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岭

关 岭

文/图 梁少膺

《成化新昌县志》卷二《疆域·里至》:“(新昌)东南至台州府天台县界关岭七十里。自界至县治五十里,共一百二十里。”卷三《山川》:“关岭,在县东七十里十七都,东接天台界,绵亘四里。”又《嘉庆重修一统志》第二三三○册《台州府·山川》:“关岭,在天台县西北四十里,与新昌分界。”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七九七册《绍兴府志·军制》:“关岭,东去县城七十里,接天台界。”按《民国新昌县志》卷二《山川》:“关岭,唐时置关戍守岭,由是得名。”是故关岭位于新昌与天台两县接壤处,地势险峻,山峦绵延,在唐时即有兵卒把持,成军事之要冲。盖其地名,亦由此出。案,关岭属新昌“十七都”,检《万历新昌县志》卷二《区域·乡都》,是都归彩烟乡崇文里。再检宋陈耆卿《赤城志》卷一《地里门一·州境》:“温州北一百四十五里关岭,入绍兴府。”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二《浙江四·新昌县》:“关岭山寨,在县东南七十里,又四十里即天台县。明初朱亮祖讨方国珍至新昌,克其关岭山寨,至天台进攻台州。又有会寺(墅)岭寨,在县南二十里。今为南入天台之通道。”是故关岭也属往返越州、台州之间,即当日由浙入闽之要道。案,由始宁(今浙江上虞、嵊州交界)至临海(中经关岭)的交通线初为南朝谢灵运“伐木开径”;[1]南朝以降,历代文人骚客、仕官商贾络绎不绝。《全唐诗》卷五三三辑许浑《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

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

星河半落岩前寺,云雾初开岭上关。

丹壑树多风浩浩,碧溪苔浅水潺潺。

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

又元张翥《蜕庵集》卷二辑《关岭》(新昌县):“青林抱涧阿,直上更嵯峨。田凿云根种,人盘鸟道过。乱泉鸣暗谷,丰草被阳坡。仿佛疑山鬼,衣裳隐薜萝。”明《徐霞客游记》辑《后游天台山日记》:“壬申(崇祯五年,公元1632)(三月二十日)抵天台县……饭桐柏宫,仍下山麓,南从小径渡溪,十里,出天台、关岭之官道。”从许浑及张翥诗中所谓“星河半落”“云雾初开”“ 人盘鸟道过”“ 衣裳隐薜萝”,关岭一带景象高崖峻峭,险象环生,怪石拿云,飞霞削翠,而赢得诸多文士之称誉揽胜。

然则昔人描述关岭之诗篇什最多者,或数王十朋。按《宋史》卷三八七《本传》:“王十朋,字龟龄。温州乐清人。资颖悟日,诵数千言。及长有文行,聚徒梅溪,受业者以百数。”绍兴二十七年(1157),他以“揽权”中兴为对,宋高宗“嘉其经学淹通,议论醇正,遂擢为第一”。王氏于南宋历仕秘书郎、王府教授、著作郎。当时朝廷偏置临安(今杭州),他往返杭、温,关岭乃必经之地。王十朋所撰《梅溪前集》所见有关“关岭”诗者凡四,诸如卷三《过新昌》:

杖屦登关岭,山行无住时。

客情浑在眼,乡思苦关眉。

石现金仙像,溪蟠阮肇祠。

越山都几点,收拾上新诗。

同卷《关岭遇雪》:

路近剡溪春雪深,此行有媿子猷寻。

驱驰千里争蜗角,孤负扁舟自在心。

又卷四《关岭旅邸观林同季野去秋题壁》:“去岁还家秋正杪,今年行役暑初残。同行壁上留题处,特下篮舆子细看。”然殊可留意者,则有《西征》:“绍兴建元二十二,良月壬午时丁未。王家辞弟游帝京,出门满眼思亲泪。……黄岩留连越三宿,故旧过从日沉醉。郑生伴我千里行,近世人无此风义。……欲入天台观石桥,行来匆匆未能遂。途中邂逅张老丞,十五年前乐清尉。自嗟吾非沈谢辈,面目从来苦难记。飞泉枕上梦成魔,达旦思家何曾睡。细雨蒙蒙入关岭,旅邸重寻旧题字。雨脚微收过天姥,洗出峰峦迭苍翠。刘阮祠荒土犹赤,溪山真是神仙地。”从“旅邸重寻旧题字”句看,此诗写于前诗之后,时间在绍兴二十二年(1152),王十朋辞亲赴临安仕官。案,《王十朋全集》卷四辑《送黄岩三友》诗一组,《梅溪集》题为《送别黄岩余(靖轩)谐、余(白生)璧、余(子闲)如晦》。检阮伯林《雁山滴泉》,《王十朋全集·送黄岩三友》非“送”诗,而是“别诗”。《梅溪集》题“送别黄岩”之“三余”有误;除余如晦,其他两人应是郑逊志与施良臣。[2]阮氏之见甚是,如此才符《西征》诗旨。王氏于黄岩留滞三宿,“故旧过从日沉醉”,而作与诸友别诗。诗中的“郑生”,即郑逊志,“途中邂逅”的“张老丞”为张廷玉。王十朋出黄岩,经天台、关岭、天姥、赤土、桃源(刘阮祠),再转南明山礼石城弥勒像,然后至剡溪(嵊州)寻访故友。又自剡溪行水路,观曹娥庙,途萧山达西陵漕渠(西兴运河)抵钱塘。因王氏此诗所标地域、地名,对于研究宋时自台州至越州及当时皇城(临安)干道、水道合成之交通线,极具文献价值,故稍作阐发,以见一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虎 狼 关

前揭“关岭山寨”,复见于《嘉庆重修一统志》第二三二八册《绍兴府·关隘》,亦叙关岭山寨朱亮祖讨方国珍事;又同卷《绍兴府·山川》:“关岭……宋末元兵追二王急,天台民徐姓率乡兵拒此。”按《民国新昌县志》卷七《大事记》:“宋末元兵追二王急,天台民徐某拒之于邑之关岭,既而兵入天台,屠两邑,尽灭徐氏之族。”然又云:“按此当亦德祐初元正二月事。二王自婺(金华)至温入闽,明见《宋史》,未尝过台、越,昔人已详辨之。所云二王,或别有宗戚间道从亡,乡民不知,因相传告。或由范文虎追蹑至婺时,召杨镇以王还,杨亮即负王,徒步匿山中,时辗转失道,因而过此,亦未可知。”据《灾异记》《天台志稿》,徐某即副尉,山泾人。清齐召南言,《徐氏宗谱稿》称副尉名常惠府,志学孝义。传元兵破临安,宋幼主由庆元南奔,元分兵经天台趋宁海邀之,副尉率兵阨险于关岭。宋主浮海而去,元兵怒,从别道抵天台,害徐氏,男女少长皆尽。关岭自唐时置兵戍守,营此山寨,南宋末,徐氏拒元兵于关岭,应确有其事。案,《宋史》卷四七《本纪四十七·瀛国公传(二王附)》:“二王者,度宗庶子也。长建国公昰,母淑妃杨氏;季永国公昺,母修容俞氏。”德祐二年(1276)五月,“大元兵至皋亭山,(杨)镇等奉之走婺州。丞相伯颜入临安,遣范文虎将兵趣婺,召镇以王还。镇得报即去,曰:‘我将就死于彼,以缓追兵。’(杨)亮节等遂负王徒步匿山中七日,其将张全以兵数十人始追及之,遂同走温州,陆秀夫、苏刘义继追及于道。”《民国新昌县志·大事记》载元兵追“二王”急语,实指是事,然时间非“德祐初元正二月”,应发生在五月丙申后。虽《本纪》云,“二王”等由婺入台,但亦不排除自婺转越而走台、温之可能。五月乙未朔,“二王”抵闽。昰立于福州,以为宋主,改元景炎,封昺为卫王。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陆秀夫负昺投海,宋亡。史曰:“宋之亡征,已非一日。历数有归,真主御世,而宋之遗臣,区区奉二王为海上之谋,可谓不知天命也已。”可悲也夫。唐崔尚《桐柏山碑》:

西锁括苍,北连关岭;盘山南固,桐岩东阻。

关岭一带形势洵巉岩畏途,峥嵘崔嵬。关于朱氏讨方国珍,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百八四《元纪三十二·顺帝》“至正二十七年(九月乙丑)”条:“吴朱亮祖驻军新昌,遣指挥严德攻关岭山寨。平之。”又查继佐《罪惟录》卷六《方国真传》:

方国珍,避讳改国真,台之黄岩人也……(至正)九月,(朱元璋)命朱亮祖讨之时,(张)士诚就缚吴平亮祖。军新昌,遣将破平关岭。至天台,守臣汤盘以城降。寻败。

《明史》卷百二二《本传》称方国珍“长身黒面,体白如瓠,力逐奔马”。世以贩盐浮海为业,至正八年(1348),聚众起事海上,割据温州、台州、庆元(宁波)三路二十年。案,方氏为元末起事最早者,兄国璋、弟国瑛亦参其事。至正八年反元,早刘永福、徐寿辉二三年,早郭子兴四年。因方国珍时与陈友谅联手,对元时叛时服,时附时离,反复无常。朱元璋攻占婺州后,与其地盘接壤,方惧朱势强兵众,遣人向来纳贡者输诚。方氏始终在元和朱之间摇摆不定。吴元年九月,朱破台州、温州、庆元,方国珍败退海上。至正二十七年(1367),降明。平生事迹参见《光绪台州府志》《嘉庆太平县志》《万历黄岩县志》《光绪仙居县志》及《赤城新集》,等等。

关 岭 铺

《明史》卷百三二《朱亮祖传》:

朱亮祖,六安人。元授义兵元帅。太祖克宁国,禽亮祖,喜其勇悍,赐金币,仍旧官。居数月,叛归于元……迁浙江行省参政,副李文忠守杭州。帅马步舟师数万讨方国瑛,下天台,进攻台州。国瑛出走,追至黄岩,降其守将哈喇娄,徇下仙居诸县,进兵温州。

有关朱氏在至正二十七年(1316)于关岭破方国珍事迹,参见《太祖实录》《国朝献征录》《明史纪事本末·方国珍降》,等等。

自朱亮祖讨方国珍,迫使方氏降明,堡垒败迹,关岭山寨不复存在。按《赤城志》卷一《地理门·州境》,是地营造“关岭铺”,明时尚有。《万历新昌县志》卷一《建置·邮铺》:

(旧志载,县治)东十里为柘溪铺,又十里为小石佛铺,又十里为赤土铺,又十里为班竹铺,又十里为会墅铺,又十里为冷水铺,又十里为关岭铺,各为屋三楹,各设司兵以急递焉。

按乾隆《浙江通志》卷八九《驿传·台州府·天台县》:“桑洲驿,《天台县志》旧属宁海县,隆庆三年,分守崔曾建议,宁海县至临海,抚按不过一次。经临天台至新昌,官使尤烦,合将桑洲驿改建关岭,属天台县。抚按题疏批允,后新昌知县阻挠,以建驿不便复止。”又同卷《驿传·铺舍》:“《赋役全书·冲要七铺》:县前铺,司兵五名。横山、苦竹、泉亭、新丰、小田、关岭,司兵各五名。”由明及清,关岭弃山寨,改置铺舍,设之“司兵”,只存“急递”功能。

注释:

[1]《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

[2]阮伯林《关于王十朋〈送黄岩三友〉诗》,《雁荡滴泉》第21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