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今天要拜访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的秀水村,这里被称为状元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开元十三年,浙江人毛衷被任命为广西贺州刺史。在上任途中经过秀水,看到这里奇峰挺秀,绿水环绕,是不可多得的藏风聚气之地,便产生了在此安度晚年的念头。几年后,官满卸任的毛衷带着小儿子毛傅及家眷在秀水落户,成了汉人正式定居秀水村的始祖。

对读书的重视,对教师的尊崇,不仅让秀水村人才辈出,同时也影响着毛氏族人把教书育人看成一种莫大的荣耀。在绣水村走出的250多名大学生中,有50多人选择了师范类院校。毛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梧州地区师范学校,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师范类科班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县城小学。然而,家乡情深的毛老师却主动要求回到了秀水村任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老师回忆,因为那时我们家乡的老师比较缺乏,我们一所这么大的学校,真正的公办教师可能只有两三个,像我这样从正规的师范毕业的老师相当少。我想了一下,相比之下,乡村小学更需要我,所以我就回来了。

在秀水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没有固定的语文或数学老师。担任二年级班主任的毛老师代了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五门课。孩子们喜欢唱歌,毛老师每周都要教大家一首新歌。学校里没有乐器,他就把自己的二胡带到课堂上,给孩子们伴奏。

虽然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但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毛老师就充满了激情。毛老师对教师岗位的钟爱,源于毛氏家族尊师重教思想的潜移默化。而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乡村小学,则是对家乡父老的感恩图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毛老师,一共有7个兄妹。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他的父母硬是咬紧牙关,把7个孩子全部送到了学校读书。毛老师回忆,父亲白天要做集体工,傍晚上山砍柴,第二天凌晨要把这些柴挑到临近的集市去卖,才能得到几毛钱,来给我们兄妹交学杂费。

为了每个孩子两元钱的学杂费,毛老师的父母吃尽了苦头。更为雪上加霜的是,1975年的夏天,一场大火烧光了毛老师家中的所有用品。一家人人口这么多,房子烧了,生活用品都没有了,当时的场景很悲惨。这一家人的人口被分散在村里很多人的家里面,在他们家里吃住,这样的情形一直过了四五年。

正是乡亲们的接济,才使得毛老师一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后来他们兄妹中有4人考上了大学。作为家中长子的毛老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秀水村任教。学者解读,读书明理,明理去修身,修身以后,使得每个人他做人的这方面都做好了,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那么你这个村自然而然就兴旺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