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报刊亭

“豆浆油条一张报的日子,或成追忆。”
“怀念报刊亭,就像怀念自己的青春时光。”
“小时候的零花钱,一大半都献给了报刊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Newsstand

报刊亭,也曾是大家的梦中情地

刷不完的信息,冲不完的浪,已经记不得上次读纸质书是什么时候了。曾经随处可见的报刊亭,如今变成杂货铺,卖零食饮料成为报刊亭最后的救命稻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刊亭,曾是放学后的第一站,每个月存起来的零花钱,就为了买最新一期的漫画、杂志。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潮人必买《可乐报》,追星女孩人手一本《Color》。

超多八卦的《舞台与银幕》是师奶们的最爱,而羊晚、信息时报,则是阿爸阿爷们万年不变的心头好。

那些老老的报刊亭啊,就像慢慢走过的青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Newsstand

从何时起,报刊亭难寻报纸

今年四月份,sam想买一份刊载了张国荣哥哥的羊城晚报,飞奔到一家小时候常去的报刊亭,但空手而归了。阿叔说:“冇入甘多货啦,日日都卖唔嗮。”

INGUANGZHOU

家人前两天想买份曾比特做头版的可乐报,sam跑了几家报刊亭,别说可乐报了,连报纸都难寻踪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刊亭不知从何时起,化身街头便利店,而报纸则只有薄薄几份,成为报刊亭的配角。

“帮阿叔扫下个二维码领下优惠券,D水可以便几蚊入货,扫完送翻支水俾你饮。”

“没人买,入货自然少了,什么赚钱就卖什么。” 报刊亭的各个地方被塞满了雨伞、零食、玩具,老板们最大限度地利用着每寸空间。

一位阿姨每天守着报刊亭,一做就是18年。
“以前生意好能赚七八千,现在月入两千出头。年纪大,很难转业咯,做多几年都要退休了。”

能省则省、不入过多的报纸…报刊亭老板们都在找寻着各自的生计。

#03 Newsstand

报箱,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与报刊亭一起,被时代蒙上灰尘的,还有它们。

走进老城区的街巷,每家每户门前都挂着一个报箱,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那是接受外界资讯的重要通道。

送报人,在那个远去的年代,是很多人从事的职业。烈日暴晒,狂风暴雨,都不改他们每日的送报路线,天未亮便骑着单车,挨家挨户投递报纸。

“报纸晚了10分钟,对以看报纸开始一天的人来说,你知道这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吗?就因为报纸没到,我现在都没能上大号。” —— FROM.《二十五,二十一》

以前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订份报纸,看完的报纸用红色尼龙绳捆住,堆叠在杂物房,家庭地位日益“升高”。

对于知悭识俭的广州人来说,看完的报纸用处多着去了,揉成一团用来擦玻璃,吃饭的时候,抽张出来垫餐桌…报纸曾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订报的人越来越少,报箱更像是个过气的装饰品,落满灰尘,无人问津。一个个报箱,是时代的烙印,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04 Newsstand

新式报刊亭,无人问津?

与旧式报刊亭相比,走在街上看到更多的是新式报刊亭,它一半是自动贩卖机,一半是借还书的区域,可以24小时借还图书。

格子中有期刊杂志、童书、国学经典等等,类别还是挺丰富的。还有个口子,大家可以把旧书投放进去进行捐赠。

新式报刊亭,颜值高、功能多,但却少了一份人情味,好像也挺少人光顾的。

街上一座座报刊亭,是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多媒体时代,让远方的事物离我们近了,却也让原本近处的事物离我们更远,甚至消亡了。

报刊亭变为“微型士多”,报纸成为“稀有品”。曾存在于街头各处的旧式报刊亭,下一代人,还会知道它的模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