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炎炎夏日,东北的夏天闷热潮湿,尤其三伏天,更是让人喘不上气来,条件好的在家里,在公司单位里可以吹空调,也有好多人去商场里,地铁里避暑纳凉。仔细想想,在七八十年代,还是这么热,那时候还没有空调,没有冰箱,就连风扇都很少有的东北人是怎么快乐地生活的呢?

夏天的热是靠水来解热的,那时候城市里的水龙头还都是公用的,每个街道都会有几个水龙头,大家一起用,家家都有大水缸,一根扁担两个水桶,每天早上家里有力气的劳动力都会把自家水缸挑满,以方便这炎热的一天,家里人用水的保障。然后买个大西瓜,放到大水缸里,美其名曰“水拔西瓜”。午睡起来吃上一块冰冰凉凉的西瓜,这口感就像雪碧广告里说的,透心凉心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买回来的西瓜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子热气,放到水里后要过几个小时后才会变凉。孩子们看见西瓜会欢呼雀跃,但是一想到要等那么久,就都会垂头丧气,然后趴在缸沿边眼巴巴地看着。突然外面传来“冰棍儿,奶油冰棍儿,5分钱一根”的喊声。孩子们就会从家里蜂拥而出,家里条件稍微好的还会买一毛钱一根的奶油雪糕。小时候卖冰棍雪糕都是放在用大白棉被包裹的泡沫纸箱里,推在小车上卖的。每次卖雪糕的人一掀开棉被,一股沁人心脾的香甜雪糕味道就会冲出来,让人直流口水。那时候做的雪糕工艺不行,有好多次都是买到很苦的雪糕,这时候如果卖雪糕的人还没走,就会喊他回来,让他换一根。如果人已经走了,那只能自认倒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西瓜,雪糕冰棍,还有就是饮料了。东北的饮料牌子不少,沈阳的八王寺汽水、大连汽水、四平宏宝莱、哈尔滨大白梨、秋林格瓦斯。在当年都是响当当的名牌,不逊于现在的可乐,冰红茶。能喝一瓶冰镇汽水,通常都是攒上几天零花钱才可以喝上一瓶,而且是当场喝,瓶子还要还给“小铺”(东北人特有的称呼小卖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90年代左右,东北学校里开始流行三毛五毛一袋的冰水,我记得每到夏天,这个冰水卖得可快了,基本上人手一袋,冻邦邦硬的冰水,用牙齿在角那里咬一个小口,然后开始吸吮,只有喝的人才懂得这个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人会吃,也爱吃,炎热的夏天里,会做一大锅大米水饭,吃之前过一遍凉水,满满地盛上一大碗,然后再呼几个土豆茄子,加上几穗苞米(黄色粘苞米最香),洗几根小葱,弄点大酱把土豆茄子拌上一大碗。这日子真的没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天,放暑假的孩子会捉蜻蜓(沈阳叫马灵),弹玻璃球,扔口袋,女孩子会躲在树荫下面跳皮筋,玩上一天都不会腻烦。家附近有水泡子(池塘)小河的,还会相约去打水仗,洗澡。家里大人看得紧的也会用洗衣服的大盆盛满水,在阳光底下晒一下午,水温正好的时候会让孩子在盆里玩水,还能洗个澡。那时候没有沐浴露,不过洗完澡还会擦上一层香喷喷的痱子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晚上,孩子们回到家后吃饱喝足就会去家里有电视的人家看电视剧日本的《血疑》,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港台的《射雕英雄传》等等。等到都完事了,回到家的时候身上多少都会有好多被蚊子咬的大包。这时候家里大人就会拿出清凉油,风油精等,一边给孩子抹,一边说看你下次还疯不疯。小时候我会感觉这玩意儿好神奇,往身上滴一两滴,瞬间清凉无比,感觉不会那么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黑了,大人们也会出去坐在大树下面纳凉,互相扇着扇子,相互侃大山,唠家常,直到天气开始降温,稍微凉快些,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才会各自散去,回家睡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八十年代的夏天,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连风扇都用得很少。但是我们依然过得很快乐,三四十年的时间转眼即逝,如今的我们什么都不缺。至今回想起当年,就如那首歌所唱“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短暂地像一场汗津津的梦,醒来什么都变了。

一句“时光时光慢些吧”也不能真的让时间慢下来。但幸运的是,我们尚可以怀念那些逝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