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聊聊满族的食肉节,满族人祭祀完之后祭品不能扔,不是说糟践东西。食肉节是满族人特别欢乐,特别团圆的一个节日,是本民族的一个大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满族的发祥地东北,实际上春天来地很晚,不像北京过了春节春暖花开了,在东北,冰要想化得二月才开始,农历二月。所以二月初一满人认为才是真正春天到来了,这一天家里边团聚一起,长幼在一块,也吃一个锅里的肉,表示大家亲如一家,由老汤里煮出来祭品,经过供天,祭祖之后把肉拿来,大家分着吃了,表示咱们是同一个祖宗。

吃的时候也很讲究,大家得按照辈分坐好了,长幼尊卑有序。煮的肉是不放盐的,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遗风,所以《故宫100》纪录片也说了,每次祭祀完给大臣们分肉,大臣们觉得太腻了,偷偷在袖口里藏一包盐撒在肉上吃,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煮肉是不放盐的。

过去满人在深山老林里边狩猎,如果是烤着吃的,分着蘸盐吃,煮着就不蘸了,是席地而坐,所以在紫禁城里边祭祀也是席地而坐,代表的是不忘我们以前的日子。

说到烤肉蘸盐,盐也不一般,得是熟盐,这里边得加上香料,小茴香、花椒,给它磨碎了,跟盐一块炒,按现代话说叫椒盐。

比方说吃白水羊头,蘸的叫椒盐,不单纯是盐,里边各种香料,所以又咸又香。当时烤肉是每份带一包盐,满人管这叫胡盐,据说最初也是不给盐的,等到清朝的圣祖爷以后,就是康熙当政之后,才给一小包炒熟的盐面,就可以蘸着肉吃了,吃的是祭肉。

家族团聚,一同过一年一度的吃肉节,在满族人当中是非常之隆重的。吃不了的肉也可以打包带回家,这叫祭肉,家里边人跟着一块吃,一来表示我们也过节了,二来表示皇恩浩荡,也想着我们的家人,第三就是神仙保佑你,因为是神余,供完神剩下来的东西。

以前满族人祭祀其实很多很多,一个月当中有很多祭祀,所以产生了大量的贡品,有的实在吃不了,怎么办呢?分给手底下人,比如说打更的、值班的、值夜的,这些人也吃不了怎么办呢?干脆咱就卖吧。第一,祭祀用的东西,府里出来的,东西好。第二,寓意吉祥,很多人愿意争着买,所以渐渐很多的东西流向民间就成了买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方说北京西四,有一个很有名的买卖,叫砂锅居,砂锅居当年起家原料用的是什么?就是旁边王府里祭祀完剩下的肉,拿来之后做了砂锅白肉。

砂锅居原名为和顺居,开业于乾隆六年,在西四牌楼的南缸瓦市街。此地原来是清朝定王府的更房,王府吃祭神肉时有剩余,就把祭祀用的全猪赏给更房的更夫们享用。以后,更夫们与曾经担任过御膳房的厨师合作,用一口直径约四尺的大砂锅煮肉。那口据传是明代年间的大砂锅,实则是铁锅上面接了半截缸沿。由于这口大砂锅,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和顺居亦称为砂锅居了。

北京原来著名饭庄原有所谓“八大居”,即和顺居、泰丰居、万福居、福兴居、阳春居、东兴居、广和居、砂锅居。砂锅居初创之际,有许多朝廷的文武官员亦到此啖肉,人们称此为“白肉一绝”。风声传入宫中,乾隆帝亦有耳闻,遂差太监传砂锅居厨师入宫,品尝砂锅居菜肴。用膳毕,乾隆皇帝题词:“此乃珍馐,味之一绝。”自此砂锅居的美食名声更在京城远扬。清朝嘉庆年间为砂锅居最兴旺时期,顾客云集,川流不息,稍晚即无座位,有诗云:“缸瓦市中吃白肉,日头才出已云迟。”民间也有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砂锅白肉,亦称白煮肉、清烹肉。厨师多选用猪的通脊肉或软、硬五花肉,刮洗干净,肉皮朝上,放入注满清水的锅内,旺火烧沸后又用慢火微炖,汤一直保持微沸,且中途不可加水。吃肉时,则去肉皮切成薄片,然后蘸酱油或腌韭菜花及酱豆腐汁合成的调料食之。如今的砂锅居,大概还是按传统烹饪之法去做的。

作者: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