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占据巨大军事优势的蒋介石,竟然迅速、彻底惨败,丢掉了整个大陆。其原因何在呢?

其实原因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优势在我”。

“优势在我”这四个字,来自电影《淮海战役》的台词。电影里,蒋介石在一次作战会议上鼓励将领,他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直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中原之说。当年先总理领革命军分三路会合徐州,兴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见大势已去,宣告退位。民国十六年四月,也正是在徐州城郊,我有幸亲率数十万健儿征讨北洋军阀孙传芳、张宗昌,大获全胜!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项羽被困垓下,仿佛这中原古战场对我们注定了凶多吉少。二十年前,我从徐州踏上征途,开始了第二次北伐,中华秋海棠叶遂归于一统。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短短二十年之后,这里竟至于一变而成为我们的葬身之地了么?

不论怎么讲,会战兵力,是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电影《淮海战役》是高度还原历史现实的。蒋介石未必真的说过以上这些话,但“优势在我”的思想,却是蒋介石自抗战胜利后就一直有的。

在1945年重庆和谈时,蒋介石就已经有了一些“优势在我”的思想。当时有“中统”要员建议扣留毛泽东,这种事情老蒋也干过不少次了,比如1929年扣留李济深,1930年软禁胡汉民,1937年软禁张学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最终蒋介石还是放毛泽东主席回去了。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料定毛这个人不能成事,他终究不可能逃出我的‘一捂’”。可见,蒋介石有足够的“自信”,认为其能够打败毛主席。

1946年时,蒋介石还对马歇尔表示,在8-10个月内,国军就能消灭中共军队;后来蒋又把时间缩短到6个月。

蒋介石认为“优势在我”,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论总兵力,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中共为127万,确实是“优势在我”。

论装备水平,国军在火炮数量、汽车数量、冲锋枪数量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国民党海空军部队有19万人,有舰艇129艘,飞机443架,而中共只有陆军,没有海空军,一样是“优势在我”。

论经济实力,国民党接受了海量的日伪资产,还有大量的美援,可谓财大气粗,也是“优势在我”。

论外交,国民政府同时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一样是“优势在我”。(注:1945年8月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国民政府允许外蒙进行独立公投,出让大量东北权益给苏联,苏联则承诺支持国民政府)。

论打大型战争的经验,国民党军队打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远征军作战等几十次大型战役,而中共部队打的大多都是游击战,这方面也是“优势在我”。

可见,蒋介石认为“优势在我”,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不过,蒋介石算了很多,却少算了一些东西,比如国共两党凝聚力的差距、人心得失等。

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蒋介石只知道自己兵强马壮,但对中共那边政治、军事、经济等情况知之甚少。也就是说,在情报工作上,国民党是完败的。蒋介石远远低估了中共的韧性、潜在力量。

因为认定了“优势在我”,国军在解放战争时,经常“轻敌冒进”,结果导致大败。典型代表就是孟良崮战役。

因为认定了“优势在我”,在战争之初,蒋介石就采取了全面进攻的战略,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等各大战场同时大打出手,结果造成国军兵力分散,各个战场都不能形成绝对优势、迅速解决战斗,战争逐渐进入僵持,形势对国军越来越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1948年时,国军在各大战场已经陷入巨大劣势。但蒋介石依然看不清形势,还是坚信“优势在我”,如赌徒一般,要与中共进行战略决战,企图一举扭转战局;结果反而导致自己满盘皆输。

因为认定“优势在我”,相信凭借嫡系力量,就能轻松取胜,蒋介石没有刻意去拉拢桂系、滇系等其它党内势力。他排斥何应钦、白崇禧、李宗仁等人,只重用陈诚、顾祝同等亲信人马。最终导致国民党离心离德,桂系等反对派在1949年初逼迫蒋介石下野。

如果蒋介石在战争初期,就能认识到国共双方的真实力量对比,采取更为谨慎、稳妥的战略、战术,则他在战争中不至于输得那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