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惟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学界一般认为,其产生于东汉末年,太平道五斗米道(正一盟威之道)是其实体出现的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掀起了黄巾起义

我们知道,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在汉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徒众曾达几十万人。

张鲁家族的五斗米道割据汉中,在其统治区域内设有二十四治,该政权存在了20多年,最后被曹操所灭。

依常理推测,无论是太平道还是五斗米道,都不会是道教最初的组织形式,它们的规模太大,组织形态已比较成熟;在此之前,还应该有一个发展过程,存在一些小规模的道团组织。

学界也普遍认为,在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之前,还有黄老道方仙道以及民间巫道等,它们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重要来源。

不过,对于这些早期崇拜或信仰,其活动和组织形态如何,由于缺乏文献记载,我们一直知之甚少。

例如,对黄老的崇拜早在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时期,就已经出现。

据《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楚王刘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对黄老偶像进行崇拜与祭祀,将黄老与浮屠相提并论,已经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但这似乎只是一种个人信仰,还谈不上教团组织。

方仙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神仙家;到《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所载的方士,已近于早期的道士,如王乔、费长房、蓟子训、左慈等。

不过,从记载来看,他们只是分散的个人活动,还没有形成教团组织。

▲ 左慈,字元放,东汉末年著名方士

那么,在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之前,是否存在过小规模的道团组织呢?

当代考古发现向我们揭示了一些这方面的迹象——

1991年,在河南偃师南蔡庄的一座东汉墓内,出土了一通石碑,上刻512字,主要记述了方士肥致的生平和传奇事迹,正如发掘简报所指出:

该碑文“通篇充满了道教色彩,反映了道教在东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历史和道教的珍贵资料”。

根据该碑文所述,道人肥致,字苌华,河南梁县(今临汝县东)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汉章帝、汉和帝时期(东汉早中期)

碑文称他“少体自然之恣(姿),长有殊俗之操”,“常隐居养志”。

又说他常驻留在枣树上,三年不下来,“与道逍遥”。

得道的肥致名扬天下,“群士钦仰,来集如云”——可见当时聚集在其周围的信徒数量不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东汉·肥致碑(现藏于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

大约是在汉章帝或汉和帝时,天有异象,出现了大面积的赤色云气,按照古代天文星象学的说法,这是主兵荒之象。

对此灾变异象,公卿百官以下,皆束手无策。皇帝于是遣使礼聘肥致来处理。

肥致应召而来,“应时发算,除去灾变”。皇帝封他为掖庭待诏

到了十一月中旬,皇帝想吃新鲜的葵菜,但在洛阳,于时令已不可得,便问肥致有没有办法。

只见肥致走进房间,片刻后竟抱出了两束生葵,说是从蜀郡太守处取得(蜀地气暖,尚有生葵)。

皇帝派驿使去问蜀郡太守,太守回报:十一月十五日平旦,有赤车使者来,发生葵两束。

注意:这个故事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并被屡屡袭用,如——

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载,三国时期魏国著名道士左慈曾在曹操及众大臣面前表演空盘钓鱼之术,曹操得鱼后说:可惜没有蜀中的生姜!左慈也是在片刻间就从蜀地取来了生姜。

碑文紧接着这个故事盛赞肥致道术之神异:“神明之验,讥彻玄妙,出窈入冥,变化难识。行数万里,不移日时,浮游八极,休息仙庭……”

▲ 肥致碑拓片

据之后的碑文交代,肥致并不是一个人,他还有弟子,在他周围应该形成了一个小型道团——

肥致的弟子名叫许幼,他师事肥致非常诚心恭敬;肥致因感其诚,遂住止其家,亲传授道。

许幼的儿子名叫许建,心慈性孝,因受其父熏陶,也是个虔诚的道教徒,常思想神灵。

此碑正是由许建所立,立碑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

发掘简报认为,该墓是一座多人合葬墓。除了肥致,很可能许幼也葬在其中。

由于许幼为一家之主,棺椁当在主墓室;肥致在许家处客位,故许建为他设别室以祭。

碑文上说,许建一家对肥致的灵位一年四季祭祷不缀,并表达了对肥致、许幼等仙真的虔敬和眷慕之情。

碑文最后还提到“大伍公从弟子五人:田伛、全(缺1字)中、宋直忌公、毕先风、许先生,皆食石脂仙而去”。

发掘简报认为,肥致、许幼死时,还有弟子田伛等5人一起食石脂(石类,可入药,古人认为“食之不死”)而仙去,很可能同葬一墓。

弟子随师而死,可见这个早期小道团信仰之坚!

肥致碑现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是我国现存刊刻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仙道碑刻;其碑文揭示了,早在汉章帝、汉和帝时期(东汉早中期),社会上就出现了以神仙信仰为中心的小规模道团,比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更早——是研究早期道教发展的重要文物资料。

▲ 道教神仙信仰

最后顺带提一笔,对肥致碑是否为汉碑,学界有个别学者曾提出质疑。

由于该墓早经盗扰,出土文物甚少,肥致碑尺寸并不大(高98厘米、宽48厘米、厚9.5厘米),汉碑又价值连城,何以盗墓者竟不将之取走?

再加上碑文的若干疑点,如碑文中说肥致被皇帝封为“掖庭待诏”,而“掖庭”乃后宫妃嫔的居所,前后《汉书》中仅王昭君被命为“待诏掖庭”——以此官职封肥致,可谓不伦不类。

因此该学者怀疑,肥致碑很可能是民国年间的古董商人伪造的,伪造后故意将之埋入废墓,以待日后取出,卖个好价钱。不想迭经战乱,此事被搁置,直到上世纪90年代被考古工作者发现。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