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发。

从那时起,人们就把诺贝尔奖,看作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

对于科学家来说,能获得诺奖,就已经难能可贵,如果获得两次,成就足以比肩星辰,宛如“人类群星闪耀时”。

但是,辉煌的成就,并不能代表自身的伟大。

莱纳斯·卡尔·鲍林(Linus Carl Pauling),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最终,却沦落被世人质疑的“江湖骗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迄今为止,全世界只有4个人曾经两次获得过诺贝尔奖,鲍林是四分之一。

科学女神居里夫人,曾经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还有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巴丁,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鲍林与这三位获奖者不同,他是唯一两次单独获得诺奖的科学家。

莱纳斯·卡尔·鲍林是最典型的寒门贵子。

1901年,鲍林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开始半工半读,艰苦求学。

16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俄勒冈州农学院(现俄勒冈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却没钱支付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

为此,鲍林不得不勤工俭学,他做过送奶工、杂货店伙计、电影放映员、材料厂检验员,还给女生宿舍和船坞干过零活。

1918年秋天,母亲身患重病,让本就处境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给母亲治病,鲍林只能中断学业,全职打工赚钱。

幸亏俄勒冈农学院了解到鲍林的状况后,向他伸出援手。

学院决定邀请鲍林做助教,让这位不满18岁的大学生,给大二学生上定量分析课。

这份来自于学校的支持,给鲍林带来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机。

他不但如愿地继续学业,而且在1922年获得了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同时,考取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专注于化学研究。

1925年,鲍林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哲学博士,毕业成绩一如既往地出色。

当时,正值量子力学发展之际,鲍林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没多少人能看懂的新理论,将会改变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知。

于是,他在1926年奔赴欧洲,跟随波耳(Bohr)、薛定谔(Schrödinger)等大神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鲍林将自己在量子力学与化学结合应用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化学键的本质》等一系列论文,并在《美国化学学会期刊》发表。

在论文里,鲍林阐述化学键理论,首次倡议将量子物理和化学联系起来,为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

这篇论文,让刚满30岁的鲍林名震科学界,成为被选入美国国家科学院最年轻的人,而其所创建的化学键理论,让他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这是鲍林第一次获得诺奖。

实际上,鲍林的成就不仅局限在科学界。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40年间,他一直是全球知名的和平主义者。

鲍林不断奔走,最终用艰辛的努力,换来了《禁止核实验条约》,1962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鲍林第二次获得诺奖。

由此,他成为两次独享诺贝尔奖的第一人,直到今天也是唯一一人。

为此,《时代》周刊称鲍林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英国《新科学家》周刊将他评为人类有史以来20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与牛顿、居里夫人及爱因斯坦齐名。

就在鲍林走上科学及人生巅峰之时,他的陨落来得迅猛又突然。

1966年,鲍林收到一封陌生人的来信,写信者叫做欧文·斯通,他自称生物化学博士。

在信中,欧文建议鲍林每天服用3000毫克维生素C,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获得两次诺奖,拥有近乎全世界最卓越头脑的鲍林,连想也没有多想,居然采纳了欧文的建议,开始大量服用维生素C。

从那时开始,诺奖带来的科学光辉,开始在他身上模糊起来,人们记住鲍林的只有一件事:维生素C。

鲍林像着了魔一样,迷恋维生素C。

听从了欧文·斯通的建议之后,他开始连续服用维生素C,并且向外界大力鼓吹维生素C的功效,说这种小药片能让他感到更有活力、更健康,每天至少要吃1.8万毫克。

1970年,鲍林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

在这本书里,鲍林建议美国人,每人每天至少服用3000毫克维生素C,这样感冒就会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这种“维生素C消灭感冒”的说法,当时就遭到很多人反对。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表示,每天维生素摄入量不应超过2000毫克,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还可能带来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反对声音,鲍林没有后退,反而变本加厉。

1971年,他宣布维生素C可以减少10%的癌症死亡;

1977年,他又迈出一步,宣布对于癌症,“我估计单独使用维生素C,就可以减少75%的死亡率”。

1979年,鲍林与人合作出版了《癌症和维生素C》一书,在书里他强烈建议每个癌症患者每天至少服用1万毫克维生素C,或者多多益善,因为他相信“这种简单的方法将十分显著地改善癌症治疗的结果。”

当80年代,艾滋病侵入美国,并且开始快速蔓延后,鲍林又说,维生素可以治愈艾滋病。

到了鲍林晚年,他已经把维生素C提升到“神药”的地步,说维生素C能够把人类最高寿命提高到150岁,几乎可以治疗所有人类已知疾病:

心脏病、精神病、肺炎、肝炎、口腔溃疡、糖尿病、中风、烧伤、骨折、狂犬病、毒蛇咬伤······

与之相应的,是对于鲍林的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儿科学会(HealthyChildren)以及美国医学协会(AMA)等机构,纷纷下场表态,不建议以补充维生素C作为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手段。

那些反对他的媒体,直接称他为江湖医生,甚至叫他“江湖骗子”。

这位两次获得诺奖的科学家,到底怎么了?

他中了什么毒?

或许,我们可以从另外一角度,来了解一下鲍林的“走火入魔”。

随着鲍林现身说法的卖力推广,美国市场上维生素C的销量成倍增加。

当他那本《维生素C与普通感冒》出版后,立刻成为畅销书,估计至少有5000万美国人听从他的建议,开始大量服用维生素,甚至在一些药店出现了供不应求,这股风潮被称为“莱纳斯·鲍林效应”。

在“鲍林效应”引领下,维生素C价格迅速飙升,从每公斤4美元上涨到每公斤18美元,其中,罗氏制药(Roche)是最大受益者。

这家巨型制药企业,不但垄断着全美国维生素C产量,同时,也是鲍林私人研究所的最大资助者,每年都会捐赠一笔不菲的科研资金。

鲍林曾经说过,

我的一生都致力于伟大的科学事业,他们说我自命不凡、异想天开。的确,但我知道自己始终都是对的。

不知道他的这份坚持,有没有把医药利益集团给予的资金算进去,他与大制药商之间的利益往来,算不算科学事业。

事实证明,被鲍林奉为“万灵药”的维生素C,并不万灵。

1981年12月,鲍林的妻子艾娃·海伦·鲍林(Ava Helen Pauling),死于胃癌。

1994年 8 月,莱纳斯·卡尔·鲍林撒手人寰,他死于前列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