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上讲的三星堆文化分布区域,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北抵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东至湖北西部的峡江地区,西至岷山,南及滇中,[1] 甚至在越南的东山文化都可以看到三星堆文化的影子。 按照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来说,三星堆文化的分布范围与《禹贡》的梁州基本上是重合的。

但是,我们知道,按顾颉刚等学者的研究,《禹贡》并不是真正的夏代作品,而是战国时期的作品。《禹贡》或许代表了战国时期对夏代地理范围的理解,但研究夏的地理范围,我们却不能以此为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星堆青铜器

但是,我们知道,按顾颉刚等学者的研究,《禹贡》并不是真正的夏代作品,而是战国时期的作品。《禹贡》或许代表了战国时期对夏代地理范围的理解,但研究夏的地理范围,我们却不能以此为依据。

但是,我们知道,按顾颉刚等学者的研究,《禹贡》并不是真正的夏代作品,而是战国时期的作品。《禹贡》或许代表了战国时期对夏代地理范围的理解,但研究夏的地理范围,我们却不能以此为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禹贡九州图

但是,我们知道,按顾颉刚等学者的研究,《禹贡》并不是真正的夏代作品,而是战国时期的作品。《禹贡》或许代表了战国时期对夏代地理范围的理解,但研究夏的地理范围,我们却不能以此为依据。

从古代文献的记载来看,九州的出现很古老,而且九州与大禹有密切联系,这是学界所普遍承认的。比如,西周初期辛甲所做的《虞人之箴》说: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

这就是讲,大禹划定了九州,使人民和兽类均各有所处。又比如,《山海经·海内经》讲: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海经传》南宋刻本影印

那么,原始的九州在哪里呢?《左传·昭公四年》载司马女叔齐的话说:

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

四岳,又称太岳,即今山西的霍太山。三涂,在今河南嵩县的西南。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大室即太室,即今嵩山主峰。荆山,在今湖北的南漳县西南。中南,又称终南山,这里代指的是整个秦岭。由这条记载来看,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实际上是由北向南形成了一条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传》和《国语》的九州范围

看地图不难发现,《左传》记录的这条线与当今中国地理的二级阶梯和三级阶级的分界线是基本吻合的。这说明,《左传》提到的这条线极可能就是原始九州的一条边界线。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必然就是,古人观念中的这个九州,其范围是在这条线以西还是以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三级阶梯地理图

我们知道,九州与大禹有关。按照陆贾《新语》、司马迁《史记》提到的“禹出西羌”的记载,无疑应当得出战国以前古人观念中的九州在荆山以西的推论。那么,这个推论有依据吗?《国语·郑语》记载,两周之交,郑桓公准备自谋生路时,向周太史征询意见,应向什么地方发展。在谈话中,郑桓公有一句:

谢西之九州。

这里的谢邑,在今河南南阳。南阳正好在《左传》提到的太岳、阳城、荆山一线的南端。据此可见,《左传》、《国语》提到的九州确在荆山以西的区域。

这个区域在《禹贡》中,包括雍州和梁州全部,以及冀州、豫州和荆州西部的一部分地区。在这个地区中,以终南山为界,在三星堆文化兴盛的时期,南方是三星堆文化,北方则是新兴的周人。众所周知,周人在《尚书》中自称为“有夏”,可见夏王朝确实在太岳、荆山一线以西。《山海经》又说,周人祖先后稷曾生活在都广之野。而据学者研究,都广之野正是今天发现的三星堆文化分布的核心地区——成都平原。

《逸周书·度邑》称伊洛地区为“有夏之居”,《史记·货殖列传》又称颍川、南阳为夏人之居,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豫西、豫西南虽然也属夏王朝的范围,但实际上已属九州的边缘地区,并不是夏文化的中心地带。以前,笔者曾发布文章,以22条证据说明夏商是并行存在的,三星堆就是我们在寻找的夏文化,如今可谓再得一证。

参考文献:

[1]段渝:《三星堆与盘龙城》,《文史知识》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