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死,人生大事。但在中国的传统中,人们似乎总是忌讳提到此事。在重视的旧风俗的地区,提到“死”这个字,甚至要连呸三声,以示忌讳。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代祭、代扫等现象变得更为普遍。在社会风俗随着生活习惯改变的当下,人们面对生死的观念似乎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和5位不同年代的人聊了聊,发现,尽管风俗改变,但中国人对待生死的观念依然相似。

母亲过世后,我的记忆力变差了

英子 1948年生 农民

我是一个农民,今年75岁了。我是肯定会土葬的,我们这里的风俗也是如此,甚至附近的两个县城都没有火葬场。大概六七年前,我家老头办了70大寿。那一次,我们把墓就箍好了。当时,请了很多人帮忙,还从县城雇了厨子,在院里开了席面。至于财产,也没有多少,有的话也就留给孩子们了。

年龄大了也理解了生死,说不准的,只是希望别像我母亲那样受罪。她走的时候,我大概50多岁。腊月里,她肚子里长了肿瘤,准备做手术。我妹妹已经过去,准备伺候老人,但是我大哥又说不做了。

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我每十天去一次大哥家,在那里待10天。我和大哥家之间有40里的山路,每次骑毛驴要四五个小时。我记得那时候在路上很害怕,遇见狗,手里拿着棍子也不敢打。后来,到3月,我母亲还是走了。

她走得很痛苦,是活活疼死的。后期打针也止不住了,疼得腿都在抽搐,受不住的时候,她就两个手乱抓。我是个记忆力很好的人,自妈妈走了后,我发现自己很多事都记不清了,一下子记忆就退化了。现在想起来母亲的晚年,我觉得如果真这么疼,还不如马上死了。

在我们家乡,有句老话叫“人吃土一辈子,土吃人一张嘴”。对于死亡,我现在觉得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没什么害怕的。我耳朵上有两个金耳环,等我过世,我会把这个带到棺材里,也是我指路的明灯了。

30岁的时候,我很怕死

余天军 1970年生 网约车司机

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我的财产肯定会全留给孩子。至于身后事,我希望能够土葬,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嘛。但我们老家现在也不能土葬,如果村里面人去世了,也会拉到县里的火化场。

我的家乡是河南农村的,十二三岁时,我才大概知道死亡是什么。那时候,村里有人去世,会请专门的人来为逝者洗澡。我很害怕,不敢看。

2002年,缠绵病榻已久的父亲去世,那时候我还在郑州出差。我记得那时候我刚买了一个摩托罗拉的手机,花了5000多,才没多久,就接到家里报丧的电话。父亲走了以后,我是后来慢慢才反应过来,感觉少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是同年,我辞掉了在乡政府的工作,来到北京打工。一起来打工的同乡,在住所煤气中毒去世。前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人就没了。他的身后事也是我帮忙料理的,给家属通知,来北京安排酒店。那时候我就在想,这一家人可怎么办。

这件事对我影响蛮大,那个年纪也成了我最怕死的时间。也不是害怕,是不敢死,小孩还小,肩上的责任感觉很重。到如今这个年纪,倒不怎么怕了。只希望能再干几年,挣点钱,给孩子攒攒买个房。

火葬是对身体的不尊重

李宁 1987年生 国企员工

我的观点比较传统,我认为人应该入土为安。在我看来,火化是人身体的不尊重。完整的人烧成灰,我感觉很残忍。但是,只要活着的时候幸福,死了什么样也没那么重要。

能选择的话,我希望我能无痛苦地去世。如果我得了很痛苦的不治之症,我会选择安乐死。如果说在我生命的结尾,医生说需要抢救才能挽留不长的生命,那我也会放弃抢救,生命的质量很重要。我的太爷爷就是走的很安详,那天早上,我二婶还给他送了饭,晚上就忽然走了。

小时候,我是和太爷爷一起睡觉的,每天给他打扫卫生。有好吃的,太爷爷也会给我吃。他走了后,我有些伤感,但并不太懂。

我对死亡有概念,是在小学的时候。我太爷爷的兄弟,在床上瘫痪多年,从床上掉下来,碰到头,失血过多去世。那时候就感觉老年人太痛苦了,尤其生病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但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父亲的去世。父亲去世时,我才上大学不久,家里亲人喊我回去时只说父亲摔到胳膊受伤了,但等我到县城时,其实已经感觉到是怎么回事了。我是长子,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妈妈,一下子就感觉担子过来了。

现在,我经常会梦到父亲,伤心地醒来。但我感觉对死亡的感觉,也并不是害怕,而是肩上的责任放不下。如果说我老了那没什么,但现在肯定不行,一家老小都要靠着我呢。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的钱肯定会给孩子,又不是什么富豪,捐赠什么的应该不会考虑。

被人惦记是很幸福的事

橘子酱 1995年生 电商行业

我去世的话应该会火葬,把骨灰葬在墓园里,这样还能有人来看看我。

我有段时间很喜欢寻梦环游记,去迪士尼时候还专门去看了它的专场。在寻梦环游记里说,只要有人记得,这个人就还存在。我感觉被人惦记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我是新疆克拉玛依人,现在定居上海。前阵子,克拉玛依说要给我们援助物资,统计了大

家的信息,虽然后来因为别的原因没有送到,但我感觉被记得还是挺开心的。经历这次上海疫情,我感觉要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我希望我走了之后,亲近的人也能不时想到我。至于我的财产,会继承给我的孩子。宠物就托付给亲近的朋友。至于虚拟财产,比如社交账号和游戏账号,就让它们躺着就好了,别给其他人增加负担。

其实我还是很幸运的,现在还没有非常亲近的人去世。唯一的是,大概是小学二年级,我外公去世,当时家里面所有人都哭惨了。当时我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后来等我知道的时候,就感觉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我希望死后,大家不要记得我

楠楠 2000年生 在校大学生

虽然死亡离我很远,但我还真的想过怎么处理自己的遗体。我会在自己死前签署遗体捐赠的协议,捐献自己的器官。但是我不会在二十多岁去签的,因为感觉会离死亡更近了。小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一个捐献的故事,我特别感动,然后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我觉得对死亡的观点和外界环境非常相关。在高三复读那年,我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太好,有那么一瞬间,会有种想死的冲动。但很开心的时候,就希望自己活得更久一点。

至于社交账号,我会注销。我觉得一个人不在了,所有的社交账号都不应该存在了,这会减少身边人的痛苦。哪怕是好的回忆,我也觉得不应该存在了,因为人一定要向前看,不要活在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周围也有比较远的亲戚去世,我觉得走了就是走了,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有时候我也会害怕,害怕的时候我就把刘海拨起来。因为我奶说额头前面有团火,可以吓走那些鬼神,所以我半夜上厕所都会戴个发箍。

我觉得现在的人不会考虑死的形式。像我男朋友,就想把骨灰撒了,因为他感觉放在小格子里会很恐怖。至于财产,我想部分捐赠给社会,部分给我的亲人,但是这个也要取决于我的财力。总之,生死是很随缘的,只要今天快乐,哪怕明天死也不遗憾。

对于生死的看法,和每个人的经历相关。生死观就宛如一场个人美学,蕴藏了岁月浸过的种种细节。随着社会发展,死后的仪式感在逐渐淡漠,人们更在意当下的生活,也更注重生命的质量。至于身后事,就是死去方知万事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