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赢有方”上看到这个标题《还记得武汉那位被母亲扇耳光跳楼坠亡的14岁男生吗?他的妈妈也自杀了…》,瞬间就泪目了。

这件事是2020年9月发生的,当时网络上都是这件事的报道。

这个男生,这个动图,我也曾写过一篇育儿文章:《没有哪种惩罚能带来持久的服从,孩子远比大人更顽强更极端》

当时,是站在育儿的角度分析的,虽然对这位母亲没有强烈的谴责之语,但是看到今日的结局,我依然觉得愧疚万分。

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事件回顾

当时,是因为这个男生在教室里和另外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请来了家长到校配合管教。妈妈到校后,非常生气,在过道骂他,当众扇了两个耳光。

他站在原地约两分钟后,突然翻过走廊的围墙,跳了下去。

网络曝光之后,有指责老师不该动不动就叫家长的,有说孩子玻璃心的,还有指责母亲的行为过激,没给孩子留面子,生生将孩子逼到了绝境。

玻璃心逆商、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我在上面那篇分析文中都提到了。

我唯独没有想过:在那个当下,这个母亲为何如此愤怒?是什么遭遇让她失控到这个地步?

哪一个女子不希望成为一个温柔如水的妈妈?

可是,生活的重担之下,“温柔”撑不起家。

“智赢未来”文中提到:

有自称工作人员的人透露,男孩之前家境不错,生活得非常幸福。但因为父亲出轨,把财产转移给了第三者,家里条件一落千丈,好好的一个家散了。离婚后,本来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妈妈,不得不打好几份工养活自己和儿子。
天不亮就起来做早点售卖、中午再赶到超市打工,晚上又在繁华地段摆地摊……

来自“智赢有方”

事后,这个妈妈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儿子去世那天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地懊悔,但这一切,都已于事无补。

丧子之痛无法释怀,妈妈的精神一天比一天衰弱,自杀了好几次,最终还是走了

班主任因为自责难过,抑郁不已,生病住了院,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上课。

目睹男孩跳楼的一位同学,心理也出现了问题。

来自“智赢有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未经他人苦,莫批他人恶

很少有人能将“情绪”在不同的事件上剥离开来。

比如:

一个工作上受挫的人,回到家依然会情绪低落或暴躁。很少有人能将这份情绪关在家门之外。

至少,我做不到这一点。

一个女人,经历了老公出轨、由奢入俭,从养尊处优到自食其力,这个过程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如果她没见过太阳,她可以忍受黑暗。可是,她见过了,所以生活的重担便显得更加沉重了。

一般人如果一天之内遇到两件以上不顺心的事情,就容易累积到一定程度,转而情绪失控。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是温柔的,是被孩子认可的。如果她在那个当下有能力做出其他的解决方式,她都不会如此面对。

为了生活养家,她耗尽了心力,濒临崩溃。

虽然当众扇孩子耳光这件事是本质上是错误的,但是我们没有什么立场再去责怪她。因为你若是她,也不一定会做得比她更好。

不经他人苦,莫批他人恶。

即使你比她更苦,做得比她更好,也不要轻易去指责她。因为每个人承受能力有限,情绪管理能力不同。

她做到这个程度,也许已经尽了她的全力。

若不是尽了全力,换来了这样的结果,她怎么会追随孩子而去?

失去了人生的希望,便提前结束了时光。

这就如同孩子的学习。

有个孩子拼尽了全力,头悬梁锥刺股,也只能考个二本或者大专。另一个孩子只用七八分力,就能轻松考上985/211。

后者因为成功,就能嘲笑前者吗?

不,不可以这样的。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生活能力强,就去嘲笑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同理,我们不能因为能控制好情绪,就去指责那些容易失控的人。

没有人愿意失控,没人愿意被众人围观。

如果可以选择,我们都想温柔如水,都想体体面面。

只是,人生不同,能力不同,境遇不同罢了。

(三)尊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孩子要懂得尊重父母,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

这份尊重,是相互的。

同理,孩子和老师、领导与员工、家长和家长之间,都应该做到“互相尊重”。还有,网络上的评论者,对事件当事人也要做到尊重。

尊重客观事实,不妄自猜测,不胡乱批驳。

这句话,我之前没有意识到,现在要把它记在心里。

有的孩子,因为一直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不懂得什么是尊重。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教给孩子。

可以以身作则,也可以讲明道理。

言传身教,都可以。

(1)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当父母情绪崩溃的时候,不小心对孩子发脾气了。事后要懂得反省自己的错误,明确地告诉孩子:“这不(完全)是你的错,是因为妈妈在工作(或其他事情)上不顺心,情绪不好,才失控和你发脾气了。对不起。”

当然,属于孩子错误的部分,也要和孩子平和地说清楚,让孩子学会承担他的责任。

(2)告诉孩子:妈妈也需要帮助。

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要提前告诉孩子:“孩子,妈妈现在很烦,你能自己做这件事吗?/你可以安静一会儿,帮助妈妈尽快平静下来吗?”

妈妈也是普通人,也有情绪。这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妈妈不去解释这件事,对孩子发的脾气也让孩子以为都是他们的错。

我们可以自己平静下来,也可以寻求孩子的帮助。孩子如果能帮到妈妈,他们也会有价值感的。生活的压力也是如此,当孩子越来越大,能承担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当父母已经无法独自承担这份生活压力的时候,是可以和孩子友好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难处,这样也便于孩子理解父母的情绪和难处。

这也是“尊重”的一种。尊重父母的情绪,是孩子需要上的一课。

但是前提是,父母也要同时学会尊重孩子的情绪。

毕竟,尊重是相互的。

(3)根据具体事例教孩子如何“尊重”

我女儿晚上写作业写到很晚的时候,我会很着急。催得多了,女儿就会有逆反心理。我反省了自己催促唠叨的行为,尽量让自己闭上嘴。

同时,我也和女儿沟通了我的感受。

我说:“你知道妈妈着急是因为担心你睡眠不足,担心你的身体。你看到了妈妈生气着急,却依然不愿意加快动作,妈妈感觉挺伤心的,我会以为你不心疼妈妈。妈妈知道,你是爱妈妈的,对吗?”

女儿听完这些话愣住了,她只想到了用“越催越慢”来消极反抗,却没想到妈妈的情绪和感受。

自从我对她说了这段话之后,发现她再也没有出现过“故意拖延”的现象。

孩子虽然越来越大,可是有的事情我们不要以为他们一定懂。要多沟通,告诉孩子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不只在意他自己的感受,也要平衡我们的感受。

当然了,我们也要懂得理解孩子的感受,照顾孩子的感受。孩子以我们为模仿对象,我们要是做好了,会省去很多教育的话。

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爱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