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题:失落的文明】
这是一段丢失的记忆,这是一段失落的文明。它们无数的秘密都因世人的无知而被掩盖。西方人一度认为,黑色非洲没有自己的文明,但“石头城”大津巴布韦,让他们哑口无言;被称为“世界的中心”的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从何而来,至今无人知晓。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都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灿烂文明。
【属于黑人的文明】
津巴布韦一词,意为“受敬仰的石头城”,原指散布在津巴布韦及其周边的200多座规模不同的石头城。而津巴布韦人将位于维多利亚堡(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以南320千米处)东南部的一大片石头城废墟,称为“大津巴布韦”。
曾有相当一段时间,西方人出于偏见,认为非洲的黑人没有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文明。因此,关于谁建造了大津巴布韦的问题,一度认为是公元前来自地中海的腓尼基人的作品,也有人将其与阿拉伯人联系起来。但此后经过考证,人们认为这座石头城应该是非洲南部曾有过高度发达的黑人文明的产物。
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津巴布韦的土地上就有许多土著居民。公元5世纪前后,在大津巴布韦遗址地区,出现了居民点。这些居民点在公元6世纪到公元7世纪这段时期逐渐扩大。到了11世纪左右,马卡兰加古王国开始在此地大兴土木,营建宏伟壮观的石头城,作为都城和宫殿。
石头城的修建一直延续了数个世纪、几个王朝,并最终发展成为日后的规模。
【所罗门王的藏宝之地】
大津巴布韦遗址是非洲南部最大的古代建筑群,被誉为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区的一大奇迹。事实上,早在中世纪,有关大津巴布韦的遗址奇观的传说就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不过,在阿拉伯人的传播中,以讹传讹地将大津巴布韦与所罗门王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当后来欧洲人发现这个遗址时,误以为这就是所罗门王的藏宝之地。
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也由此可见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庞大壮观。整座石头城坐落于一个风景秀丽的山谷之中。古城的建筑群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在一片开阔地带上,叫“大围场”;另一部分位于一座小石山上,叫“卫城”。
大围场依山傍崖,四周是花岗石砌的围墙,高10米,厚5米,全长240米,面积4600平方米。墙内还有一道内墙,长90米,呈半圆形。大围场的建筑主要有神庙、石碑和宫殿等,还有一座高15米的圆锥形的实心塔,据分析应该是当年皇室的祭祀场所。各种建筑物间主要由石头铺的曲径相连通,墙的通口和屋门则多是凿通的巨大花岗石,门首和一些石块上雕刻着各种精细的图案。
卫城则一般被认为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其修筑在距大围场不远的一座地势险要的小石山上,四周同样围墙环绕,只开着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狭窄石门,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站在卫城顶端,整个大津巴布韦尽收眼底。
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来看,大津巴布韦曾是一座非常繁荣的城市,农业、冶炼业和贸易都非常发达。遗址附近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和水井,有很大的铁矿坑和冶铁工具,还有古代铸造钱币用的泥模和许多金银首饰。
此外,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南部非洲与阿拉伯、印度以及遥远的中国都有着贸易往来。在大津巴布韦的一个货仓遗址中,人们就发现有近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黄金及印度的佛教念珠等,甚至还有中国明代的青花瓷。
【世界中心的居民】
在太平洋最偏僻、最与世隔绝的一个孤岛上,一段神秘的文明曾以其独特的方式独自演绎又寂寞散场。千百年后,当旧文明世界的人们踏上这个以“世界的中心”为名的孤岛之时,他们再度为这里的文明所折服。
1722年4月5日,荷兰探险家雅各布·洛加文在历经数月的艰苦航行之后,突然发现了一个孤悬于太平洋中的小岛。由于这一天正好是复活节,所以这个小岛被命名为“复活节岛”。
但雅各布·洛加文并非是第一个上岛的人,在此之前就有一批人世世代代定居于这个世外孤岛之上。这些土著居民将自己的家乡称为代比多·古拉,意为“世界的肚脐”,即“世界的中心”:当现代人类在航天飞机上鸟瞰地球之时,才发现这个说法是如此的形象,因为浩瀚太平洋中的复活节岛,确实如同地球的一个小小的“肚脐”。
不过,现代考古学家一般采用波利尼西亚人以及太平洋诸岛的土著居民的叫法,称复活节岛为“拉帕努伊岛”,岛上的原居民为拉帕努伊人。
复活节岛有这样的传说:大约1500年前,一个名叫霍图·玛图阿(意即“伟大的祖先”)的波利尼西亚酋长带着妻子、6个儿子和其他族人乘坐着巨大的木筏,来到了复活节岛,并在此世代定居下来。
而经考古研究发现,公元5世纪到公元8世纪之间,复活节岛上确实已开始有人类活动。生物学家通过检测古拉帕努伊人的DNA,也确定他们为波利尼西亚人。因此,现代考古学界一般认为,拉帕努伊人是在大约公元5世纪时,漂流到复活节岛上的一批波利尼西亚人的后裔。
【巨石人像之谜】
当雅各布·洛加文踏上复活节岛,看到岛上气势恢宏的巨石人像群时,这位来自文明世界的探险家惊呆了。这些被当地居民称作“摩艾”的石像,矗立在一个名叫“阿胡”的海滨祭坛上,气势磅礴。它们大多高7米至10米,重30吨至90吨,有的石像一顶帽子就重达10吨,均由整块的暗红色火成岩凿刻而成。
摩艾们额头狭长,鼻梁高挺,眼窝深邃,而且面部表情栩栩如生,有的安详端庄,有的杀气腾腾,有的则仿佛在沉思冥想。
这些摩艾们的凿刻始于公元7世纪,并一直延续到了15世纪,其中大部分完成于12世纪至15世纪。据统计,复活节岛上共有887尊摩艾,除了288尊被成功运送到“阿胡”祭坛上、397尊仍留在采石场中外,其余的都散落在运输途中。
如此数目众多、工程浩大的巨石人像为何而建,又是如何而建,一直是一个谜团。事实上,当雅各布·洛加文登岛之后,他就发现复活节岛上只有枯萎的野草和矮小的灌木。因此,人们一度非常疑惑于如此贫瘠的土地如何能够负担建造巨大的石像群所需要的大量的物力和人力。
不过,后经科学家考证发现,公元5世纪前的复活节岛植被茂盛、物产丰饶,而且全岛随处可见枝繁叶茂的大棕榈树:这正是制造舟船、滚木、吊杆和撬杠的理想材料。
古拉帕努伊人在此定居和繁衍之后,也许是为了纪念去世的部落首领或祭祀神灵,同时也是作为势力范围分界线的标志,他们开始凿刻巨大的石像,并砍伐大棕榈树和刺麻等植物来造船和做搬运工具。
然而,随着岛上的人口不断膨胀,不断地凿刻石像和砍伐树木,大棕榈树最终被砍伐殆尽。接着,岛上的其他生存资源也开始枯竭,自然环境日渐恶化。再后来,饥饿、战争、疾病等接踵而来,岛上人口也越来越少。
就这样,复活节岛走向了衰亡。雅各布·洛加文看到的,仅仅是这个文明的孑遗,只有那些沉默的巨石人像,仿佛仍在诉说着其往日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