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缅甸,和大多数二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一样,充满着激情和对一切外来事物的排斥,这其中英语往往被作为是一种语言殖民的产物,而被排斥在了独立后的缅甸教育体系之外。

五十年代中期,缅甸当局作出了全面停止英语教育的决定,规定在全缅范围内停止所有学校的英语教育,改用缅语进行教育。为推广这一政策,当局规定在政府、司法和教育机构一律使用缅语作为通用语言,国家升学考试和公务员选拔考试也一律使用缅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缅甸的这一政策看似符合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但却忽略了缅甸的具体国情,造成缅甸的教育水平直线下降,更撕裂了缅甸原本就很脆弱的社会。

一、缅语的普及率较低

缅语虽是缅甸的国语,但是在缅甸的普及率并不高,在独立前缅语教学也从来没有得到过重视,同时受缅甸复杂地形的影响,即使在缅族内部,缅语也没有形成共通,而在广大的东部山区,缅语更是没有任何的容身之处,实际上缅语只是成为了停留在国家法律规定上的国语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缅语普及下教育水平的直线下降

缅甸当局停止英语教育,强推缅语教育后,受缅语普及率低下的影响,缅甸公立学校入学考试的合格率直转急下,1952年时其入学合格率为19%,五年后的1957年便下降到了6%。为提升公立学校的毛入学率,缅甸教育当局不得不降低入学门槛,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公立学校的入学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缅语在近代社会的长期缺失,使缅语在法律、技术学科和行政管理方面缺乏精准的词汇来表述,在学生进入大学教育后,往往面临英语水平和缅语水平的双缺失,进而导致大学教育学风松弛,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发现难以开展专业知识学习,因而转向了使缅甸社会更为动荡的大规模学生活动上。

三、缅语普及下撕裂的东部山区

殖民地时期,英语作为缅甸的通用语言,在缅甸社会的使用率极高,缅甸内部各区域、地方宗族间,都将英语作为共同的交流语言,各地的学校教育也基本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讲授,此时的缅甸,无论是在考学,还是在公务员选拔考试中,都将英语作为了考试语言,各区域、各地方宗族大多也认可这种以英语为基础的选拔模式,因为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对于缅甸这个多语言并存的国家来说,将英语作为考试语言是相对较为公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缅语取代英语后,出现的第一个情况便是,位于东部山区的非缅族在报考大学和参加公务员选拔考试时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这项政策实施的前五年,几乎只有低于1%的非缅族考入了大学,几乎没有非缅族能够考入政府担当雇员。

许多非缅族地区因此认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纷纷指责这是缅甸当局的政治阴谋,撕裂了原本就很脆弱的缅甸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完全停止英语教育的缅甸,受到的影响肯定不止在这两方面,它对缅甸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