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于凡诺

这两天不知道为什么,憋闷得慌。

凌晨醒了之后,翻来覆去,总是感觉哪里不对劲,直到有一瞬间,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念头,很奇怪,竟然发现是很想再去读一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穷人》。

我爬起床,打开电脑,找到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写于一百多年前的1905年。

有如电闪雷鸣一般,我的脑海里迅速地翻开这一年,我在竭力回忆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对了,

这一年是“爱因斯坦奇迹年”,这一年,26岁的爱因斯坦刚刚获得苏黎世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发表了6篇划时代的论文。

这一年,当时的俄罗斯帝国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事情缘起彼得堡一桩枪杀工人事件,十四万多人向沙皇请愿,随后引发了1905年革命。

这一年,大清朝廷正式下诏废除延续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这一年,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一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拍并首映。想到这里,我自己也很奇怪,我为什么要记得这一件事。

我静下心来,读到“渔夫的妻子桑娜”的时候,

我开始想象,就好像多年前,我仍然坐在南方家乡那所学校的教室里,仔细聆听着年轻语文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解。

夜黑了,这是在大海边某处小屋里的一个渔夫的妻子,正在火炉边补一张破旧的帆布。一百年了,在这微弱的炉火下,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勤劳节俭的女人在劳作。

屋外,寒风呼啸,海上是风暴。

时间已经很晚了。在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中,女人的五个孩子们都已经安静地睡着了。

但是,她听着,直感到心惊肉跳,因为她的丈夫还没有回来。

她的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读着读着,

我似乎还想起来了,当年老师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仿佛被老师朗读的深情所感动,被老师带入了一个情境中,似乎1905年的渔夫的妻子桑娜所经历的风浪仿佛就在自己身边发生,以至于几十年来,这种感觉一直深深地藏在自己心底的某处。

回忆那课堂,我感觉自己似乎当年是理解了老师的意思的。

但是今天,直到这个凌晨,这篇文章突然跳出来,彷如某种召唤,我赫然突然发现,自己也真的有了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

为什么?

读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沉思良久,周围的混沌黑幕渐渐地减弱,而窗外的光线渐渐地亮了起来。

我不禁望了望窗外,街上早已经是川流不息的形形色色的车。

也许是马达的轰鸣声,震醒了盘旋横亘在我心头的1905年的风浪。

这一瞬间,我忽然有所领悟,

如果说几十年的岁月就像一条河,或者说那就是一个人的时光大海。

那么当一个人靠近自己的那一条河那一片大海的时候,他会听到或者看到什么样的风情呢?

倘若所有逝去的的东西,包括青年时的理想、热情和各种期望,一个人一旦尝试着靠近,就好像听到了一阵阵的狂风呼啸甚至怒吼声,这是什么意思?辗转反侧,心绪不宁,这是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吗?

亦或者说,这是不是表明,但凡一个人,只要逼近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时光大海时,就能听到或者看到的景象呢?

还是说,只有像我这样在外半生漂泊的人,才能听到这种呼唤的呢?

(END)阅读更多请关注于凡诺说(或搜yufannuo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