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写东西了,想说却不知道说点什么,总之还是很无趣!最近刷到了很多地方组团偷东西的消息,就借着这机会吐槽两句,有好有坏,希望大家可以理性一些对待。毕竟人多的时候是容易被带乱节奏,出现盲目跟从的情况。老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不怕什么牛鬼蛇神。以下的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

我们先说说过去,身为农村人来说,对于组团偷东西的事情来说已经屡见不鲜了,源于一个字“穷”。是真的穷呀,到什么程度呢?你日常吃的鸡蛋就算“荤菜了”,招待客人或者生病了才有得吃。过去某个邻村有偷盗成风的习惯,来钱快呀,真的快呀。只要有一个人因为偷东西“改善了生活”,肯定有人眼红,如此就形成了风气,“不以偷为耻,反以偷为荣”,偷得越多越光荣。各个集市上去偷,偷的东西在村里叫卖,偷得太多差点成为一个新的集市,而帮忙“销赃”的就是附近村里的村民。大家也都知道这些是偷的,就是因为便宜。不过现在是看不到这样的情况,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偷东西盛行的地方大抵如此,主要是穷,活着都很难了,所以会有人不计较后果,然后“穷则生变”。有人说“穷山恶水出刁民”,我从来都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侮辱。把谁扔到那个环境里都会被同化,哪怕你不变,你后代也可能同化,所以大家都在想尽底逃离农村,都穷成这样了自然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现。自我感觉得缺乏一种积极正向的引导,很多地方农村也是穷,但他们为什么能干出一片新天地来,为什么人家的农村里就能致富。舵掌握好了,自然是一帆风顺,就怕这舵也是坏的,也就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说现在偷东西,不管是偷南瓜,还是偷红薯,偷玉米的,这跟之前的情况不一样了,但是性质是相同的,都是违法行为。这里偷东西大抵都是老人居多,针对的也都是一些外乡人的种植大户,而在这其中基本没有年轻人,一边是大家素质提高了,再有就是年轻人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当然这偷抢的行为是可耻的,是被人所唾弃的。而之所以老人组团偷窃,原因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过去,农村秋收之后很多老人是闲不住的,总要给自己找点事做。组团去地里面拾一些收完之后的麦穗,苞米呀,红薯呀,也当是补贴家用了,反正是不会闲着。这跟去偷有本质的区别,是别人收完之后再拾,这也是农民勤劳节俭的品质。而如今失去土地的农村人越来越多了,很多人的土地都被流转出去了。闲得没事干总要找点事做,从拾变成了窃,从窃变成抢,演变成了这种可耻的行为,一种良性风气被带偏了,本来挺好的习惯却发展成了这种明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欺生”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原因,也是各地普遍存在的。尤其在农村里就是一个关系网,“七大姑,八大姨”聊开了都多少沾一点关系,都在一个地方生活,自然不能明着干一些“缺德事”,这是被所有人唾弃的。所以你看,如果是本地人承包了这些田地,就很少发生这些组团的偷窃的事情,但凡有全场的亲戚都发动起来了,也很快地摆平,被人抢的,被人偷的可能都是外来承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好的社会风气一旦形成了,就不是短时间内能扭转的。在农村里更多的是道德约束,道德崩坏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事频频发生。其实他们也知道偷东西不对,可大家都去,“我不去就是吃亏了”的思想作祟,甚至极端的演变成“得不到的就毁掉”。从来没有对法律的敬畏,所以违法的成本很低,再加上之前对于这些偷窃的老人的宽大处理,多数都是批评教育,不疼不痒自然还会再犯。认识不到严重性,道德观念已经崩溃了,再怎么“堵”也是没用了,这就需要进行普法宣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这跟农村的收入也有关,收入太低了,一亩地一年才有1000块钱的收入。像一些人口密集的农村,差不多才有4-5亩的地,一些老人除了这几千也没有其他的收入了。没有地之后所有东西都要买,生活成本是上涨的,认为偷一点就能少花钱买一点。而农田是开放性的场所,为这种行为提供了有利外部环境,再没有有效的约束,这种情况可能还会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不只是农村里,一些城里的“高素质”人群也会做出同样的举动,跑到城郊里偷一些瓜果蔬菜。说什么“坏人变老了”,从来不认可这种说法,反而引发了社会对立面。这可能就是盲目的群体性行为,演变成一种现象。甚至一些骗子,也是利用“盲从”的心理。所以大家要保持独立的思考,时常反思自己有没有被这样的情绪所带偏。

不管如何“不告而取便为窃”,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一定要禁止的,否则也不利于农村的发展稳定。另外也需要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而不是一纸的空话,毕竟人人心里都会有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