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半小知,来源: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

最近,你的孩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挑战?

可能你看到孩子见人害羞不敢打招呼;

可能你看到孩子顶嘴、唱反调;

可能你的孩子沉迷游戏不愿学习;

可能你的孩子特别容易紧张焦虑;

可能孩子与你疏离隔阂;

可能……

孩子的这些行为以及TA与你之间偏离爱的互动,其实都是内在失衡能量的显化。

如果你这时试图说教、讲道理,都只会让问题更加长久,对抗更升级。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嘴上功夫。而是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用共情叩开孩子的心扉,连接起与孩子情感世界的桥梁,与孩子同频共振。

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是我们与孩子相互联系的纽带,它会带我们走出当前的关系困境,创造充满爱的亲子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作家曾分享过,她有一次带儿子出去逛街,在服装店试完衣服出来,发现孩子不见了。

着急的她和店员在商场绕了好久,终于在一个楼梯拐角找到了蹲在地上、手足无措的孩子。

看到孩子那刻,她感觉头部喷涌出巨大强烈的情感,一把扳过孩子的肩膀,大声问他:

「你怎么自己跑出来啦!」

「不是告诉你不要乱跑吗?」

接着眼泪就留下来了,抱着孩子“唠叨”,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晚上回到家,她才反应过来,问孩子:

「宝贝你找不到妈妈的时候,害怕吗?」

孩子怯怯地点点头,说「害怕。」

她感慨,自己一直在责怪、质问,向孩子发泄着自己的情绪,从来没想过孩子,他的情绪和状态是什么样的?

不少人说共情没用,就是因为他们把共情看成一种“招”,希望通过“共情”来搞定孩子。没有发自内心,没有真正看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你对孩子的痛苦视而不见,只会让孩子苦不堪言。

我们要先停下我们即将爆发的情绪,先关注孩子的情感,感受孩子的感受,换位思考。看看孩子究竟怎么了,试着对孩子说:

「妈妈看到你哭了……(客观陈述事实,不指责、不抱怨。),妈妈很……(表达关心)。你愿意和妈妈聊一聊这件事吗?」

「原来你是这样看待这件事的,我以前都不知道……」(认真听孩子表达,不否定,不说教,不将您的观点和建议强加于孩子。)

「你一定觉得很委屈……」(说出孩子的感受,为孩子的情绪命名,允许孩子将情绪释放出来。)

仅仅是这份用心的态度,就足以抵消掉孩子的那点儿不痛快。

父母的共情回应,就像一束光,能够穿透痛苦和漫漫黑暗,照亮孩子的心理世界,让他感到安心、温暖、被重视。

心理学中非常著名的小动画片,名字是《同理心的力量》

有只狐狸掉进了一个地洞。它无助地大声呼喊:「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

一只鹿从上面探下头,对狐狸说:「哦!真糟糕啊!你要不要来块三明治?」

这时,一只熊默默地从地上沿着梯子爬进了洞底。它什么也没做,只是对狐狸说:

「嘿!我知道下面是什么样子,而且你并不孤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你是那只狐狸,在跌入生活的谷底时,你愿意遇到努力安慰你的狐狸还是默默陪伴你的熊呢?

我想所有人都会选那只熊,因为它让你的心灵得到深深的慰藉。

当孩子不开心、心烦意乱时,很多家长都习惯给孩子讲道理。

有个孩子期末考试不理想,心情很沮丧。他妈妈在旁边一个劲安慰他:「没考好没关系,也不是什么大事。」

听到妈妈这么说,孩子越哭越凶,妈妈也越说越起劲:「失败是成功之母」「下次,我们再努力。」

小男孩的哭声仍然没有停止。

「下次,我们再努力」「不是大事」,妈妈一味想靠讲道理说服孩子,并没有真正参与孩子的感受。

其实,孩子陷入情绪旋涡时,是没有办法进行逻辑思考的,此时说得越多,越没用。这时的孩子,犹如一个充满气体的密闭罐子,想避免安全隐患,先要放气,如果此时用道理捆绑他,训斥他,只会让其爆炸。

常言道:先有关系再有教育,先有情感再有道理。如果妈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孩子的情绪喂的满满的,结果或许就不一样了。

共情不是讲道理,共情是感同身受,

是「我知道你很难过,但你并不孤单,我会陪着你。」

是看见孩子的挣扎,允许孩子挣扎;

是陪伴他的悲伤,接纳他的担心和害怕,拿走他的难过,

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被疗愈化解。

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与孩子同喜同悲,孩子才能放下抵触情绪,你的话,他才能听得进。

共情不是一味地偏向孩子,不是对孩子同情心泛滥,而是在风调雨顺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正能量的输送,让有些长歪的小树苗慢慢复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情就是看见他疼你也会疼的一种反应。

一位爸爸跟我们说过,上六年级的女儿有次从学校回来,心情十分低落,跟他们说不想去上学了。

爸爸就说:「你看起来好像不高兴。」

孩子回答:「好朋友跟别人成一伙了,放学不跟我走。」

爸爸说:「她们不带你玩,你有些失落是不是?」

孩子说:「哼,才不要跟她们玩,无所谓。」

一听到孩子说这话,爸爸立刻脱口而出:「怎么能无所谓呢,朋友很重要!」

爸爸的「批评」让孩子的情绪更低落了。

这个时候,我们不该慌不择路地冲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对孩子进行评判,应该教给孩子一些社交的小方法,让孩子学会和别人共情,这样他的难受颗粒度会细一点。

共情孩子:「我遇到这种情况的也觉得愤怒/沮丧/伤心/难过...」

邀请孩子共情他人:「XX不跟你玩是不是因为那件事让她不开心了?」

引导孩子:「我们一起想办法处理一下,我相信我们可以的」

「可以邀请你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

共情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孩子情绪平复,也是让孩子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立场。

当孩子被理解并试着去理解别人时,共情这一步便会水到渠成。孩子通过理解他人,自然能体验到生命中最具意义的体验——感恩、谦逊、宽容、宽恕、仁慈和爱。

而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提供及示范给TA什么是“恰当”的方式。

会共情的父母,懂得倾听,在适当的时机询问孩子事情的原委,表达自己的理解,最后从善意的角度给孩子积极的引导。

同时,共情也有助于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

一个懂得以恰当方式关注并处理自身、他人情绪与感受的人常常更受人欢迎,更容易被信赖。这样的人能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在朋友圈更加游刃有余。

网上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妈妈带孩子参加晚会,她以为孩子会非常喜欢这里。

事实正相反,孩子来到这里一点都不开心,甚至有点害怕,吵着要回家。

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平时爱玩的孩子为什么排斥这个漂亮热闹的场合。

她反复安慰孩子,结果孩子哭的更凶了,最后失去耐心的她吼了孩子几句,看孩子情绪失落,才蹲下来摸摸头。

在蹲下来的那一刻,她突然理解了孩子。

她的眼前晃动着的全是大人的腿,哪里有什么表演和美景。

原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世界。

从“站”变“蹲”只是一步,我们就能与孩子肩并肩,看到孩子的世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怎么了,需要什么帮助,该如何向他提供帮助。这个视角的转换就是共情。

共情是一把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是一座通向孩子心扉的桥梁。

如果父母学会共情,如同掌握了一把尚方宝剑,在与孩子爱的探索中,避免很多伤害,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我们的孩子是为爱而生的,他们也应该学会在这个世界中如何去爱,做一个有温度的人,这样他们的人生才会充盈着仁慈、良善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