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死了,这个一生纠结于曹魏“三祖一王”之间的可怜女人最终还是死了,她死得十分凄惨,不仅被曹丕“遣使赐死”,在下葬时还被“披发覆面,以糠塞口”,让其在黄泉之下也无颜见人,有口难言。

甄宓做了何种天怒人怨的事情?竟让刚刚称帝的曹丕竟以毒酒赐死,死后也不得安生,以皇后之尊还被口中塞满晦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甄宓其人

公元204年,曹操大军击破邺城,曹丕随军出征,在第一时间便冲进袁家寻找甄氏,他早有耳闻“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的传言,知道甄宓乃北方第一美女,所以在破城之时便迫不及待的来到袁府寻找该女子。

曹丕不出所料地找到了甄宓,《三国演义》中对甄宓的描述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也足见其倾城倾国之容颜。

见批发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而观之,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

就连曹操也想得到甄宓,他攻破邺城安顿好军中事务后,欲派人将甄氏召来,结果部下告诉他曹丕“先一步而至”,曹操竟然惋惜道:“今年破贼,正为此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喜欢归喜欢,但曹操毕竟是枭雄,终究没干出楚平王与子夺妇的丑事来,而是大大方方将曹丕与甄宓一起召来,视之良久才道:“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丕纳之。

那么,这个甄宓究竟何许人也,竟隐隐能令曹氏父子相争?

其实,甄宓并非无名之辈,甄家也是河北名门望族,也算是官宦世家,就拿甄宓父亲甄逸来说,还曾当过上蔡令,所以甄宓是典型的“官二代”,但到了甄宓这代,甄家再无出仕之人,转而经商成为河北巨富,袁绍军之粮草供应有许多就经甄家之手。

甄宓于光和五年出生于这个巨富之家,其兄弟姐妹共有八人,甄宓也是家族最引人注目的孩子。不仅出生时其母不断梦到有神仙为她盖上玉衣,著名相士刘良专门为其看相,指着她断言道:“此女日后贵不可言”。于是,甄宓或多或少承担了家族振兴的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甄宓也不负所望,这孩子打小就懂事,尤其她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喜欢写字作文,九岁那年她借用兄长的笔砚写字,兄长发现后便嘲笑她要做“女博士”,她却一本正经道:“闻古者有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此话被袁绍得知,深以为奇。

十岁时,她又劝解兄长们道:“聚财则易遭兵匪,何如广施恩惠以揽人心?”甄氏兄弟虽然不愿,但遵从甄宓意见,竟然在乱兵劫粮中未损分毫。

此举再次让袁绍对其刮目相看,于是向甄家下了聘礼,为次子袁熙定下了亲事。从甄家的角度来看,当时的袁绍既有“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又是河北之雄主,是最有可能取得天下的军阀,与之结亲岂不正印证了当初甄宓“贵不可言”的谶语?所以甄家也好,甄宓本人也罢皆没有怨言,同意了这门亲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甄家这个宝显然是压错了。没过几年,看似强大的袁绍竟然在与曹操的对抗中节节败退,尤其在“官渡之战”后,袁绍军主力败了个干干净净,就连袁绍自己也郁郁而终,最终被曹操攻破邺城,而甄宓的丈夫袁熙也逃亡不知所终。

甄宓就这样成为曹家的战利品。但对于一个女子而言,能在战乱中找到曹丕这样一个既不嫌弃自己是“人妻”,也不嫌弃甄宓要比自己大五岁的爱人,真是殊为不易,所以说嫁给曹丕,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婚姻。

曹丕在邺城的几年里,应该是甄宓最幸福的几年。在这几年,她孝敬公公婆婆,取得了曹操和卞夫人的充分信任,再加之她将曹丕的家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还为曹丕生下了曹叡和东乡公主这一子一女,甄宓实际上已经成为曹丕的正牌夫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待到曹操死后,曹丕终于干了曹操没有干的事——称帝,篡夺了汉朝天下自立为帝,建立了曹魏王朝,曹丕的政治地位达到了顶点。

但是随着曹丕政治地位的上升,甄宓在其心目中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由于其长期居住在邺城,而曹丕身边又是美女如云,这就使得夫妻二人关系越来越冷淡,再加上此时的甄宓已经年近四十,早已到了年老珠黄之境,哪里能竞争过郭女王、李氏、阴氏等新晋宠妃,于是她开始对曹丕有了些怨气。史书记载道:“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

甄宓在婚姻上遭受丈夫的冷落,深感自己的处境恶劣,于是将埋怨丈夫之无情,并将内心想法写成一首诗——《塘上行》,她在其中表述了自己的愁苦以及对旧情的怀念。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臬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偷脩。从君独致乐,延年寿千秋。

然而,曹丕看到这首诗以后却大发雷霆,便以“有怨言”之罪将甄宓赐死,然后“以糠塞口”将其下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甄宓之死,迷雾重重

按道理,甄宓伺候曹丕十七年,二人在相当长时间内也保持了相亲相爱的夫妻关系,否则曹丕也不会封其为皇后,那么既然曹丕如此珍爱甄宓,又为何要将其赐死呢?赐死后还惨无人道的将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呢?我们就事实来分析一番。

  • 推测一、因干政被赐死。

黄初二年六月,曹魏宫中一场谋杀即将展开,主角是曹丕与曹彰。

曹彰是曹操的次子,有万夫不当之勇不说,被曹操亲切地称为“黄须儿”,更重要的是,曹丕称帝时他还领军在外拥有军权。而在曹操的王位争夺战中,曹彰又明显支持曹植,所以曹丕早就想除之而后快,于是在称帝半年之后便急匆匆地将曹彰召了回了朝。

兄弟二人再次见面,身份地位已是天壤之别,曹丕邀请曹彰喝酒,曹彰自然不敢反对。然而就在此时,卞太后及时赶到,制止了曹丕对曹彰的毒害,同时为了让曹彰表忠心,卞太后亲自剥夺了曹彰的军权。

临走时,卞太后得意洋洋到:“莫以为你是皇帝我就管不了你,有甄宓替我照看你呢!”随后便带着曹彰扬长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且不说曹彰最终也没有逃脱曹丕毒手,但就这次的事而言,在曹丕看来甄宓无疑是“妇人干政”了,于是怒气冲冲找到甄宓要问个究竟,但甄宓不卑不亢的回答让曹丕痛下决心,除去这个女人。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及至杀害,事有明审。”但是因为什么事要杀害自己的皇后呢?陈寿却以春秋笔法故意隐去,显然此事对曹魏帝王形象影响极大,我们姑且认为就是甄宓这次阻止其兄弟相残的事情吧!因而有了“甄宓干政被赐死”之说。

对于这种说法我是不认同的。甄宓干政又不是一次两次了,她曾向曹操提议“不称帝,加九锡即可”,可见其政治智慧。在曹丕为难曹植写下七步诗时,甄宓曾强烈反对,劝其“兄弟莫相残”,曹丕也是恼怒万分,但也没有因干政而治罪,更何况赐死之后还覆面吞糠这种极端的事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推测二、“立子杀母”将其赐死。

众所周知,汉武帝开创了“立子杀母”的先河,以防太子能力过弱,被外戚干政。有可能有人要问,这与曹丕有何关系?请稍安勿躁,我们同样要从曹魏黄初二年说起。

曹叡作为曹丕长子,深受曹操喜爱,其本人气质、仪表是很不错的,但可惜就是有点口吃的毛病,曹操曾对他说道:“我基于尔三世矣。”显然在曹操心目中,曹叡就是曹家的第三代执政者,曹丕能在王位竞争中胜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曹叡。

但是曹叡此子,虽有风度,有儒雅之风,但却缺少杀伐果断的作风,这点比起曹丕差之远矣,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比之母亲甄宓也不如。

黄初二年三月,曹丕立曹叡为齐公,这简直是指定了自己的继承人。甄宓被赐死后曹叡极力抗辩,惹怒了曹丕将其贬回封地,但没有一年便又召回京城立为平原王,又过继给皇后郭女王,进一步确立了他的嫡长子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偏偏在确定了曹叡太子的身份后就发生了赐死甄皇后一案,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

事实上,汉武帝之后,皇家多次若有若无地执行了“立子杀母”的手段,曹丕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此类手段自然明白得很,他不可能容忍一个像甄宓一样聪明的皇后与作为太子的曹叡共存,为了皇位的千秋万世,必须有所取舍,更何况甄宓不复年轻时的花容月貌,故而以“有怨言”这种荒唐的罪名赐死。

这种推测其实也不能成立。“立子杀母”这种事在很多王朝都出现过,对于曹丕这种政治家来说,随时可以采用这种手段,没必要遮遮掩掩的,更何况当时的曹丕正当壮年,完全可以掌控朝局,太子与皇后势力再大,岂能对他这位开国皇帝有威胁?所以根本没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推测三、与曹植纠扯不清的感情而被杀。

曹植一篇《洛神赋》让甄宓又有了一个新名字——甄洛,再加上文章的本名又叫《感甄赋》,这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更让人觉得曹植其实是在借文章之名怀念甄宓。

众多的史学家认为曹植和甄宓是搭建了某种感情线索的,比如柏杨就认为“我们可以想象,曹植初睹嫂嫂面容时,与他哥哥一样,也会同样神魂飘荡。”南朝的顾恺之更是依照《洛神赋》创作了千古名画《洛神赋图》,几乎将曹植的原文形象彻底认定就是甄宓。

曹丕就是认为弟弟曹植与甄宓有私情的。比如在甄宓死后,曹丕为了羞辱曹植,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将甄宓使用过的一个镶金盘玉的枕头赐给了他,暗示文武大臣:曹植与甄宓有着不恰当的关系,欺君辱嫂,所以甄宓死的并不冤枉,而我处置曹植,也是因为他给我戴了“绿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朝历代,任何一个男人肯定不能容忍妻子与其他男子有暧昧,更何况曹丕这样一个君王,但我要说的是,曹植与甄宓不可能有此类关系。首先我们拿《洛神赋》来说,其原名《感鄄赋》是最能推翻二人有私情的证据了,我们要知道当时的曹植是“鄄城王”,文章通篇描述的是在自己封地的幻想或者是梦中的神遇,《感鄄赋》中的“鄄”是地名,与甄姓八竿子打不着,所以将其中二字混淆为一体,本身就是错误的。

其次曹植与甄宓整整差了十岁,曹植是否在年轻时见过甄宓,我们不得而知,但史书中二人有交集是在曹丕称帝时,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甄宓已经将近四十岁,这样一个半老徐娘如何能成了《洛神赋》中“翩如惊鸿”的神仙女子?所以这个推测是最容易被推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会对甄宓下此毒手?

陈寿在《三国志.郭后传》中对甄宓之死是有隐约说明的,“甄后之死,由后之宠也”。“甄后”,说的就是甄宓;“后”说的就是郭女王。

郭女王是公元213年入宫的,她入宫这段时间正好是甄宓在邺城的时间,所以二人开始并没有矛盾,谈不上争宠之说。更何况郭女王人设很好,一入宫便不断为曹丕争太子位献计献策,凭借深通人情世故,处事冷静机智引起了曹丕的重视,从宫女升为贵嫔也不过花了数年时间而已。

曹丕称帝后,迟迟没有册封皇后,而是在妻子甄宓和宠妾郭女王之间犹豫,这说明这个时候的甄宓已经快完全失宠了。但是要想册封郭女王为后,就必须先废了甄宓的夫人之位,否则名不正言不顺,会引起纷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曹丕还是册封了甄宓为皇后,但却把一身的宠爱全给了郭氏、阴氏等妃子。原来的时候,甄宓与曹丕两地分居,尚且不觉得如何,但同住在皇宫时,她就开始不舒服起来,觉得丈夫“向南称帝,尊贵无双”,而自己却陷入“边地多悲风,树木何偷脩”的境地,过着“独愁常苦悲,夜夜不能寐”的生活,而诗中一句“众口铄黄金”直接道出了自己遭受丈夫身边女人的中伤构陷,这个女人是谁,甄宓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想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郭女王,因为她最终当了皇后,是甄宓倒台的最大受益人。

写这首诗的意思,甄宓主要是想唤起曹丕对夫妻二人美好时光的回忆,从而改善自己的境遇。但在郭女王的蛊惑下,曹丕觉得是甄宓是故意针对他,于是勃然大怒,派死者将回到邺城的甄宓毒杀,而郭女王更是为了泄恨,竟在甄宓死后让其“覆面吞糠”下葬,极尽侮辱之能事,这也只是女人能干出来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有史料也了佐证。《魏略》记载,曹叡继位后,抚养他的李夫人看到他追思母亲十分忧伤,便对其讲了甄宓之死的真相,称其死后没有大殡,而是被郭女王以发覆面草草下葬的,曹叡闻之“哀恨流涕,遂逼杀之”,并命人效仿甄宓当年事,同样“以发覆面,以糠塞口”将其下葬了事。这段记载在《汉晋春秋》上也有体现。

既有史料记载,也有甄宓本人写的《塘上行》与之印证,显而易见甄宓之死与郭女王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但这中间有一个逻辑缺失之处,那就是曹丕如何会让甄宓去死?她毕竟是曹叡的母亲,也是他十七年的妻子,同时夫妻二人也曾经感情深厚过。

这就要说起曹丕此人的性格了!曹丕虽然作为政治家、文学家很合格,但在做人上却是差了许多。其实曹丕这个人阴狠毒辣,心眼很小,没有上台之前尚看不出来,但上台以后却对自己看不惯的人进行反攻倒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大将张绣曾害死了曹昂,就连曹操也不计前嫌收为麾下,可曹丕一上台便将其逼死;再如于禁曾投降关羽,曹操念及其战功赫赫也就原谅了他,但曹丕却不能忍,派其给曹操守陵不说,还故意让人在陵中画下了于禁向关于卑躬屈膝求饶的画,于禁为曹魏出生入死一生,一大把年纪还遭此羞辱,最终羞愧难当气血上涌而死……此类的事情一大把,许多曹魏旧臣就这样被曹丕整下去,虽说有巩固皇位之需,但手段的确阴狠毒辣,让常人难以理解。

对待功臣如此,对待亲人照样不手软。曹丕曾向曹洪借钱,却被曹洪拒绝,他上台之后动辄处罚曹洪,训斥罚款是常事,让这个视钱为命、以小气出名的曹洪差点破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彰是其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就因其支持曹植便想方设法置其于死地,黄初二年六月本欲以毒酒毒杀曹彰,但被甄宓告知卞太后这才作罢,但黄初四年曹丕再次召曹彰入朝,并在给他吃的饼中下了毒,卞太后得知消息后欲给曹彰灌水催吐,结果发现宫中所有盛水器皿皆被打碎,最终曹彰不治而亡。

种种事情可以看出,从翩翩少年到曹魏帝王,曹丕已经从权力和欲望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忘却了与甄宓的夫妻之情。甄宓活,是他给的恩典;甄宓死,是他立威的手段……显而易见,赐死甄宓只是随性而为,原因或许就是那荒唐的“有怨气”。

但无论如何看,曹丕即便赐死甄宓也必不会弄些“覆面塞口”的小手段,帝王自然有帝王的尊严,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这种帝王不屑于弄的小动作,必是郭女王所为,因为只有她“心里有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就像我们如今许多美好故事一样都是捕风捉影而来一样,《洛神赋》是我们后人基于对曹植和甄宓的同情而臆造出来的。曾经风华绝代的美人,死竟然如此凄凉,可见帝王的恩宠大多薄凉,假如真能有曹植作伴,活在青山绿水间,想必那才是甄宓真正之追求。

但很可惜,甄宓这个绝色女子,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男人支配的命运,曾经被曹丕盛赞的贤良淑德,最后在曹丕心中,竟成了令人厌烦的絮叨,而当这个男人不再爱她时,她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下地狱。

这就是甄宓的命运!

参考资料:《王的女人》、《洛神甄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