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一段时间,当经济出现问题时,我们尚且能从疫情身上找出一些答案。而随着新十条的出台和社会层面的“放开”,以后恐怕很难再次使用这个方法。

新十条出台前的现实情况是,不少地方虽然进行了严格的封控,但是仍然不能有效阻止确诊人数的上涨——也就是说,过去那种物理管控手段面对新变异的毒株,已经无能为力。

尽管事实如此,面对这次政策的调整,很多民众从心里来说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比如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开始自愿居家不再外出,他们有的是担心受到外界的感染,有的则是已经感染。

不仅如此,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把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都用在了核检上面,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

医疗机构没有经过压力测试、没有扩容、面对蜂拥而至的病人可能会出现崩溃;除了新冠病人以外,其他的慢病患者、透析患者、肿瘤患者、白血病患者、生育患者等不能被正常地接待。

不少地区的医院已经有大量儿童涌进儿科,网上很多图片也证实了这一点。

昏迷的病人排长队无处可去,原本的病人有的加重,有的猝死,救护车、新病人依旧源源不断,诊室人多到无处下脚。放眼望去,接诊的、留观的、无法留观的、方舱的、甚至应该去抢救室又无法进抢救室的,处处指着医生护士,而他们则分身乏术。一部分医院还在封停,资源挤兑了。

新冠本身不是问题,我们怎么对待新冠,才是问题。

我们的疫苗接种率有没有达到一定的覆盖;我们放开之前的新增感染人数曲线有没有经过科学的计算和研判;我们的医疗资源到底充不充足。

新十条公布后大概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趋势,新加坡和台湾放开的过程供大家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体来看,咱们普通人对未来的预期比较差,反复无常的封控、静默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打击太大,同时对病毒的恐惧、失业的恐惧、以及未知的恐惧还根深蒂固,而这些因素并不会随着放开而马上变好。

疫情影响综合来看只是眼下的问题,而中长远的潜在问题则更为严峻:

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优势产业颓废,新兴产业尚未成型;大变局下的技术封堵和产业链转移,欧美市场渐行渐远;房产泡沫、大水漫灌、杠杆高悬、负债危局;如何增加收入,提振消费。

这些问题才是我们面对的头等大事,相比之下,疫情因素就显得渺小了许多。

三年以来,个体、中小企业、私营业主损失较大;餐饮、娱乐、旅游、物流、电商、零售等行业受冲击严重;房产、金融、理财也不景气;产业链的问题、苹果代加工厂的问题、出口压力大的问题。

这些都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孙立平老师之前发文写道:

这次疫情可能会在三个维度上给经济留下深远影响,或称疤痕效应。

第一,打击乐观精神和风险承担意愿,在民众的内心中留下疤痕;

第二,人力资本因为失业期延长而受损,给劳动力市场留下疤痕;

第三,债务积压,特别是破产程序如果久拖不决,会给企业留下疤痕。所有这些都会打击经济活动,压低长期增长率。

最后说一下,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来没有人能夺走这个位置,也从来没人签署白纸黑字的协议,要对我们的健康负责。

虽然我们填过数不清的表格,扫过数不清的二维码,但那些好像别人要对我们负责的条款,如果细看的话,都是密密麻麻的免责声明。

-全文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