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icet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bti16人格刚火的那一阵,我仔细研究了一圈身边人的性格表征,并且马上认出了我妈的特质:ISFP,敏感的麋鹿,富有审美天分的艺术家,但是胆小、孤僻,脾气还很大,很倔。按理来说,一个女人到了四五十岁,身边也该沉淀下三五个知心的老姊妹了,但她居然,一个都没有。

从我记事起,妈妈就没有“正规工作”,家里从前做过小型的服装生意,有一批尾货,妈妈就经营网店,当客服,隔几天发个货。家里基本上是靠爸爸在给养着,他们婚姻的日渐破裂,和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肯定有很大关系。

每次他俩吵架了,我妈都是回娘家。吵得最凶的那次,在姥姥家待了半个月,所有人都劝她回来,我那时也不懂事,只知道哭着让妈妈回家,好说歹说劝回来了,但他们的斗争一年年升级,后来我也学会了躲,一看到事情有苗头就往外面跑。

但我躲不过妈妈常年向我倾诉的痛苦。

我妈有多能诉苦,我爸就有多能憋、能忍,他俩真的太冤家路窄了。但这也导致,在那年我们全家终于集体面见心理咨询师的时候,通过他俩的对话,我才意识到,母亲那一方的观点长久以来就变成了我的观点,我对爸爸的痛恨,是比对妈妈的怨要深得多的。

女儿似乎注定要继承母亲的所有偏见。如果说父亲总是以粗暴、蛮横的方式显化伤害,其实来自母亲的那种“我是为你好、你也要为我好”的缠磨,更为棘手。其实无非是一体两面:一个成年人,在心理尚未成年时就有了自己的孩子,Ta就有了一个靶子,能无限地投射自己的自大、软弱和未实现的人生价值。

这些都是我在成年后,痛定思痛学习了一堆原生家庭理论知识之后,才给自己反洗脑整理出来的。我性格里那些阴暗、拧巴的地方,也许需要我去终生梳理和消化,这些我都已经看到了,而现在,我甚至能用一种人类学的视角来思考我的家庭悲剧。

我觉得,问题很大就出现在生活的接触面。即便一个人再幼稚、再情绪化、再处理不好问题,只要TA能获得多方的支持和排解的渠道,情绪就能得到缓释,事情也更容易出现转机。我爸在外面做生意,再不济还能认识些酒肉朋友,但我妈自从当了全职家庭妇女,几乎就和这个社会脱离了。她微信里的置顶,就是我们县城那个小小的家族群,她平时联系最多的同龄人,是我的二姨,但我认为“亲戚”和“朋友”有着本质的不同。

获得这个新视角,我回头审视一路的成长史。我妈如此沉默内向的一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恐怖电影和编一些中国结、丝网花——这简直不像个中年女性,反倒像个没长大的小女孩。她从不主动交朋友,我上学的时候,她还会因为接我上放学、我和小伙伴一起玩,而和别的阿姨凑在一起聊聊天,但自从我上了高中、大学,我们又搬了几次家,妈妈的工作都是断断续续的零工,和这个社会之间,已经有了一条很深的沟壑。

去年,妈妈正式地找到了一份长期工作,这还是我从招聘网站上帮她联系上的。她甚至会打电话来问我和同事的纠纷怎么相处,几度让我觉得荒诞又揪心。我实习刚不久,但比起这个不幸的,被莫名搁置了十几年时光的女人,我才是更有阅历的那个。

这可以说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另一种版本:因为早就看出家里不能给我多少情感关爱和财务支持,我自立得很早。而且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其实我妈就是个小姑娘,被命运推推搡搡赶到了这一步,我小时候,她经常对我不耐烦,但至少我们能不停地对话,磕磕绊绊总算也过来了,这和我对我爸的强硬肯定不一样。现在我长大了,我时常感觉妈妈更喜欢我,或者说更依赖我了。

不知道她有没有这个遗憾,只是我想起来时,会替她、也为自己难过:我父亲的罪过自不必说,但从另一个方面想,女性之间的情谊是多么坚韧,女性社群的社会支持也往往更可靠,但我妈因为性格和经历的原因,并没有结交一个能说体己话、帮着决策的好朋友,多年来,我都是那个唯一指定情绪垃圾桶。

我性格中有很大遗传自她、受她影响的部分,也是一个内敛的人,喜欢自己呆着,但我会有意识地显得“合群”,二十几年,浪里淘沙,还算有几个谈得来的闺蜜。我特别注重“朋友”的身份,也坚信友谊才是最浪漫也最可靠的关系: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冲突,在细小的生活里发现问题和互相磨合,以及,带来家庭所很少能给我的纯粹快乐。

由于我的成长经历,我对结婚生子的态度是相当悬置的,我不认为自己经历过不被充足爱过的痛苦,就能知道该怎么爱孩子了,恰恰相反,很可能我在亲密关系里的表现尤其不可控。我有丁克的考虑、和女伴一起同居养老的打算,这些都是我对生命的慎重负责。

不婚丨丁克丨 多元成家 丨多元婚育丨荡妇羞辱丨同志 | 30岁去留学丨义工丨职野 丨代孕丨冻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