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现在全国平均每年有多少人退休吗?答案是:2000万!

放眼全国,现如今,不少省份的退休人数体量已达“百万级”。北京、江西等地都在300万人以上,广东超700万人,浙江甚至高达915万人,差不多是全国退休人口的一半。

按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的标准。

2022年,出生于1962年的男性将达到60岁的退休年龄,出生于1967年的女干部将达到55周岁的退休年龄,而大多数出生于1972年的普通女职工也将在今年退休。

按照之前的人口统计数据,今年只是退休潮的开端,远不是终点,从现在开始至未来10年间,我国每年都将迎来平均2000万的退休人数,是我国史上最大的“退休潮”。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退休潮?这都得从上世纪60年代的婴儿潮说起。

1949年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1950-1958年、1962-1975年和1981-1997年三次“婴儿潮”。而其中最大的一次,正是从1962年开始。

整个60年代,中国每年都有超2500万的人口出生,总出生人口高达2.39亿人。70年代也达到了2.17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此推算,在1962-1975年这波“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将从今年起逐步踏入退休阶段,成为退休大潮的“主力军”。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也就是明年,将成为这波“退休潮”中,退休人数最高的一年,因为1963年出生的人口是近70年来的最高值,达2975万人。

退休的人这么多,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影响是多方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30年后中国将“重度老龄化”,劳动人口锐减2亿,该如何应对?

首先,打工人变少了。

年龄在15-64岁的青壮年被称为劳动年龄人口。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达10亿人,20134年比20113减少113万,这是劳动年龄人口的首次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我国每年大概可以新增1700万-1800万打工人,但会有超过2000万人退休。这就意味着,我国每年都会减少300-500万劳动力。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10年里减少了4000万,现在占人口的62.3%。

人社部曾表示,2030年以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出现大幅下降的过程,平均以每年760万人的速度减少。预计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会比现在少2亿人。而年轻人要面临老人增加和打工人减少的双重夹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养老金压力变大了。

目前,我国养老金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度,也就是说,老年人拿到的退休金很大程度上是同一时期年轻人缴纳的社保。但打工人减少了,缴纳养老金的人也就减少了,而与此同时,领取养老金的人却变多了,这背后的压力可见一斑。中国科学院在2019年的一项估计预计,国家养老基金将在2035年之前耗尽。

中国的国家社会保障基金(包括养老金资产和失业保险等)去年也出现了7400亿元人民币的赤字。还曾有机构预测,未来5-10年,我国会有8-10万亿养老金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我国的人口红利。人口多,劳动力就多,市场需求也大,经济发展自然就快了。但随着退休人口的增长,干活的人少了,企业更难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人工成本将会增加。此外,由于养老的支出增加了,国民储蓄率也会随之降低,用来投资的钱少了,这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有机构预计,我国的GDP增长率会在2050年下降到2%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退休潮的背后反映的其实还有我国年龄结构的变化,也就是“少子化”和“老龄化”。

从年龄构成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2021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06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3.5%。跟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4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63%,老龄化更严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龄化”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什么是老龄化?它会对我们造成多大的影响?老龄化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呢?当老龄化社会加快脚步向我们走来,休戚相关的我们也应该仔细看看它的面孔。

根据联合国给出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7%,就已经是老龄化社会了,达到14%属于中度老龄化,超过20%则属于重度老龄化。从我国的数据来看,我们从2000年起,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老龄化国家了。

而目前,我国已属于中度老龄化国家,预计在2035年之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会超过全国人口的21%,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中国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走入了老龄化,日本是在60年代,世界开始老龄化则是和中国一样都在200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美大部分的国家,从老龄化社会到重度老龄化社会,大约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老年人口占比从7%到14%,再到21%,只大概用了34年。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可能在2030年以后进入重度老龄化,并且老龄化程度超过美国和G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造成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生育率下降,另一方面是预期寿命增加。

我们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从上世纪50年代的43.39岁一路增加到2020年的77.3岁。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还会增长到82.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联合国经济及社会事务部的预测,届时中国每100个人里可能就有28位65岁以上的老人,高于发达国家的27位,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14位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6位。中国将成为一个老人多、年轻人少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个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老龄化”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过,而且不光是中国,更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变化。

老人多了,整个社会的负担会明显加重,用在养老、医疗、照护和服务的费用,占GDP的比重可能会从现在的9.17%涨到2050年的21.7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老年人来说,由于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增加,能用来照顾老人的时间精力也少了,养老的负担可能从家庭逐步转移到养老院等社会机构,对传统的家庭观念进行进一步“稀释”,从其他国家引入外来移民不失为补充劳动力的“备选答案”,但同时也会带来文化融合、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挑战。

但人口老龄化无法扭转,它是人口变化的必经过程,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积极看待老龄化。生育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是医疗以及生活条件改善、教育水平提高等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不必把它当作一件坏事。

中国2亿多的老人,正在成为“数字难民”

而且,在老龄化面前,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

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跟老年人相关的养老、保健、护理、旅游、娱乐等产业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就业机会。

此外,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也意味着生理上的老龄化也被推迟了,刚刚达到老年门槛的人群,可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

而且,即将退休的中老年劳动力,可能更多的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中,而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IT、金融等新兴行业,所以年轻人也不必担心“退休人”抢自己的饭碗。

同时,为了弥补逐渐减少的人口红利,智能机器人产业也会快速发展,除了工业机器人以外,医疗机器人、情感陪伴机器人等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的老人,正是现在的我们。能不能平稳地过渡到老龄化社会,也是对我们自己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