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北大心理学毕业的朋友聊天,她说他们专业毕业的男生当了爸爸之后都特靠谱,因为深知爸爸的角色在孩子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谓是知识提升认知,认知改变行为。

想起日本作家雨宫处凛女士说过一句话,

“有一种暴力叫父亲的缺席”。

我想了想身边遇到的例子,这种缺席常常体现在:育儿时期的缺席和出现家庭矛盾时的缺席。其中,育儿时期的缺席常表现在推脱工作忙;处理家庭矛盾时的缺席表现在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面,出面也仅仅是调停,并不把自己当做当事人。

这种缺席并不少见。上野千鹤子补充道,

“父亲们可能不明白,变成石像也是一种暴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起来,之前就说过要给大家抽空讲讲《坡道上的家》这部作品。

这部日剧被网友誉为比“金智英”更可怕的影视作品,堪称“年度不婚不育宣传片” 。

对看起来正常却让人毛骨悚然的日常细腻敏锐的描绘,揭露社会对女性的隐性歧视,黑暗又真实。

这部剧中的每个人都是非常“普通”的,普通也就意味着,常见。

1.丈夫:普通公司职员,会关心妻子的工作,在考虑到妻子可能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庭时主动提出妻子可以暂时不用做晚饭,会照顾和接送小孩,但归根结底认为做家务与带孩子都是女人的事情,自己即使做出让步也是一时而已。

2.孩子:剧里的文香不听妈妈话,总是贪玩唱反调,动不动就扔食物,看起来是个十足的熊孩子,也成为了激化女主情绪重要的一环。可是身边三岁的小孩子,不听话起来也差不多就是这样?

3.公公与婆婆:女主的婆婆会帮忙碌的儿子儿媳带小孩,害怕女主没有时间做饭会准备快手菜谱,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来指导或者说对女主的育儿提出建议,但总体来说和蔼可亲,无论如何也算不上颐指气使。女主的公公也会关心她,看到女主的精神状态明显异常时,会托关系为女主找可靠的心理医生。(但其实,女主公婆的相处模式是男主行为的来源与缩影。家务永远由女人来做,丈夫永远在喝茶看报以及只动口不动手的指点江山。)

4.路人:邻居们也好,陪审团的人也好,作为普通人面对将自己的骨肉之亲扔在浴缸中溺死,在庭审中表现得异常冷漠,毫无悔过之心的凶手,无法理解才最正常的思维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群普通的人组成了人群,人群交织构成了社会,社会大体一致的部分成了约定俗成的默认规则,而在法律之外的部分,社会往往正是靠着这些约定俗成运转的。

在育儿与家事的疲惫不堪面前,一个不愿多分担的丈夫,一切以儿子为重的公婆,周围人打量的眼光,前女友的阴魂不散,这群人从自我立场出发,自以为是地对一位新手母亲给予傲慢的关心。

如果是纯粹的恶意,那么反抗或许并不难。

而偏偏就是这种,以善为名的恶,逼疯了那个女犯人,也逼疯了女主。

“丧偶式育儿”的背后是社会对于两性截然不同的期待和标准。藏在寻常之下的那些失掉了的女性权益,早已被定义成为了不应争夺也不需要重视的事。

女性在怀孕、生育、育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需要被听到、被看到、被理解、被帮助,来自丈夫、家人、整个社会的情感支持和帮助才能减少这些苦难。

而呈现这些困境并非是要反对女性结婚生子,让整个社会弥漫恐婚恐育的气氛,真正的目的,是让所有人都正视女性的困境,正视产后抑郁等一系列女性面临的心理转变,并且减少“丧偶式育儿”的现状,让整个社会都创造更良好的育儿环境。而如果你是一位女性,在你没有想清楚、了解你将会面对什么情况之前,千万不要草率地生孩子。

当然,我们也该明白,滋生于这些寻常中的绝望,无法靠着极少数个体的反抗、极端的特殊案件有所好转。改变是艰难却也是唯一的方向,如同黑人曾经争取解放,女性曾经争取投票权一样,母亲与妻子们需要的是打破这些如同魔咒的一般情况,重新定义那些“本应该”的事情,在与社会的相处中求得新的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