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初临写这个“寻”字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适应。主要是“寸”的一长横,欧阳询写出的这个角度,让我感觉临起来别扭。

假如不看碑帖背临“寻”字,我会把这一横写作明显的斜行扛肩的姿态,而不像《九成宫碑》那样近于水平。

这是我从颜真卿《多宝塔碑》中节录出来的一个“寻”字。我最初临《九成宫碑》的“寻”,写成就更象是颜真卿写的这种模样。

颜真卿的书法,早年也是学欧阳询的。很难说他把那一笔长横写做扛肩,是不是在欧阳询的基础上进行了“变法”,因为欧阳询本人的书迹,也有作斜行扛肩的,比如《皇甫诞碑》中的“寻”:

为什么独是《九成宫碑》把长横写做水平呢?

推想其原因,或许是这样:《九成宫碑》本来是奉敕撰写,把“寻”字的长横由扛肩调整为水平,可能是为了彰显书写风格的稳重与端庄。

但这种调整,也不是欧阳询向壁虚造的结构,他或许参考过汉碑当中“寻”字的写法。毕竟《九成宫》这块碑,从用笔与结字两方面看,都有许多汉隶八分书的遗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中左边一字取自《衡方碑》,右边一字取自《孔羡碑》)

最后,附上我临写的“寻”字:

二、下

如果我们仅仅从楷书的使转去分析,很难理解,为什么“下”字的一点不是向右下方收笔,而要向右上方挑出——毕竟,这一笔挑出,并不是为了顺利地接续到下个字的第一笔上。

我想,欧阳询之所以这样处理这一点,原因可能与下面的字形有关:

上图中的两个字,从左到右分别取自《礼器碑》和《乙瑛碑》。《九成宫碑》的“下”字,点画姿态与这两块汉碑有相承之感。

果真是这样,那便是《九成宫碑》存有汉隶遗意的又一例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临

欧阳询写“临”字,艺术个性非常强烈——换句话说,就是跟别的唐代书家很不一样。

(上面三字,从左到右,分别是智永、褚遂良和颜真卿所书)

和这三位书法家的写法相比,《九成宫碑》的“临”字有两个明显的区别。

其一是“臣”的一竖向下拉得比较长,而其他的横向笔画都被向上收起,使得“臣”看起来“腰线”更高;其二是“亠”与“品”的间距拉得比较开,而不像上面三个字接续十分紧密。

其实这两处不同造成的改变,指向的都是同一个方向,那就是让《九成宫碑》的“临”字显得更颀长,更痩硬。

四、则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九成宫碑&晋公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