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独立的缅甸并没有如昂山所想象的一样,会迎来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反,缅甸的经济问题直到现在也没能得到解决,吃饱饭依旧是缅甸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

那么独立后的缅甸,为何会出现经济大倒车,真是因为英国人和印度人的离去,还是因为有其他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焦土政策中的战后缅甸

战时的缅甸是同盟国与日军在东南亚交锋的主战场,为避免战时物资落入敌人手中,双方在撤退时,都实行了焦土政策,工厂、轮船、铁路、桥梁等都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大多数农田也基本毁于战火,到战争结束时,缅甸的社会、经济基本处于原始状态,近代工业的基础几乎损失殆尽。因此独立后的缅甸政府是真实的接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这个国家已经没有任何家底可以用来支撑其后续的发展。

二、土地再分配中的犹豫不决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一样,独立后的新政府都急于对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产----“土地”进行再分配,以改变原本土地被垄断的情况,便于重新激活当地的农村经济,但缅甸政府在这场土地再分配的过程中却显得犹豫不决,最终错失了土地分配的契机,使缅甸最大的农村社会陷入分裂。

缅甸政府在土地再分配的过程中最一致、果断的意见便是没收印度高利贷者的财产,以便于减轻缅甸农民的压力,促进农民的生产力。但在实质性的土地再分配过程中,缅甸政府却陷入了犹豫和意见不一的境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下缅甸地区,缅甸政府颁布法令,没收了占地五十英亩以上的地主土地。在上缅甸地区,却保留了原先的土地租佃制度,以便于维护农村长者的权力。这种土地二分法的结果,是进一步加剧了缅甸农民的贫苦。

在缅甸独立以前,缅甸农民主要依靠从印度高利贷者手中贷款的资金,去购买种子和化肥,并通过多种植物种植的方式,提高其还债能力,如此以来,缅甸农民,高利贷者和市场实际上捆绑在了一起。缅甸土地再分配后,原本作为资金提供方的高利贷者消失了,却没有新的金融机构进来填补这一角色,导致缅甸农民的再生产难以为继,分配到手的土地也大多被抵押给村中的长老,土地再分配沦为了长老们的利益再分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外国人撤离后的行业空白

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东南亚国家像战后的缅甸这般如此的排斥外国人。独立后的缅甸,将英国人、印度人等在内的外国人,被缅甸当局以软硬兼施的方式送出了国境,这些人既包括政府内的文官和专业人员,也包括水手、火车司机、搬运工等普通工种,受缅甸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没有足够多的年轻人来补充这些人离开后所留下的行业空白,行业停摆现象在缅甸独立后的岁月里十分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缅甸政府行政能力的缺乏

独立后的缅甸新政府在行政能力方面尚不具备一个现代政府所具备的行政能力。新政府的组织成员中,大多数由原殖民地政府中的缅甸籍文员担任,这些文员在殖民地时期多为基层的执行类公务员,独立后出现的行业空白,让这些文员一跃成为了缅甸的政府要员,他们大多不具备政策制定的能力,对缅甸社会的复杂情况也缺乏全面的了解,一个直接的反应,便是农民的农业贷款问题,新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几乎完美的错过了农民的真实需求。

这种行政能力的缺乏,导致缅甸政府的行政行为难以有效策应国民需求,这也持续导致了政府权威的降低,使缅甸政府的凝聚力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为缅甸走向军人政治埋下了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上述情况来看,英国人、印度人等外国人的离开,确实为缅甸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但这种困难却算不上是根本性的,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缅甸新政府组建时所持有的乌托邦式的国家治理理想,与其自身治理能力和薄弱基础的庞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