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看书学到个新词,非常有趣:女婿经济学。是一位医生作家在自己书中原创的概念。大家不知道或没听说过,倒也正常。

刚读到这个词,我也是一脸懵:这都什么跟什么啊?讲疾病的书,怎么和女婿和经济学扯上关系了,这跨度也太大了吧。

再认真读完,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确实很有道理。这么有意思的话题,势必要给大家分享一下:

养鸡厂的厂长小明,是位农民转行的小企业主。某年不幸遭遇到一场罕见的鸡瘟,这场鸡瘟持续多久,会造成多少损失,一概不知道。

但是有些费用是每月都要掏的,政府征收养鸡场的税,没被感染的小鸡每天要吃饲料,养鸡场员工的工资也要照发。所以他势必要平衡好各方面,需要精打细算才行。

账面还剩20万。兽医说:有三个方案可供选择,10万治鸡瘟成功率30%,20万治鸡瘟成功率50%,30万治鸡瘟成功率60%。你要选哪一种?

为了尽快的度过难关,他选择了第三种方式,要花30万来保证60%的成功率。他认为,目前首要问题就是先把瘟鸡给治好,剩下的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他给小鸡吃了几天便宜的饲料,降了降员工的伙食和薪水,把账面上的20万,加上银行贷款的10万,都给了兽医公司。

然而最后,天不遂人愿,瘟鸡没治好还死了。于是鸡场倒闭,小鸡连便宜饲料都没得吃了,员工的福利也欠下了,不但失去了所有财富,还背了一身债。

从上帝视角来看:小明其实有很多选择,他若选择放弃已感染的瘟鸡,或者辞退一部分员工,或者把小鸡转让给别人,节省下来的钱就有可能度过难关。

正是因为哪方面都想要,哪方面都不想放弃,反而失去了全部。因此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决断力的缺失。

家中有个病患,医生给出选择题,选择哪种治疗方案?多数家属不加思索的决定:选最好的治疗方案,砸锅卖铁也要治。这句话确实很豪气,但不见得是最好的决定。

现实也证实了,很多家庭面临大病问题,就好像小明的养鸡场一样,孤注一掷的作决定,不考虑这个家庭的后果。治好了还可以接受,治不好的话,钱也花了,也费力了,往后的生活就难了。

当医生喊来患者家属,商讨接下来治疗决策的时候,至亲往往是不太理智的。更多的关注的是‘能不能治好’‘会不会死’‘会不会很痛苦’等感性的问题。

其实医生更喜欢和女婿这种外家亲交流,他们关注的点就不太一样:‘要治多久’‘还有哪些治疗手段、治愈率怎么样’‘每次治疗多少天、要来多少次’

女婿适合作决定的原因,是因为他既能做充分的关心,又能做到充分的更性。他既不像一个外人那样冷血无情、市侩算计,也不像儿女一样被感情支配,不管不顾的全心扑上去。

所以,女婿这个角色确实适合在这种关键时刻给出参考意见,由这样的人来冷静的进行家庭资产的合理配置,就是所谓的‘女婿经济学’。

说的简单点,就是在最需要作出决断的时候,需要有个熟悉且理性的外人,帮患者家属选择花钱治疗是全部投入还是有所保留,花钱花到什么份上,让多数患者家属即使有点意见,也能信服的决定。

其实早在N年前,有一篇文章火爆朋友圈《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讲述的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包含‘女婿经济学’的患病故事。

文章开篇第二句话就是‘姥爷不听话,光膀子,感冒啦!’,整篇文章是以女婿的视角来写作和记录的。当然结局不是很好,病没治好,女婿的股票、现金甚至房产,都差点被老丈人的一场流感给败光了。

当然,从专业的保险角度,我也想给大家一点意见。罹患大病之后,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决断至关重要,需要在感性中挤出一丝理性,不仅要为患者的健康考虑,更要为家庭的健康着想。

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里的那种金龟婿,愿意为了老丈的病情变卖股票、掏出全部现金,甚至想要变卖北京房产的。

最好的选择方式,其实在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做出感性的选择:医生,我爸有重疾险、防癌险、百万医疗,保险买得足,你不要担心钱,往后的治疗,哪种治疗方案最好,你就选择哪种治疗方式,不用再问我们。

我们为什么需要‘女婿经济’?因为家属患病,总要有人在家属感性上头的情况下让自己冷静一把,也衡量衡量这么选择的后果以及未来的生活情况,总的来说就是:钱不多,咱得省着点花。

其实备足了保险,还要什么女婿的意见?即使他讲得再理性、再有道理、再深谋远虑,咱也可以任性一把:你说的都很对,以后就别说了。咱爹有保险。

你怎么看女婿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