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19日下午,安徽合肥。

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李德生正在主持会议,研究召开安徽省第三届党代会事宜。

突然,机要秘书急匆匆走进会场,走近之后向李德生耳语一番。

李德生郑重地点点头,明显加快了讲话速度,半个小时后,会议便结束了。

会议结束后,李德生单独留下省革委会副主任宋佩璋,说:

“老宋,中央办公厅来电,要我立刻回京,说是毛主席有事找我。我明天一早就要走,省里的事情,你要多费心了。”

宋佩璋点点头,“你快去吧,北京的事情要紧。”

第二天上午,空军派来的专机准时抵达合肥,李德生乘机赶回了北京。

飞机上,李德生思潮起伏。身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的他很清楚,毛主席日理万机,只要是他那边来了通知要见,都必须要按时到达,但是如果是已经请假到外地的政治局委员,一般的政治局日常会议可以不到。

眼下正是年底,自己上个月专门向中央政治局请了假,回安徽安排部署工作,一赶到安徽,他就忙着到一些重要地区和部门单位检查工作,召开各种座谈会了解情况,一个月下来,每天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眼下,李德生的重点正放在研究筹备安徽省第三届党代会上,准备好好过去一年的工作,给党中央和毛主席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才刚刚一个月过去,毛主席就要见自己,到底是什么事?是北京出事了,还是自己个人的事?他辗转反侧,一晚上没睡好。

几个小时后,李德生到了北京空军机场,他没有停留,直接乘车赶到了中南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刚游完泳,整个人很放松,看到李德生来了,他显得很高兴,开口问起了安徽的形势。

李德生心想毛主席特地叫他赶回来,绝不是只关心安徽的情况,但他还是简明扼要地作了汇报,“报告主席,从现在看,今年安徽的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比去年增产,工业生产也不错。党的各级组织基本恢复了,我们正在筹备召开省的党代表大会。”

毛主席最关心的肯定还是安徽的秩序,过去一年多,李德生在维护安徽的工农业生产秩序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稳定了安徽局势,对这一点他还是有自信的。

毛主席微微颔首,“你在安徽的工作很有成效的,中央是肯定的。”

没等李德生回话,毛主席的话锋突然一转,郑重地说:“我和恩来商量了,确定你到北京军区去,担任司令员。”

李德生一脸惊诧:什么?让我干北京军区司令员?如果不是毛主席说得很清楚,李德生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李德生之所以惊诧,除了意外,还有一丝隐忧。

李德生于1969年4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委员,按理说平时应当在京工作,但从1968年起,他受毛主席、周总理的委派,兼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省革委会主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基本是北京安徽两头跑。

从1970年初开始,李德生又开始参加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业务组、中央军委办事组工作,协助周总理分管水利、体育工作;1970年4月,又被任命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这一年,李德生已经54岁了,如此身兼数职,本来就顾不过来,现在又让他去干北京军区司令员,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他怎么能不头疼?

对很多人而言,李德生这个名字是很陌生的,跟众多充满传奇色彩的开国将帅相比,他的名气似乎还不够大,军功似乎也怎么卓越。那么,毛主席为什么对李德生如此欣赏,让他在身兼多个重要职务的情况下,还要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这一重要职务呢?

我想,毛主席的这一任命,既是对李德生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忠诚的认可。在毛主席看来,李德生是一名久经考验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足以托付重任。

毛主席对李德生忠诚的信任绝非一时兴起,从李德生的成长经历便可窥见一斑。

河南新县是有名的将军县,走出了几十名开国将军,上将许世友便是新县人,而李德生也是新县将军中的佼佼者,他后来的级别甚至超过了许世友。

1916年4月,李德生出生在河南新县陈店乡李家洼村的一个贫苦家庭,新县位于河南省信阳市东南部,鄂豫两省交接地带,属于大别山腹地,是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信仰坚定的敢于革命、艰苦奋斗、大别山精神。

李德生的童年十分贫苦,他自幼丧母,生活艰辛,靠给地主家放牛为生,整天盼星星盼月亮,希望有朝一日翻身做主人。

终于,在他12岁那年,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李德生的家里分了地,李德生感激红军的恩情,主动为红军站岗放哨、送信带路,还当上了童子团团长。

敌人是凶狠的,他们不断向红军发动围剿,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革命果实,保护根据地,14岁的李德生毅然选择了参加红军。

李德生参加红军后,被编入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二营四连,属于我们常说的红四方面军。由于李德生勇敢机灵,有放哨送信的经验,很快被调到营部当通信员,后来因为工作干的好,又被调到团部交通排当传令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交通排是团首长的左膀右臂,承担着传递情报命令的重要职责,挑选条件很严格的,一般都是苦大仇深、年轻力壮、机智勇敢、有作战经验的老兵。

这些条件,李德生都具备,他还有一个别人无法比拟的长处,就是脚力足,走路快,善于记路,从不出错,这让他的工作干的十分出色,很快被提拔为交通队班长,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李德生先后参加了川陕根据地反“六路围攻”等重要战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轻伤不下火线,一次战斗中,李德生的左胸被子弹打穿,险些丧命,经过抢救才捡回性命,却因此伤及神经,左手留下了终生残疾。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李德生遭遇了人生第一个重大挫折——由于受到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他被上级错误地开除党籍,并被撤销了党支部书记和班长职务,一度让他感到十分郁闷,怎么也想不通。

不过在师长的陈锡联的开导下,李德生逐渐想通了,他决定相信组织相信红军,相信挫折是暂时的,自己个人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哪怕以后受到再大的打击也决不能消极退缩,一定要挺直腰杆,革命到底!

这种信念一直伴随了李德生的终身,此后不管是辉煌还是低谷,他都永远坚定地相信组织,一心向党,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没有畏惧和退缩过。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四军第10师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李德生被任命为团直属队通信排长,随军开赴抗日前线。

在艰苦的敌后抗日战场,李德生每次战斗都勇当先锋,冲锋在前,先后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机场、响堂铺、百团大战等一系列著名的战役战斗,相继担任连长、营长等职。

1944年的太行山根据地反“扫荡”中

,李德生临危受命,沉着指挥,率1个营的兵力与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周旋,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累计消灭日军1个大队(相当于我军的团)的兵力,成功掩护了八路军总部的突围转移,因功被提升为团长。

李德生文化水平不高,但脑子活,打仗勇敢,但不莽撞,在1945年1月的马坊战斗中,李德生亲自化装成农民,侦察了解了敌人据点的兵力部署,然后一马当先,拎着大刀,率领82名突击队员发动突袭,一举端掉日军据点,全歼守敌,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如果说在抗日战争期间,李德生的名气还不够大,那么到了解放战争,他的战绩更加辉煌。从上党、邯郸战役,到陇海、定陶战役,从千里跃进大别山,到襄樊战役,李德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抢眼。

在整个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的将领中,李德生不以猛著称,但他能攻善守,擅长出奇制胜,他带的部队经常承担攻坚任务,被誉为中野的“尖刀”。襄樊战役中,王近山指挥第六纵队进攻襄阳,大胆制定了“刀劈三关”的战术,承担这一尖刀任务的就是李德生的第17旅,他一口气夺取了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三道关口,进而一举攻破襄阳。

在此后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等重大战役中,李德生的表现更加抢眼,为解放全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也因功担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2军35师师长。这一年,李德生33岁,在师级干部中不算太年轻,但已经是我军的中坚力量。

说到李德生一生中最艰苦的战斗,莫过于上甘岭战役了。

抗美援朝期间,李德生担任第3兵团第12军副军长,在上甘岭战役后期,他曾受命担任一线指挥员,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15军(军长秦基伟)所属部队。战役过程中,李德生冒着炮火,在前线指挥所研究作战方案,合理部署兵火力,组织我军顽强防御阵地,击退了敌人数十次猛烈攻击,守住了上甘岭高地。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李德生经历了人民军队的所有重要阶段,饱经战火洗礼和生死考验的他,已经成长为我军一名卓越的军事指挥官,在1955年授衔时,担任12军军长的李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

如果不是长征途中被错误地开除党籍,长达三年未能担任军事实职,李德生的革命生涯或许会更加顺利,但李德生对此没有丝毫怨言。相反,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军队建设和训练中去,在12军创造了“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李德生为了提高军队训练水平,亲自带领一个联合工作组,来到下属一个连队进行蹲点,从单兵、小组和班的战术训练开始,用一年多的时间,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进行了改革,最终总结出了以郭兴福为代表的“郭兴福教学法”

“郭兴福教学法”的前提是“一切从实战出发”,突出军事和政治、理论和实际、行动和思想、战术和技术、演练和讲解、言教和身教的结合,由于训练效果显著,很快被解放军总参谋部在全军范围内推广,掀起了一股“大练兵、大比武”的高潮。

大家可不要小瞧“郭兴福教学法”的影响,这个教学法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李德生不仅指挥打仗有勇有谋,练兵带部队更是有一套,他是真正用脑子的,也因此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这才有李德胜后来的快速进步。

众所周知,毛主席最欣赏的不是整天喊打喊杀的猛将,而是有勇有谋的智将,他经常教育中高级将领多读书,李德生虽然出身贫苦,小时没读过几年书,但是他在战斗闲暇之余,很注意读书补充文化知识,胸中有了墨水,脑子里也有了韬略。

正因为如此,当时间进入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随着军队一些高级将领的老去和退出,迫切需要一些“新鲜血液”补充时,毛主席想到了李德生。

当时,安徽形势比较混乱,在周总理的推荐下,毛主席派李德生南下安徽,身兼南京军区副司令、安徽省革委会主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等多个军政要职,而李德生也用自己的表现证明了毛主席没有看错人,他果断采取措施,稳定了安徽形势。

毛主席不仅让李德生坐镇地方,执掌一方军政,后来更是点名调到中央工作,担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同时兼任国务院业务组、中央军委办事组工作,到1970年更提拔李德生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全面参与党政军工作。

如果说李德生前期的军事生涯进步比较缓慢的话,那他后期的速度要明显快得多,快到让人“眼红”,属于典型的后程发力,这一切当然主要得益于毛主席对他的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晚年为什么如此欣赏李德生?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因为李德生的名字和毛主席的名字只差了一个字(毛主席曾在解放战争时期化名“李德胜”)。这当然只是戏言,其实毛主席之所以欣赏李德生,一是因为他的才干,二是因为他的忠诚。

20世纪60、70年代,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毛主席对此早已洞悉明察,他需要将人民军队交给对党最忠诚、最值得信赖的将领执掌,而忠厚老实的李德生无疑是最佳人选,正因为如此,毛主席才把一系列党政重要职务放心地交给李德生。

至于毛主席在1970年12月将远在安徽的李德生紧急召回北京,委以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重任,这在全军的军一级指挥员中,更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对他的信任,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不过,早在1969年7月刚到北京工作的时候,李德生就感到职务太多,担子太重,很难一人兼顾,所以他向毛主席提出减少兼任职务,结果毛主席摆摆手,拒绝了,“一个也不要免,安徽的不要免,南京的也不要免。”

李德生知道毛主席这么说既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自己的鞭策,自己必须尽力而为。

但现在毛主席竟然又要他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还是兼任那么多职务,自己确实很难干好。北京军区是个大军区,承担京畿卫戍重任,地位本来就略高于其他大军区,何况北面有苏联大兵压境,国防压力大,说一个北京军区顶两个大军区的重任也不夸张。

毛主席看出了李德生的诧异,又强调了一遍:“没错,让你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也是中央的意思,月底就到任。”

李德生明白了,这个问题毛主席已经作出决定,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他不能推辞,推辞也没用,只是担心自己要是统筹兼顾不好,会给党和军队的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所以他还是想借此机会辞掉一些兼任职务。

1973年,李德生(右)陪同毛主席接见外宾

李德生用试探性的语气说:“主席,北京军区的任务很重,我一定努力去做好。那……总政治部的事还管不管?”

言外之意,就是不想再负责总政治部的工作,稍微减轻一下负担。

“管!”毛主席斩钉截铁地说,“当然要管,但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北京军区,把屁股坐在北京军区,总政的工作可以兼管,毕竟总政治部还有副主任的嘛!”

想到每当提起工作压力时,毛主席总是这样鼓励自己,李德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坚决表态说:“主席,我一定干好工作!”

毛主席赞许地点点头,“总政治部的工作还是搞好承办、批转,不会费你太多时间,北京军区这边很紧要,你来干北京军区司令员,我放心!”

李德生当然知道北京军区的份量,使劲点了点头。

毛主席没有继续说北京军区的具体工作任务,也没说下一步李德生应当注意什么,而是问了一句话:“你看过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吗?”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代人写的历史地理巨著,全篇都是文言文,别说文化水平不高的李德生,就算是全军上下也没几个读过。

李德生没看过,就连听都没听过,只好老实回答没有。

毛主席用手拍着沙发说,“这是一部军事地理的参考书,要找来看看哦。”

接着,毛主席又追问:“你知道北京最早是在什么地方吗?”

李德生读书少,答不上来,毛主席便解释说:“有一个说法,叫'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当北京军区司令员,要了解北京的历史、地理,了解华北的历史、地理啊!”

毛主席这么一说,李德生明白了他的深刻用意,同时也感到一阵惭愧,毛主席和党中央这么信任自己,但自己对北京的历史地理了解太少,真是要多读书学习,不然怎么对得起毛主席的信任,怎么能干好工作呢!

毛主席的谈话一向海阔天空,接着又和李德生说起了历史上总政治部的职能作用、历任总政治部主任的情况,李德生听得频频点头,时间就这样很快就过去了。

最后,毛主席言归正传,交代李德生说:“你先去参加华北会议,等公布了北京军区司令员的命令后,再到职上任。”

李德生起立,向毛主席敬了一个军礼,转身离开了中南海。

李德生离开的时候,倍感肩头责任重大,而他后来的表现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有力捍卫了北京军区的稳定。

李德生再见毛主席是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对调,李德生从北京军区调到沈阳军区担任司令员。

八大军区的司令员中,李德生年纪最小,地位最高,同时又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所以毛主席在和八大军区司令员谈话时,先问起了他的看法。

李德生想都没想,立即坚定地回答说:“我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对这次对调没有意见。”

毛主席对李德生的回答很满意,“有人一听调动就不高兴,不愿意离开老单位,这很不好。军人要记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李德生开了个好头,这样当毛主席再问到其他人时,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

看到八大军区司令员的态度,毛主席很高兴,幽默地对李德生说:“李德生活到九十九,上帝请你喝烧酒。”

毛主席虽然是开玩笑,但李德生听得出这是主席对自己的祝愿和肯定,激动地向毛主席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2011年5月8日,李德生病逝,享年96岁,果然应了毛主席的那句“神预测”。

回顾历史,我们一方面感动于李德生对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绝对忠诚,另一方面更加钦佩毛主席的洞悉明察,运筹帷幄,而“李德胜”和“李德生”结下的这段不解之缘,也成就了一段“伯乐与千里马”的历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