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开一根筋就得闭一根筋,意思是说人有一方面长一点,有一方面就得短一点。历史上许多武将善于谋兵,不善谋身,能躲过战场的“明枪”,却逃不过政治场上的“暗箭”,结局令人唏嘘。清初立下了赫赫战功,跻身“铁帽子王”之列的豪格也是这么一位。

唯一嫡子

一般的观点认为,清初并不太看重长幼嫡庶,实则不然。这一点可以从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时期,皇族成员的封爵便看出。这一时期封爵特点是子以母贵,母亲的地位决定了所生子女的爵位。

努尔哈赤一生有四位大妃(清入关前君主的正妻),分别是佟佳氏、富察氏、叶赫那拉氏、乌拉纳喇氏。

佟佳氏所生的褚英、代善,富察氏所生的莽古尔泰、德格类,乌拉纳喇氏所生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以及叶赫那拉氏所生的皇太极无一例外封为和硕贝勒(相当于后来的和硕亲王),嫡女则均封为固伦公主。

而努尔哈赤侧妃、庶妃所出儿子的爵位均在和硕贝勒以下,女儿的爵位也均在固伦公主以下;至于侍婢所生的儿子则被排除在宗室之外,直到入关后才纳入宗室册籍。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皇太极的子嗣身上,所不同的是,皇太极先后三位大妃所生嫡子不多,分别是钮钴禄氏所生的皇三子洛博会、乌拉纳喇氏所生的皇长子豪格、皇次子洛格,其中洛博会、洛格早夭,豪格成为了皇太极唯一的嫡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被废

豪格虽为唯一嫡子,就意味着顺理成章被封为和硕贝勒?并不是。这与其生母乌拉纳喇氏有关。

正值后金的快速扩张期,努尔哈赤通过联姻方式以达到尽快统一女真各部落的目的,于1608年为皇太极选择了乌拉部(海西女真四部之一)首领的侄女乌拉纳喇氏;皇太极元妃1612年逝世后,乌拉纳喇氏便成为了皇太极的继妃。

这桩政治婚姻没能白头到老,乌拉纳喇氏大概在1621年被废,理由是其这年为皇太极生下了皇长女。至于被废的理由,表面上是乌拉纳喇氏大不敬,见到努尔哈赤以及大阿哥不下娇,实则不然。

此时后金已然统一了女真部落,外部面临着明朝、朝鲜、蒙古三股势力,压力山大,明朝是革命对象,而朝鲜是头号“明粉”,那么唯有蒙古可以争取。

所谓近水楼台,努尔哈赤相中了相邻的蒙古科尔沁部,极力拉拢;而科尔沁部正受到强势崛起的察哈尔林丹汗威胁,正“愁云惨淡万里凝”。

双方一拍即合,科尔沁部将博尔济吉特哲哲嫁给了皇太极。如此,乌拉纳喇氏便显得那么不合时宜,被废就不难理解。

于是博尔济吉特哲哲成为了皇太极继妃。努尔哈赤、皇太极还嫌与科尔沁部关系不够铁,以至于此后皇太极后宫五妃皆为博尔济吉特氏。

赫赫战功

乌拉纳喇氏的被废无疑让豪格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豪格没有沉沦,苦练骑射,以待他日沙场建功,缓和与父亲的疏离感。

另一方面后金还很弱小,固然努尔哈赤看重皇太极,但此时皇太极并不带“主角”光环,地位并不稳固,众多兄弟也不是吃素的。

两方面因素促使豪格快速成长,初上战场讨伐蒙古察哈尔等部便告捷。时间虽没有明确记载,但从此战后被封为贝勒来看,表明了豪格一则立下的战功不小,其次展现了不俗的军事才能。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征察哈尔部 执政后的皇太极,于1628年、1632年、1635年对察哈尔部三次用兵。豪格三次都参与了,其中第二次跟随皇太极重创了林丹汗主力;第三次则作为元帅,领兵清除察哈尔部残余势力,兵不血刃地劝降了林丹汗遗孀,彻底肃清了察哈尔部。

征朝鲜 1636年,豪格率军从宽甸路入长山口,一路势如破竹,先后击溃安州驻防军以及赶来的援军,接着追击一昼夜,迫使了朝鲜国王投降。

松锦大战 1641年,豪格与城内官军内外串联,松山城文臣武将被“一锅端”,生擒了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祖大乐、游击祖大名、祖大成等人;次年,豪格率军相继攻下塔山、杏山,明朝辽东精锐损失殆尽,宁锦防线的崩塌,也意味着后金扫清了入关的最大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松锦大战)

政务能力

因此说豪格只会带兵打仗,显然是不公平的。早在1633年,针对明朝、朝鲜、察哈尔三股势力孰先孰后,豪格提出了一套“组合拳”:力主主攻明朝,同时应安抚朝鲜;防范察哈尔,近则“相机而行”,远则“虽追无及”。

怎么进攻明朝呢?一路派出小股部队袭扰宁远一带的明军,另一方向则绕道蒙古进攻。当然了,攻不下也没关系,打的是消耗战、持久战,在附近长期驻军招揽流民,同时在攻城过程中,尽量掠夺人与物资,达到以战养战,步步蚕食的目的。

豪格还是第一个提出,派人详细了解当时起义军的情况并加以招抚,设法令其“多点开花”,以分散明军的兵力,增添获胜的砝码。对此,皇太极大为赞赏,这也成为了日后的对明方略。

此外,即便两次犯事降爵,但皇太极始终将户部交给豪格打理,看中的正是豪格能保障后金军队四处征战所需的军需,从中可见豪格统筹调度钱粮的能力可见一斑。

相较于不俗的军事、政务才能,豪格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政客,曾两次封亲王后被贬。

(豪格)

昏招一“发”

皇太极打败林丹汗后,豪格希望林丹汗伯奇福晋,以期来个名利双收,引起了莽古济的不满,因为豪格娶了其次女,莽古济既是豪格的姑姑,又是豪格的丈母娘。

莽古济自己就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豪格一旦娶了伯奇福晋,势必威胁到自己女儿在夫家的地位,加之其胞弟莽古尔泰与皇太极矛盾尖锐,由此引发了莽古济姐弟谋逆一案。豪格还算醒目,立马杀掉了妻子,坚定地站在皇太极一边而被封为肃亲王。

令人费解的在后面。当豪格选择杀妻站队之时,豪格的连襟岳托(代善长子,娶了莽古济长女)表现得很不情愿。皇太极只好顺势阻止了岳托杀妻,岳托后面毕竟是代善。

不是皇太极善良,实则皇太极是隐藏了自己的不满,无论在“御前露刃”还是谋逆一案,岳托都偏袒莽古济、莽古尔泰姐弟一方。有鉴于此,皇太极告诫儿子“外家人不可轻信宜谨防之”,要豪格防范岳托。

这次豪格却犯了浑,看不清皇阿玛的意图,不仅没和岳托保持距离,来往甚密,甚至还将父子之间的私密话告知。

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方面皇太极认为儿子迫于自己压力杀妻而怨恨自己,另一方面其他亲王断定豪格与岳托是同党,势要处死豪格,趁机打击皇太极集团。

皇太极念及豪格是自己的儿子,费了好大功夫才摆平,废黜了豪格的肃亲王,降为贝勒。

(皇太极)

昏招二“发”

时隔两年,降为贝勒的豪格依然没有沉沦,与多尔衮远征明朝,斩获颇丰,喜出望外的皇太极不仅恢复了豪格的肃亲王,还让其重新执掌户部。只不过豪格没有吸取教训,不久又开始围困锦州一事犯浑。

当时皇太极命令豪格、多尔衮锦州,出于“一则切断锦州城与其他城池的联系,其次庄稼成熟时易于收割”的目的,要求二人的驻扎地必须紧邻锦州城。

但偏偏二人将皇太极的命令当作“耳旁风”,将军队驻扎在离锦州城三十公里的地方。这还不算,二人还非常体恤基层,私下允许每牛录(每三百人为一牛录)可以有三人回家一次。

驻扎在离锦州城三十公里的后金军队如何能遏制锦州城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

遏制不了锦州城的物资补给,又谈何围困锦州?

东窗事发,皇太极大为震怒。另外,皇太极是重用多尔衮,可也防着这位弟弟,为此特地派了豪格一道,有监视的意思。但豪格丝毫不明白皇太极的良苦用心,在多尔衮犯浑之时,一声不吭,跟着犯浑,坏了皇太极围困锦州的计划,再次被降为了贝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尔衮)

昏招三“发”

公元1643年,皇太极未指定接班人便溘然而逝,出现的权力真空让满洲贵族们蠢蠢欲动,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当属多尔衮以及因松锦大战战功卓著恢复亲王的豪格。

支持多尔衮只有其与阿济格、多铎的两白旗,即便加上阿达礼(代善之孙)等人,这些人都不是旗主,说三旗,有点勉强。反观豪格,两黄旗以及拥有的正蓝旗自然是支持的,此外还获得了齐尔哈朗的镶蓝旗、代善的正红旗支持。

正当以为人选已然明朗,事态却急转直下。豪格满以为稳操胜券,也学起当年的皇太极谦让一番,最后才在诸王的劝说下勉强继位,说了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殊不知这番表态让豪格彻底告别了汗位,因为其忽略了过往恩怨。

(代善)

当年努尔哈赤因偏爱,将实力最强的两黄旗留给了多尔衮母子。假以时日,年幼的多尔衮三兄弟长大成人,加上素有机变的母亲阿巴亥,势必对其他旗造成巨大的威胁。

有鉴于此,心理不平衡的皇太极、代善等人假传努尔哈赤遗言,逼迫阿巴亥殉葬;而后继位的皇太极又耍手段,将自己的两白旗置换成两黄旗。

如今再次面临改朝换代,两白旗担心历史重演,誓死不同意豪格继位;两黄旗也清楚一旦多尔衮继位,势必遭到清算。双方僵持不下,两黄旗做出退让,便是包围崇政殿时,“当立皇子”的表态,也是最后的底线。

在两黄旗眼里,两度“拉胯”的豪格能否保障两黄旗的利益,得打上问号,济尔哈朗也曾有顾虑,认为豪格“因王性柔,力不胜众”。退一步说,若皇子当选,最次起码能维持现状。而豪格缺乏皇太极那样的政治手腕,笼络两黄旗,关键时刻抛弃豪格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汗之位落在了豪格九弟福临(即顺治)身上,而福临年幼,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辅政。福临继位可以代表两黄旗以及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辅政也能代表两白旗。而济尔哈朗的存在则避免出现大权独揽,个人专政的局面,两个阵营都能接受。

(济尔哈朗)

落寞收场

殊不知济尔哈朗的“首席”辅政王正是多尔衮精心设计的,其哪里斗得过多尔衮。任辅政王不久,济尔哈朗便离朝远征宁远,谁劳力谁劳心,一目了然,由此打破了均衡的态势。

渐渐地,“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的多尔衮开始打压曾支持豪格势力和两黄旗;作为失意者的豪格本不甘心,转而拉拢多铎。

而多铎因自荐遭到多尔衮否决,与胞兄关系不睦,两人很快交往频密;从豪格包庇多铎强抢范文程妻子一事看,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多尔衮自然不能容忍,正愁找不到把柄之时,豪格又不知收敛,骂多尔衮“非有福之人,乃有疾之人”。

自作孽不可活啊。多尔衮当即以“图谋不轨”的罪名,本打算处死,索性在福临哭求并以绝食相要挟下,才改为将豪格贬为庶人,夺7个牛录的人口。

(顺治)

时值大清入主中原,福临称帝,借机恢复了豪格爵位,实力却不可同日而语。但天下未定,豪格放下个人恩怨,奉多尔衮之命远征四川的张献忠。

战后因战功卓著,豪格声望与日俱增,且与诸王来往甚密,引起了多尔衮的警觉,担心豪格势力的恢复,再次打压豪格势力,翻出旧账:指控豪格包庇正蓝旗参领冒功以及启用罪臣之弟为护军统领,最终豪格被削爵幽禁,所属的牛录人口也被剥夺了。

1648年,豪格在幽禁处自尽,一代将星就此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