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太多的科学家们为这个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比如“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如果评选谁的功劳最大,或许会见仁见智难以形成定论,但谁也无愧于“民族脊梁”这四个字!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真实还原他平凡朴素而又光辉灿烂的一生。为了抵制抄袭,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父亲袁兴烈大学毕业后在九江担任高等学校校长,母亲华静也是知识分子并且担任老师。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他自小就是“别人家孩子”,学习成绩和品德修养皆属一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很快就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之后,袁隆平跟随父母离开北平辗转前往江西、湖北和重庆等地居住,断断续续才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袁隆平终于迎来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准备报考大学继续学习。不过,在学科的选择上却与家里产生了重大分歧,父母亲都认为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报考清华大学的理工类专业,他却坚持要学习农业。

在当时,农学是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形势都非常严峻。19岁的袁隆平顶住了压力,坚持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今属西南大学),从此开始与农业结缘并且相伴一生。

关于当年为何要执意学农,袁世凯是这样回忆的:

上小学时,老师带我们班去参观一个园艺场,当即就对这种田园之美和农艺之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过三八线向大韩民国推进,一度占据了整个朝鲜半岛90%的土地。眼见李承晚不堪一击,美国拼凑了所谓的“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很快就改变了战场形势,甚至在中朝边境寻衅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抵御美国对朝鲜的侵略,为了稳定东北亚局势和保证边境安全,我国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于是,彭德怀作为志愿军总司令于1950年10月底率兵入朝作战,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为了扭转空中的绝对劣势,志愿军从重庆相辉学院选拔飞行员。经过严格的体检,经过层层的政审,最终只有8名学生合格,其中就包括了袁隆平。

成功被选中后,袁隆平光荣参加了空军预备班,准备驾驶战机赴朝作战。不过,随着战场形势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这批准飞行员们最终没能成行,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去完成学业。若干年后,袁老还幽默地自嘲:

我做运动员被淘汰了,做飞行员也被淘汰了,只好回来干农业。

到了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教书,具体负责红薯和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当时,随着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一系列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导致农产品的增长速度跟不上,从而引发了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期间,作为农业工作者的袁隆平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开始专注于水稻的研究和改良。

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已完全确立。为了真正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袁隆平加紧了自己的农学实验,还了解到杂交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高粱、玉米和西瓜等领域。

1960年7月,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中,袁隆平竟然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于是,他把这株珍贵的变异株种子播种到了试验田,成功研制出了“天然杂交稻”。

既然“天然杂交稻”是可以成活的,那一定可以通过人工培育后继续改良。抱着这样的想法,袁隆平开始利用杂交优势进行大胆创新,而且坚信这就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成功实现了“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几年的观察和试验,袁隆平对于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越来越精深。而且,他还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号和胜利籼等品种中成功繁殖出了第二代和第三代。通过局部推广后,终于证明这些杂交水稻完全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

1966年2月底,袁隆平发表了自己在该领域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半月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到了5月份,国家科委特意致函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明确支持了这项研究。

随着那场大运动的到来,袁隆平的所有研究都戛然而止。不过,在他的坚持不懈下,湖南省科委还是给予了最大的支持,甚至允许安江农校成立了“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继续进行杂交水稻改良。

1968年4月底,眼看形势已经十分严峻,袁隆平悄悄将珍贵的几百株秧苗插在了自己的试验田。不过,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还是遭到了破坏,他虽然竭力保全但却于事无补。

几天以后,本已经伤心绝望的袁隆平竟然在试验田附近的一口枯井中找到了残存的五根秧苗,简直视若珍宝。为了防止再次被践踏,他小心翼翼地秘密进行试验,像看护孩子一样看护着这些水稻。

1970年11月,袁隆平从云南发现并引进了另外的野生水稻,将其命名为“野败”,继续在学校的试验田里秘密进行杂交。不过,由于得不到任何的支持,同时还要东躲西藏,这些杂交水稻最终没能达成既定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国锋被调任湖南省委书记后,冒险主持召开了全省农业科技大会,还点名遭到冲击的袁隆平前来参加。会议结束后,又专门留下他私下谈话和鼓励:

对于科学研究我是一个外行,但是我知道农业生产要发展就必须依靠农业科学的进步。作为地方领导人,支持你的工作就是我的天职。

可以说,在杂交水稻研究最困难的时候,是华国锋给了袁隆平莫大的支持和关怀。时隔多年以后,袁老还这样深情地回忆那段时光:

如果没有华主席,哪会有我的今天?

在华国锋的支持下,湖南省农科院专门成立了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还特意将袁隆平调来工作。1973年,他们终于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还攻克了“三系配套”的难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已经完成配套。

1975年以后,袁隆平逐渐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提出了“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到了第二年,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种植已经超过200万亩,平均增产在20%以上,极大地缓解了国内的吃饭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场大运动结束后,国家的方方面面都恢复了正常。袁隆平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发表了题为《杂家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和《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这两篇论文。

1979年4月,袁隆平受邀出席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全球科研会议,不仅用英文宣读了自己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论文,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即席应答和讲解,从此奠定了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国际地位。为了推广这项技术,他又接连前往美国和日本等国,真正体现出了“科技无国界”。

1994年5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发布消息称,袁隆平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完成了高产攻关,平均亩产超过了一千公斤。第二年,他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布:

中国历经多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1995年,袁隆平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继续在杂交水稻领域再攀高峰。到了2000年,他和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共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这一最高科技奖的首批得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6月3日,北京奥运圣火在湖南岳阳进行传递,已经78岁高龄的袁隆平担任第一棒火炬手。提前一天,志愿者们便请他到达现场进行路线熟悉,袁老显得精神矍铄,连连感慨祖国的强大。

2018年,年近90岁的袁隆平依然没有休息,仍旧在指导自己的科研小组攻坚克难。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还饶有兴致地讨论自己的“两个梦”:

一个是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

对于青年学生们,袁隆平向来都亲切友好,尤其是对自己母校的晚辈更是如此。2019年9月,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们向他请教成功秘诀,袁老通过视频方式这样回答:

我没有什么秘诀,体会只有8个字,那就是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

2020年9月,农业农村部联合央视和拼多多联合举办“为老乡拼一单”大型直播活动。期间,袁隆平这样寄语:

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从事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消息一出,无数国人都流下了悲痛的泪水,以各自的方式缅怀这位“无双国士”悄然离开。

袁隆平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杂交水稻”和“结束饥饿”的使命却留了下来,而且还将一直持续下去。欢迎支持关注@文史不假,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