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蜞风味少人知,

水稻菁英土脉滋。

梦到乡关六月景,

千畦潮退雨来时。

梁章钜

敬儿寄流蜞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捞ki(第四声)】

流蜞,福州方言——【捞ki(第四声)】,学名疵吻沙蚕,做为一种食材,因为口味好,产量少,营养价值高,生活习性独特,形状古怪可怖,具有成为传奇的一连串优越条件,是可遇不可求的稀罕物,现在许多老福州人也不一定尝过它的滋味。

流蜞生长在闽江出海口咸淡水交流处的泥沙质土壤中。和珠江流域颜色较褐的”禾虫“,宁德浅海颜色青绿的”海蜈蚣“未必同种,但应是近亲,在分类学上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流蜞蛋”。把捕到的流蜞与蛋清拌匀后,放到油锅里,用温火烤熟,蛋香配上流蜞蚶蛤气味,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蜞又被喻为福州“冬虫夏草”,在乌龙江中的龙祥岛蟹山洲、塔礁洲一带负有盛名。岛上的人把瓶装的流蜞干(流蜞和油炸成)作为特产,馈赠亲朋好友。不少旅居海外的福州人,也对流蜞佳肴赞赏有加,不惜高价购买龙祥岛流蜞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蜞是蛰居在洲渚草根底泥中的“草虫”,也叫“禾虫”。形似小蜈蚣,腹下两旁紧密地长着软脚,身体扁平,体色有红、黄、绿、蓝、黑褐等色,也称“五色虫”。初见者既感到可恶,又感到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蜞与吕洞宾

传说这流蜞的诞生还和吕洞宾有关系,当年吕洞宾云游四海,在福建的海边有蜗牛攀爬上他的裤脚,妄想“偷渡”成仙。可惜被吕洞宾发现了,半空将它打成两截落入凡间为民造福,于是变成了流蜞。

除了和神仙之间的“过节”,流蜞还有一个故事在民间。

流蜞在民间

传说长乐县城高隍巷有个习武的人,16岁官拜总兵,英勇善战,奉命镇守云贵边疆。一次番国发生叛乱。

总兵奉命前去平叛,不幸以身殉国。番国百姓感总兵恩德,用肉身塑了尊神供在庙中,朝廷封总兵为太尉国公,但国公思念乡土,不愿留在番国为神,托梦给他的亲人,让他们砍下神像脑袋装在麻袋中用粗铁链拴在船底下运回长乐。

船到闽安镇,亲人把国公爷从船底捧出。只见他脸上流着浓浓的蓝色的血,血涌到闽江中,就成了流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闽海错录》中第一次出现流蜞的名字。每年阴历六月廿八“国公诞”期间,闽江水面蠕动着一种水虫,很像蚯蚓,成团成团浮在江海之上。这虫是一种美味,煎着吃特香。别小看这种小虫,解放前曾远销东南亚一带,深受福州籍华侨喜爱,许多人抢着买。

福州的“冬虫夏草”

当今蟹山洲、塔礁洲一带的河床不断增高,滩涂草地被改造成为洲田,水域草洲逐年减少,因此,流蜞产量也在逐年减少。并且流蜞捕捞期短,每年只在农历六月底到八月半十几个大潮日才能捕捞到。“物以稀为贵”,流蜞的市场价逐年攀高,每公斤都在400多元以上,福州城区根本看不到。

因为流蜞还在捕捞者水中网里时,早已被附近的螺洲、尚干和岛上的河鲜餐饮店老板预先订购。有的河鲜餐饮店贮藏一两吨,用塑料瓶装好放在冰箱可供一年使用。因此,有人说蟹山洲、塔礁洲流蜞是“洛阳纸贵”,一点也不过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ND·

责任编辑 | 庙小妖风大

校对丨古力波

图文来源丨《闽都文化》、《物种说》、网络等

如侵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该文谨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本条内容归福州小鱼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