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近代的人,只服一个曾国藩”,这是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曾又被誉为“古今第一完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书,作者张宏杰简明全面地记录了曾国藩真实的人生轨迹:
晚清年间,生在一个世代务农,从未出过秀才的平民家庭。资质平平,七次才中秀才;28岁中进士,从翰林院检讨(官名,从七品)官至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从办团练到创建湘军,助大清平定太平天国,破天津教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他的人生经历,激励了普罗大众,有了奋发向上的动力,也给了普通人的生活,一丝希望。
用最笨最慢的方法读书应试,成最“年轻”进士
曾国藩从十四岁就被父亲带进考场参加科考,连考四五次,均名落孙山。
每一次秀才考试,对曾氏父子来说,都是一次折磨:首先是辛苦,提着二三十斤重的考篮(装有笔墨纸砚,食物,书籍,水果等)从湘乡县城徒步一百多公里到长沙;其次是屈辱,发榜时落第的打击和旁人的嘲笑。
第六次考秀才,父亲考中,而自己落第,答卷还被当成“文理欠通”的反面典型,让曾国藩在全省都出了名。
这次出名对曾国藩刺激很大,他后来回忆也说,这是自己人生第一次大挫折。
回家后,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反思这么多年来科考失利的经历,发现自己太笨了。
至今仍流传一个曾国藩读书的笑话,说一个小偷潜入他家,躲在房梁上,等这家人睡着以后下来偷东西。当他想下来时,却发现曾国藩还在背一篇文章,他只好回到房梁上继续等待。睡了两觉,醒来后,小偷发现曾国藩还在背那篇文章,他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下来,夺过曾国藩手中的书,把文章流利地背了一遍,还对曾国藩说,你这人太笨了,还读什么书,随后,夺门而出,留下曾国藩在原地发呆。
这只是个传闻,并非真有其事,但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曾国藩读书确实很用功;二是曾国藩确实很笨。
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让曾国藩认清了一个事实,自己的智商和雄心有差距,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超人的努力。
不服输的性格,使曾国藩踏上了第七次考秀才的征程,通过数倍于他人的努力程度,加上总结之前科考失利的经验教训,终于第七次考中秀才。
与同时代其他几位名人相比,曾国藩二十二岁中秀才,已算太晚。左宗棠十四岁县试第一,李鸿章十七岁中秀才,梁启超更是天资聪颖,十一岁中秀才。
曾国藩中秀才后第二年,参加乡试,中举人。中举人后的第四年,考中进士,时年二十八岁,比平均进士年龄三十八岁年轻了整十岁。
为什么考秀才要七年,而考举人和进士却超乎寻常的顺利?就是因为基础打得牢。
这个基础是这样打的:父亲教的读书方法很简单,就是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这种又笨又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曾国藩超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
在曾国藩身上,看似又笨又慢的读书方法,却取得了最好最快的应试效果。
用最笨最慢的方法打仗,平定太平天国
从创建湘军开始,到打下安庆,攻克天京,细看曾国藩的作战方法,从来未用奇思妙想、奇谋妙计战胜过敌人,总是直来直去地“结硬寨、打呆仗”,一下就让对手知道他想干什么。
带兵打仗,首要任务是保存自我,其次才能谈争取胜利。因为军事不比其他事情,不容许你犯错误,指挥官指挥稍有不慎,身家性命就没了,没有改正的机会。
所以,曾国藩打仗追求一个稳字,先立于不败之地。
湘军行军打仗,最注重安营扎寨,在上面花费的时间精力特别多。行军半天,扎营半天。每天行军三四个小时,再花三四个小时挖沟修墙,壕沟的深度宽度,墙的厚度高度都有明确要求。先把自己保护起来。修好之后,再把士兵分为三班,夜间轮流站岗。湘军这种行军方法极慢极笨拙,如同蜗牛爬行,每天行程不过三十里,因为修墙挖沟费时费力。
再说攻城战。太平军作战经验丰富,依托高大的城墙,上面还准备了滚木礌石。坚城之下,如果强攻,人家从城墙上往下扔石放炮,湘军死亡率极高,要攻下太平军把守的城池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湘军攻城,时间周期往往不是以天计算,也不是以月计算,而是以年计算。因为湘军攻城,是先在城外挖两道长壕沟,把城围困起来,里面的一道长壕沟,是为了隔断城中的粮草补给,防止城里人突围。外面的一道长壕沟,是为了阻击外来敌方援军的攻击。这样湘军在敌方的城墙下有了自己的堡垒,就成了主。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一座城围住,等着里边的人缺粮缺水,被活活饿死困死,减少了自己攻城的死亡率。
湘军攻克太湖,潜山,吉安,九江,安庆,甚至太平军的老巢天京都是用这种方法。
曾国藩的这种打仗方式,表面上看很慢很笨拙,其实是很快很聪明的,非常符合《孙子兵法》:“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就是说,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再等着敌人犯错。
曾国藩一生打仗,不求奇谋,不贪小利,稳扎稳打。他愿意下笨功夫,并且知道下笨功夫的好处: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高,抗打击能力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他认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正是靠“尚拙”(崇尚笨拙),曾国藩才打通科考,中进士,改变自己的命运;正是靠“尚拙”,才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位极人臣,官至封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又为清王朝续命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