毛家的骄傲。

与妻子相比,毛岸青不是一个口才很好的人,他一向比较善于写,不善于表达,所以整个婚礼上他说得很少。但在婚礼结束后,宾客们都陆续离席时,毛岸青做了一件同志们都没有想到的绅士之举:

默默地向疗养院交了餐费和粮票

之所以要交上餐费和粮票,是因为这次简单的婚礼,是疗养院出钱办的。毛岸青一直以来就没有以主席之子的身份自居,不管是在爱情上,还是在平时在生活上,他都把自己当一个普通人。他很清楚,哪怕办这么一桌简单的婚宴,对疗养院来说都是一个负担,这是自己的私事,不能让国家掏钱,所以他必须交上粮票。

他也很清楚,当年哥哥之所以要上战场,就是因为他除了是主席的孩子,还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更很清楚,哥哥的遗体之所以一直没有运回来安葬,就是因为父亲曾说过,别人家的孩子能葬在朝鲜,他毛家的孩子为什么不能。

我们如今看岸青留下的照片时,会发现他不像哥哥那般俊朗,但眼神中自有一种淡淡的从容和憨厚,他很绅士,总让人觉得很温暖。

就这样,这场简单的婚礼结束了。关于这场婚礼的这所有细节,是毛岸英的警卫员张世保先生晚年回忆时说出来的。多年后,老人家仍把出席过这样一场婚礼,当成人生中最自豪的一件事,他是这样总结当时情形的:

虽然来宾每人只分得一杯通化红葡萄酒,但每个人的心头都充满甜美的醉意。

这场婚礼,从风格到新人的状态,都很像40年前,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那场婚礼。当时杨开慧是名门之后,是名儒杨昌济的爱女,所有人都以为她的婚礼会跟城里的大家闺秀一样。但杨开慧却不坐花轿、不要三媒六聘,自己拎着行李来到了爱人身边。这件事,在后来的很多年里,都成为了一段佳话。

图:毛岸青邵华夫妇和儿子毛新宇合影

这场婚礼,也很像11年前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礼。虽然是在北京举办的,虽然周恩来、朱德、邓颖超等人都来了,但也只开了两桌。一样是“三无婚礼”:没有婚车、没有收礼、没有像样的婚房。

杨开慧和毛泽东的婚礼是在1920年,毛岸英和刘思齐的是在1949年,毛岸青和邵华的是在1960年,三个人的婚礼在排场上都如出一辙地简单。但他们的爱情,都一样令人动容。

从最开始毛泽东提醒儿子“找对象时不要把自己当毛泽东的儿子”,到这场低调的婚礼,其实都在说明一件事:毛家朴素的家风! 通过梳理婚礼的细节,我们会对毛泽东一家的婚恋观、生活观有更深的认识。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邵华等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