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中关系的螺旋式下降有想法和建议的评论员并不缺乏。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值得深思熟虑。陆克文是一个真正的中国通,在北京和华盛顿都有广泛、深入和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中国人或美国人,这确实是罕见的。

陆克文表示,这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联合路线图,帮助这两个伟大的国家走上通向未来的共同道路”,从而避免陆克文认为的“走向冲突的趋势”。他的诊断也很正确:“现在在中国和美国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正在将两国推向战争。”陆克文的药方是他所说的“有管理的战略竞争”,即北京和华盛顿将寻求相互理解和行动规则,使他们能够将不可避免的战略竞争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合作机会,这显然符合两国的利益。

陆克文完全承认,这将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相互不理解”和“几乎完全丧失信任”。他还认识到,国内政治制约因素将使双方主张克制或任何看起来像是妥协或绥靖的行为都有风险。但陆克文观察到,当前轨迹会带来灾难性的风险。

这本书的中心主题之一是,北京和华盛顿需要克服由于未能寻求相互理解或战略同理心而陷入的认知陷阱。这助长了双方对对方意图的误认或夸大。相反,两国需要的是更好地理解对方对世界的看法和想法。“至少决策者需要做出真诚的尝试,不带偏见地去了解彼此普遍存在的‘感知环境’”,并将其纳入两国关系的战略方针中。

陆克文特别坦率地向华盛顿发出了这一呼吁,部分原因是他写的书“主要面向美国读者”他认为,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可能比美国对中国的看法更准确:“虽然中国对现代美国的理解可能不完善,但它比华盛顿政治精英对中国的理解更为严谨和复杂。”陆克文作为一个外国人,随时准备直言不讳地与他的美国朋友和同事交谈,这同样反映在他将美国对华政策描述为“近年来受到考虑不周的战略恐慌和国内政治机会主义的不稳定混合的驱动”因此,“美国(对中国)采取更理性态度的政策意愿和政治空间仍然有限。”这是严厉的批评,也是正确的批评。

但陆克文同样对中国提出了批评。他提出,北京认为自己正在与华盛顿就几乎所有中国的需求和优先事项展开竞争。同样,背景认为(他们所理解的)美国在印-太地区遏制中国并在全球范围内阻碍其发挥影响力的政策是中国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为此,中国在国外推行更加积极和果断的政策,以与美国较量,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国的全球地位和影响力。

正在拜登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的中国学者拉什·多西去年写道,中国最近的自信归因于“长期以来的政党共识,而中国的行为实际上是植根于此的。”陆克文同意这一看法,指出“美中关系的现状是漫长、复杂和有争议的历史的产物”,“在许多方面,目前中国所做的是强化和加快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战略组成部分的优先事项。”另一方面,陆克文声称,中国决心“在东半球建立一个中国的势力范围,稀释并最终将美国的军事存在从更广泛的地区中清除出去。”几十年来,北京以削弱华盛顿为代价追求地区影响力的做法显而易见。目前中国的世界观和战略重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下来的,而非突然被激发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长期共识。当然,中国的态度和行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包括美国和其他国家采取的行动。

陆克文提到了一个关键的战略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陆克文分析说,北京希望“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拥有夺取台湾的军事能力,或者至少“对美国拥有足够的军事优势”,以促使与台北达成政治解决方案。这当然是可以想象的,但它既不构成与台湾统一的最后期限,也不意味着在达到必要的军事能力时必然发生战争。

陆克文对另一个关键战略问题,即北京的长期全球目标的描述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他断言“中国的全球战略是提高其在本地区经济、外交和安全政策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和“美国的自满和对其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朋友和伙伴的重要性缺乏重视”的机会。越来越明显的是,北京寻求在全球秩序中“稀释美国的实力,增加自己的实力”。更进一步,中国显然正在“挑战西方模式的政治合法性和政策有效性”,并寻求“一个更有利于(中国)的未来秩序”

但陆克文关于“改写全球规则秩序”的目标和“改变秩序本身性质”的努力的描述十分模糊。陆克文承认,“目前尚不清楚中国到底想改变多少事情,以及改变的速度有多快”,他怀疑北京是否“有一个中国领导的国际体系最终会是什么样的详细蓝图”。

陆克文没有直接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北京是否将与美国的竞争视为一场零和游戏。一些西方学者声称,中国渴望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领先大国,并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如果这是事实,那么中美矛盾将不可调和。许多政策分析师这样认为,但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陆克文在这个核心问题上模棱两可。他指出,中国正在努力“扩大其在现有全球治理机构中的影响力”,并率先建立了新的机构(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其中“中国而非美国是这些新机构的主导者”。他还指出,在关键的科技领域,北京正在追求“长期的全球影响力。如果可能的话,还将占据主导地位”。陆克文还指出,“国家社会主义和民主资本主义之间正在展开一场新的价值观斗争,而中国决心取得胜利。”

不过,陆克文同时坚称,“北京的目标从本质上讲是建立一个多极世界”,而不是一个单极世界。大多数现有证据支持这一评估。这表明,北京更关注于最大限度地扩大其在全球的地位、相对权力和影响力,而不是认为自己能够而且必须成为全球霸主。陆克文是正确的,北京一直在推广其发展模式和“中国必须分享其经验积累的智慧”中国不会将自己的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也不会强迫他们照搬。简言之,北京试图使其治理模式合法化,但并不像美国那样追求统治世界。

陆克文判断,目前的趋势线有利于中国加强其相对于美国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北京的行动比华盛顿更理智而自信。事实上,他断言“美国和大部分西方国家似乎对自己、使命和未来失去了信心。”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陆克文认为美国需要展示“政治决心和战略敏锐度”,并强调这对于通过重建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重振其海外伙伴关系来应对来自中国的战略挑战是必要的。

华盛顿只有在能够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才有时间、注意力和资源专注于这种自我恢复,而这正是陆克文“有管理的战略竞争”的要害。陆克文指出,北京也有同样的需要和愿望,即将重点放在国内优先事项上。因为与美国一样,中国“在现阶段并不希望处在一个敌对的战略环境中”。

值得注意的是,陆克文对“有管理的战略竞争”本身可能产生的结果并不乐观。事实上,他完全无视任何恢复“战略接触”或“双赢合作”的潜力。但是陆克文的提议与十年前北京方面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之间存在一些重叠,这种关系的实质仍然是中国双边外交和愿望清单中固有的。也许现阶段排除取得更积极成果的可能性还为时过早或没有必要。

对于北京和华盛顿来说,在各自的区域和国际行为上自我约束以相互适应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这是避免悲剧性结局的关键。如果任由大国竞争无限制地进行下去,必然带来危机、冲突或战争。中美两国应该让对抗“相对和平地展开”,而不是继续升级和变得更加敌对。

陆克文认为,美国面临着两大危险:美国将失去信心,或者认为击败对手意味着将对手彻底抹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