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影院看了一部电影,没想到这部影片,瞬间将我带入情境,既让我对内蒙古有了十足的好奇心,也改变了蒙古族在我心里的固有印象。它就是这部口碑爆棚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的,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蒙古族人民没有太多了解,而在看完电影之后,他们的伟大,他们的淳朴,以及他们如草原一般宽广厚实的爱,确实让人动容。

看了下网友的一些评论,不少观众跟我感受一样,有的喜欢上了草原。有的直言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看完,都会被草原人民的民族情感和骨血亲情感动,蒙古族和汉族人没有任何隔阂的父母之爱,兄妹之爱,同胞之爱,也足以撼天动地,给所有不了解草原,不了解内蒙古人民的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影片选择的角度并不是全景式地展现这件事,而是主要拍摄了三个孩子的故事。

有一个腿脚不好的小男孩黄宝哥,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马正元,最主要的,是小女孩杜思珩。

因为生活太过艰辛,杜思珩的母亲无法养活两个孩子,于是她带着杜思珩来到上海孤儿院,谎称自己和哥哥去办事,办完事回来找她。可杜思珩没想到,这一离开,便是永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南沿海条件很不好,导致很多孩子没有饭吃营养不良,迫不得已,所有的孤儿被转移到内蒙古,杜思珩也跟着去了。她比较任性,性格像男孩子,不仅不听话,动不动还咬人。性情孤僻的她没能找到满意的领养父母,于是育儿院的额吉萨仁娜,收养她做了自己的女儿。

一家草原上的牧民,和一个来自上海的小女孩,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草原上的人们给了杜思珩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几乎将所有的爱,都无条件给了她。

母亲萨仁娜最爱杜思珩,她包容了女儿所有的一切小脾气,在物质匮乏的那时候,尽量满足她的所有要求,甚至还动手给她做厕所。

不管杜思珩怎样发脾气,萨仁娜从不生气,比起自己的儿子,她似乎更爱这个汉族小女孩。

我理解的这种感情里,既有母女亲情,又有民族情感,既有对女儿的小爱,也有对民族,对国家的大爱,因为孤儿们被称为“国家的孩子”,这就让蒙古族牧民的肩头,有一份家国责任在里面。

哥哥那木汗,虽然跟额吉吃醋说,她几乎将所有的爱都给了妹妹,但这个哥哥虽然说话不利索,一直板着脸,但外冷内热。

第一次见到妹妹的时候,就对她有十足的善意,仿佛两人一见面就有了血缘关系一样。

妹妹有一块印着名字的毛巾,不小心丢掉了,那木汗召集自己的兄弟,一齐帮她寻找。找到毛巾后,听到妹妹亲口叫“哥哥”的那一刻,他的开心写在脸上,更印在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萨仁娜的老公,也就是杜思珩的阿爸,是一名侦察兵,虽然对这个孩子素未谋面,但依旧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

他不仅将自己的指南针送给了杜思珩,还教给她在草原生活的技巧。当杜思珩问上海的时候,他耐心告诉杜思珩,上海在哪个方向。

你来,我们养你,你走,我们送你,我想象不到爱一个人爱到这种程度,是一种怎样的高尚。

但杜思珩只不过是当年“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一个缩影,有三千个家庭,他们的额吉和阿爸,都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汉族孩子的。

各民族间没有隔阂,民族情感融合成了家庭,亲情,融合成了比血缘更亲的东西。

有时候,不一定有血缘的才是亲人,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真的推荐大家去影院看看这部影片,真的有太多的人被感动到落泪。

趁着这个假期,跟父母亲人在一起,看一部温暖的电影,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尤其从这部电影中,既能感受到亲情小爱,又能体会到民族大爱,还能对草原,对内蒙古多一些向往。

看完电影,真的想再去看看草原啊,带着自己的爸妈,看一下这片土地的辽阔,好好了解一下这片土地上生活人民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