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外卖小哥和外卖用户的双向奔赴下,点外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根据调查,2021年,全国外卖行业的市场总额,已经达到了1万亿人民币,将近5.5亿人点过外卖。

其实,这种生活方式,从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开始了。

宋代商业发达繁盛,即便放眼全世界,也是无法逾越的高峰。

而且,大宋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开发出很多特色经营方式,外卖就是其中一例。

北宋时期的帝都东京汴梁,各大饭馆酒楼大都提供外卖,所谓“逐时施行索唤”。

点了餐便有专人送上门来,“咄嗟可办”,餐到付款非常方便。

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落脚临安设立“行在”,成为了南宋第一位皇帝。

随着衣冠南渡,外卖行业也一同延伸到了杭州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就是一位外卖爱好者,经常命人点餐送进皇宫。

不过,皇帝点餐通常称为“宣索”,要是吃得高兴还加倍给小费,“直(值)一贯者,犒之二贯”。

这位孝宗皇帝还有几道必点菜,像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等等,而且,他也没搞什么特供、专供,从食材到烹饪手法,都很日常化,往往皇帝和百姓,吃的都是同一锅菜。

不过,从这几道菜看得出来,孝宗皇帝人在杭州,口味还是很北方的,喜吃面食且油腻。

PS:这里多说一句啊,宋孝宗赵昚不是宋高宗赵构的亲儿子,算是他的养子。

赵构是赵匡义这一系的子孙,而赵昚是赵匡胤的七世孙,所以,赵构退位、赵昚登基,被看做是“还江山于太祖”。

宋元明清,历史演进,外卖这一行业越来越专业、越来越讲究。

到了民国时期,北京城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外卖系统,不光饭馆、酒楼可以外卖,还有专门外卖店——盒子铺。

当时没有保温或者恒温的外卖箱,送餐基本上都是用食盒,由外卖小哥“小力巴儿”拎到主家。

食盒可以分为几层,放置不同菜品,有时为了保温会在底层注入热水,或加炭火暖炉,所以,点外卖、享受送餐服务,也称为“叫盒子”,送外卖的专门店,就成了“盒子铺”。

当时的盒子铺专业到什么程度呢?

菜品丰富就不用说了,可以单点几样菜,也可以点四样菜、八样菜的套餐,让盒子铺帮忙搭配。

而这种搭配,并不是随意乱搭,讲究冷热荤素。

比如几大常备饭菜,酱肘子、清酱肉、酱鸡、酱鸭、酥鱼、炸鱼、炸虾、炸肥肠、炸丸子等。

要是点餐时,跟盒子铺说了“今天要喝酒”,那就会给您加几道冷荤作为酒菜,像松花、熏肝、酱口条、小肚等等。

甚至根据客户的身份,进行不同菜品搭配,满人、汉人各有一套餐单,像读书人、生意人也略有差别。

总之,盒子铺的外卖,可以说花式繁多、创意无限,而且细分市场、丰俭由人,能够满足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的不同美食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老北京的盒子铺,不光送菜送饭,还送汤锅,约等于现在的火锅外卖,但是,这汤锅比火锅讲究。

汤锅要点明火,所以春夏季吃得少,一般要从入秋吃起。

九月前后,金秋送爽,盒子铺开始给客户送菊花锅。

鸡汤鸭汤做锅底,加入洗干净的菊花瓣连涮带煮,涮菜有青鱼片、虾片、腰片、肝片和里脊肉等等。

到了冬至前后,菊花锅就不合时宜了,这个时令的汤锅要用炸丸子垫底,白肉汤起锅,涮点儿羊肉片、五花肉片、鸡肉片、白菜、粉丝等等。

除了这种盒子铺,生肉铺也有送外卖的业务。

因为当时的生肉铺,其实是生熟肉一起卖,外卖主打酱肘子、熏肉、猪头猪耳朵等等。

有的肉铺还搭起烤炉,在酱肉熏肉之外,顺便卖卖烤猪、烤鸭、烤鸡什么的,别有一番滋味。

虽说以上这些,都是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前的老北京风情,但是,单从外卖来说,菜色品类、经营手法并不比现在落后,享受美食、追求安逸果然是最永恒的潮流,前提是手里得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