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从只存在了八年时间,却培育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五位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一百七十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这是教育史上的传奇,也可能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天花板了。而传奇的缔造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强大的师资力量和自由的教学风气。

如今的我们已无缘看到西南联大,但是那些先生和老师却把他们最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以文字的形式留给了后人,编者以西南联大为纽带,策划了一系列图书,让我们即使不能身临其境地听到他们讲课,也能想象到他们站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模样。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一系列书都写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国学课

何谓国学?国学的体裁很广泛,我们通常以“儒”、“释”“道”“法”“名”等为国学的主要组成。

《西南联大国学课》是西南联大通识课系列之一,此书选取了罗庸、汤用彤、冯友兰、闻一多、蒋梦麟等学者的课堂讲义或手稿,为我们进一步解读关于国学的一些知识。

罗庸说到儒家精神,便是中华名族的根本精神,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必有其根本精神,否则这个民族便无法存在和延续。而儒家的根本精神便是“仁”。

用一句话概括“仁”,就是孔子答颜渊的:“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克去一己之私,恢复天理之公。克制私欲,清心寡欲,不为物欲所累,不为权欲所胀,才能回归最原本的真。

佛学亦是提倡省欲去奢,在这一点上,和孔子的理念有相似之处,除此之外,汤用彤提到佛学还注重仁慈好施、积善,因此自佛教入华,汉末魏初,战争频发,民生调敝,民间流行佛教原因也正是与此有关。

冯友兰说老庄也很有意思,老子崇尚自然,而庄子寻求自由。老子观宇宙之事物是以一物通百物,即冯友兰所说的《老子》以为宇宙间事物之变化,于其中可发现通则。凡通则皆可谓之为“常”。故老子将道曰为常道。

而庄子的观点更像是现代人的“趟平”,当然,也并不一样,庄子主张绝对的自由,顺其自然之性才能得到幸福。万事万物没有不好的,也没有不对的,只是生长的样子或形式不同而已,类似于现代人说存在即合理。也因此,庄子有“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游一也”之说。你我都一样,无贵贱之说。

而最让人醍醐灌顶的是蒋梦麟谈抗战中的国学转折的一些话,他从中国文化之吸收力、道德与理智、中国人的人情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的文化特征,指出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旧的道德体系,同时也要结合西方的文化来自我检讨,以求进步。

就像罗庸说的:“真正懂得乐的人,要深刻了解生命是不息的。”真正懂得国学的人,必是取其精华来武装我们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文学课

西南联大的“王牌”课程有很多,文学课便是其中之一,《西南联大文学课》收集了朱自清、游国恩、罗庸、闻一多等大师的讲稿、讲义,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让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变化。

首先,朱自清、游国恩给我们带来先秦两汉文学。朱自清提到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的《诗经》,它最初的形式却不是因为欣赏或研究的缘故,因为记录的人可能只是乐工或戏班子的人,他们一边唱着词儿,一边口头传授,之后再记录下来。后来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后来便有儒生便跟随着孔子的脚步——以断句取义来解释《诗经》,便是所谓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于是,《诗经》有了教化或警喻的意味。

而《左传》、《国语》和《战国策》这些历史著作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周平王东迁后,阶级斗争更加复杂激烈,各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除了要关注眼前的事物之外,也要汲取历史教训,而从前专门记载王朝、诸侯大事的书籍或文档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以记载各国卿大夫和新兴阶级的士的言论以及诸侯各国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左传》等书也应运而生。

春秋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时代,百姓平等自由,在思想上更解放,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是“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了,如我们知道的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学说,墨子的墨家,老子、庄子的道家,韩非子的法家,驺衍的阴阳说等等 ,他们彼此反驳对方的观点,但又相安无事,直到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才归于统一,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从此中国学术史上便很少出现这么一个思想大奔放的时代了。

闻一多、罗庸、浦江清等大师也为我们讲解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和特点,以及最具代表的作品,虽然我们没有生在那个时代,没能成为他们的学生,但是有幸能阅读此书,让我们觉得沉浸于大师的课堂之中,宛如身临其境,受益匪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哲学课

中国古代哲学与先秦百家诸子学说离不开关系,无论是老庄还是儒术,亦或是法家、阴阳家,多多少少都带着点哲学的味道,也就是这个时候,哲学家派别多,讨论问题之广,研究兴趣之浓厚是别的朝代所不及的,然而到了汉代之后,这些思想就被抑制了,为何?我们去《西南联大哲学课》中寻找答案。

我们看历史书,经常看看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以为秦始皇将所有的书都烧毁消尽,冯友兰在谈子学时代终于为秦始皇洗清罪名,其实秦始皇“第烧民间之书,不烧官府之书;第禁私相授受,可诣博士受业”,并且,秦亡极速,对于学术的发展影响并不大,汉初时诸家之学仍然兴盛。只到了汉武帝是,董仲舒提出“抑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思想言论自由才开始消退。

独尊儒术当然也有其好处,但对于哲学体系的发展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又兴起了“玄学”,这里的“玄学”指的用老庄“虚无之论”作基础探讨关于宇宙人生另有根本上新的见解。

而隋唐时流行佛教,宋明时却兴起理学,对于民间来说,宋明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更大,我们常说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便是宋程伊川提出来的,时至今日,这句话仍然实用,但是,他的错误在于对于妇女再嫁为失节作为伦理原则则失去偏颇。对于宋朝哲学家,即宋儒,贺麟教授在讲义中对宋儒有了新的评价:宋之后中国文化有些病态;程伊川错处在于认为夫死妻再嫁为失节;宋之亡,责任不在宋儒,而在于开国国策有错。

对于哲学方面的贡献,诸如王安石、王船山、王阳明等,贺麟教授都在讲义中分篇介绍,在此不能一一列举,有兴趣的可以打开《西南联大哲学课》看看,或许对我们开阔思维有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诗词课

说到诗词,我们不能不提到《诗经》,也不能不提到唐诗和宋词。那些优美的句子如《诗经》中“关关之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又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诗句无一不是易读易背,朗朗上口。如果我们要了解写这些诗句的人当时的心境或传达的意思的话,或许我们可以去读一读《西南联大诗词课》。

这本书收录了游国恩、闻一多、朱自清、蒲江清、潇涤非、罗庸等先生的文章讲义,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重要的诗人、词人和作品,通过对诗词的发展和内容的讲解,让大家更加认识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课程的包罗万象。

《诗经》到底是孔子删订而成的还是在孔子之前就已有了?我们之所以认为《诗经》是孔子删订的,证据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记录,但游国恩认为不太可能,因为孔子不止一次说过了“诗三百”,而且在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听的各国风诗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当时孔子才八岁。但不管怎么说,《诗经》对后代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

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也非常有趣,《十九首》是最早的 子子子子子子五言诗,对后世也影响颇大,朱自清表示,我们欣赏这些古诗时,除了要了解其背后的文义和背景之外,诗中引用的典故也不能忽略,否则容易断章取义、无中生有、驴唇不对马嘴。这样的读诗思路,适用于读任何书籍。

当然,此书更是免不了要谈谈唐宋时期杰出的诗人、词人,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李煜、李清照……他们在他们的时代大放异彩,直至今日仍然闪耀着光芒,想要看看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怎么解读他们,便去看看这本书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文化课

1919年,钱玄同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语,彼时的中国国力孱弱,一些思想激进的人开始认为中华文化是落后的,中国汉字是落后的,应该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因为汉字太过复杂,而26个字母则更为简单,便于普及知识、便于扫盲、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增强中国国力,让中国摆脱任人欺凌的状态。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于是写了一篇趣文借以引证汉字拼音(拉丁)化的荒谬,这篇文章叫《施氏食狮史》,全篇只有shi一个拼音,如果用拼音写的话,根本就看不出这篇文章到底在说什么,有力地证明了汉字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如何理性地对待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让我们看看西南联大的先生们是怎么说的吧!

《西南联大文化课》中冯友兰、张荫麟、汤用彤、罗庸等就中西文化各抒己见。

冯友兰先生说汉人最富有科学精神,即汉人知类。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汉人是从类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汉人有殷人文化、周人文化、楚人文化,但抛开这些,而专讲各类文化的类型来说,汉人便富有科学精神,即是从类的观点以观事物者注重同,从特殊的观点以观事物者注重异,中西文化也同样如此。

张荫麟先生认为要寻求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就是寻求贯彻于两方的历史中的若干特性,若只注意两方某一时代的空前差异,这是不正确的。

那么,中西文化思想之间的冲突该如何调和?汤用彤先生则认为外来谇可以对本地文化生生影响,但也必须适应本地的文化环境,同时也要适应本地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古文课

比起诗词,中国古代的古文就没有那么“显眼”,但如果我们看到了西南联大教授们上课时列举出来的作者,我们就知道,古文可没我们想象中的简单 。

《西南联大古文课》收录了傅斯年、游国恩、朱自清、萧涤非、浦江清等先生的文章,从《尚书》讲到宋元古文,展现了中国文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变迁。

还记得贾谊的那篇《过秦论》吗?开篇论起秦国政绩朗朗上口、气势磅礴,开始是秦国是“席卷天下”“威震四海”,而后却在“率散乱之众数百”的陈涉“奋臂大呼”中土崩瓦解,经过这样的对比,更加突出秦国灭亡是因为不得民心的缘故。这样的古文看起来当然很过瘾哪。

关于古文,还有一个不能不提到的人——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从《报任安书》中,我们看到了司马迁是怀着怎样的痛苦心情去著作了流传千古的《史记》,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游国恩先生在文章中说道:“司马迁接受了儒家思想,自觉地继承孔子的事业,把自己的著作看成是第二部《春秋》。但他并不承认儒家的独尊地位,他还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响……这正说明了司马迁的思想比他的许多同时代人站得更高,而为一些封建正统文人所无法理解。”也正因为司马迁的心境有这样的高度,文笔有这样的深度,才能写出被鲁迅先生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国史课

历史,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知道历史,才能吸取经验,懂得历史,才能吃一堑长一智。西南联大的国史课老师,可谓是名师汇聚,如陈寅恪、吴晗、张荫麟、雷海宗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

中国通史作为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必修课,高质量的师资和课堂讲义也是必不可少的。《西南联大国史课》以时间为轴,由远古到近代,收集了前面提到的四位教授的代表著作,以多个维度探寻中国历史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政令,同时,还要做一些大工程,如建筑全国驰道、筑长城、建皇陵、修宫殿,同时,征讨百越,无一不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秦始皇的一切丰功伟绩都是建立在百姓的血泪之上的,所以也无怪秦朝灭亡的如此之快,原因早已经在建朝之处便埋下伏笔。

汉之后是魏晋南北朝,这一段时间天下大乱,战争纷乱,社会萎靡,政治腐败,中华大地陷入南北分裂、胡华对立、梵汉合流的黑暗之中,但也在孕育着一个全新的时代,隋唐鼎盛时期即将诞生。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明文化的高峰时期,同时,军事力量也是数一数二,然而,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到了唐玄宗时期便爆发了“安史之乱”,至此以后,唐朝便再难重回强盛……

张荫麟、雷海宗、陈寅恪、吴晗四位教授在各自最擅长的历史领域内,为我们讲解了中国历代朝代的兴衰成败、经济民生,让我们能更加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师著作不可错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结语

时代远去,我们无能为力,大师远去,我们却可以把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务永久留存,读过大师们的作品,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先生们的学术风采,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到了这所在民族危亡之际仍然坚守教育、传播优秀文化思想的大学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我们如今而做的就是一直将这种宝贵的品质和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下去给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世世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