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正值第33个“中国学生营养日”。当天,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全国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专家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共同发布的“学龄儿童营养素养评估应用程序”正式上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全国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专家组秘书长车会莲主持了本次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专家组组长任发政在线上发布仪式上表示,营养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获取、分析和理解基本营养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营养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营养与健康的能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将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到2030年,实现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

营养素养不仅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衡量国民相关健康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指标。据了解,《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等多项重要国家政策文件均提出关注生命全周期的营养健康,提升国民营养素养水平。

任发政表示,营养素养对饮食行为具有预测价值,可影响健康结局;同时也是营养教育的结局指标,为制定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

“国民营养素养评估工具”及此次首期上线的“学龄儿童营养素养评估工具”是依托于微信生态环境,为广大营养工作者开展营养素养评估与促进工作广泛使用而打造的线上应用平台。后续,工作专家组将不断强化营养素养的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推动建立具备营养素养的教师队伍,有针对性的开展营养科普与教育工作。

在线出席仪式的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樊泽民副处长介绍称,为保障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近年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多项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强化校园食堂管理,持续推动校园卫生健康工作、促进学校健康教育体系与卫生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作为“国民营养素养评估工具”的主要设计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全国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专家组副组长马冠生介绍该工具的研发及针对不同人群的使用情况。他表示,为了便于不同人群使用,该工具可以按照不同地区、学校,甚至是班级来制定不同的评估模式,并可以做到快速导出结果,便于进一步分析与研判。同时,可以借助这一工具不断积累专属的营养素养档案,并且不断更新。

马冠生表示,通过这一工具的开发及应用,可以为有关部门制定学生营养计划、实施学生营养干预,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营养素养促进工作,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全国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专家组副组长丁钢强对学龄儿童总体膳食营养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在他看来,“学龄儿童营养素养评估应用程序”的发布,将对学生营养素养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也将助推学生营养健康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全国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专家组专家张倩在介绍我国学生营养素养现状时表示,学生获得营养健康知识主要来自于家庭与学校,营养健康干预可以有助于改善学生饮食行为,改善其食物结构,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营养健康素养。但在相关调查工具的使用方面,仍存在缺乏系统性使用和各个工具之前不兼容等问题。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朱文丽对本次上线的“学龄儿童营养素养评估工具”的设计与制作标准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于该工具使用原理和场景进行了说明。

媒体问答互动:

1.问:学龄儿童营养素养和学龄儿童膳食指南的关系是什么?怎么通过家庭环境来改善学龄儿童营养素养?

朱文丽:膳食指南是一个基于科学证据的食物选择的建议,而营养素养是食物选择的能力要求。你会发现这二者之间有交叉的地方,但是侧重点不一样。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学龄儿童如果具备了营养素养,那么它实现平衡膳食、实现膳食指南建议的可能性会更大。

家庭食物环境和儿童营养素养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改善营养素养:

第一方面,现在家庭结构往往是多代家庭,很多研究发现,父母作为主要照顾者,相比较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人来照顾,儿童的营养素养水平明显要高一些,所以尽量让父母作为主要照顾者;

第二方面是家庭要尽可能提供健康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如果家里常备孩子随手可以拿到、可以吃的话,他素养水平就会高一些。

第三方面是关于家庭的喂养模式。如果家里面采用以鼓励为主要原则,并不是宽容的,也不是强制性的,不是“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也不是“这个你不能吃”。

第四方面是家里要建立以健康为导向的食物规则,比如规定一周得吃一到两次鱼,这种食物规则也有利于儿童营养素养水平的提高。

2.问:具体到生活细节中,有没有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并且日常好操作的互动性措施来改善营养素养呢?

张倩:这个是老百姓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家长带着孩子一块儿努力,比如说可以让孩子一起在家里种一点儿蔬菜、水果,让孩子知道蔬果是从哪里来的,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菜市场、商场、超市选购食物,认识新鲜食物。

菜买回家以后也要让孩子参与食物的制备过程,比如低年龄的孩子可以只是让摘一摘菜,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去学着洗菜,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自己尝试着去烹调。在教育部刚刚发布的劳动教育的课标里,也有一些分年龄段的具体要求。

要让孩子来完整参与劳动,在食物吃了以后,也要让孩子来参与整个食物的餐桌的收集和处理的过程;在就餐或者食物制备的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侧面的引导,比如说:菠菜是新鲜的蔬菜,富含维生素,有利于润肠通便等,把这些知识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逐步渗透孩子不偏食不挑食的这种理念。

3.问:教育部前不久启动健康学校建设计划。本次发布的学龄儿童营养素养评估应用程序对实施健康学校有怎样的帮助?

马冠生:今天我们说的营养素养评估应用程序是一个支持性的工具,我们的营养素养到底是高还是低?及格还是不及格?可以通过这个工具快速评价,如果没有这样的工具,我们就不知道对于学生营养素养怎么去改善。

因此,它第一可以用于我们评估学生的营养素养的基础水平;第二还可以评估开展一些干预性计划会取得的效果,通过进行前后的对比,产生科学研究上的意义。我们通过营养素养调查,可以对于数据库进行后台分析,看看孩子哪些部分的素养是比较薄弱的,包括不同的学校和地区。

家长要发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应该让孩子来树立他从小就为自己健康负责的这种责任心:你本身就有责任去为你的健康负责。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若彤

如想转载食今不昧订阅号的文章

可通过后台留言商议,

请勿擅自转载,违者必究。

听说权威专家

和较真媒体更配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文编辑:雷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