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自媒体时代,百花齐放,人人都有能发表自己作品的权利与自由。与此同时,抄袭、洗稿、搬运、冒名占据他人作品之类的“老鼠”也不少,有的甚至通过搬运、抄袭一跃成为了粉丝拥簇者众多的营销号、大V。

那么,在注重真才实学的古代,有没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别说,或许还真有。这个案子就记录在《大唐新语》中:“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同时,《刘宾客嘉话录》中,也有着相似的记载——

某一天,刘希夷灵感突现,拟古乐府白头吟,挥笔写下一首《代悲白头翁》,内心激动不已,第一时间拿给舅舅宋之问品评。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生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宋之问读后,赞叹不已,尤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真真妙极!若是有德之人,见此诗,定会高声赞叹,与作者惺惺相惜、引为知己。但是宋之问见此绝妙的诗句,竟起了占为己有之心,与外甥商量了转让事宜。

“贤甥此佳作,不知给外人传观与否?”

刘希夷回答说:“未曾。”

宋之问于是说道:“我今日正在酝酿一首诗作,你这两句(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和我的诗正是绝配,愚舅想借用一下,不知你意下如何?”

刘希夷面露难色,这两句正是他反复斟酌修改而成的。但现在舅舅当面索要,刘希夷虽然难于割舍,却又不敢推辞。

但天底下哪有不爱惜自己作品的作者呢?尤其是这作品还如此美妙、难得。所以刘希夷自然反悔不肯。毕竟是自家外甥,要搁一般的舅舅,被外甥拒绝之后,只要能够保证自己名誉不受损、占诗一事不会被传出去,应该也就放下了。但是心狠如宋之问,被拒绝之后,不念及任何亲情,直接命令家奴用土袋活活压死了外甥,而后心安理得地将外甥的诗作略作修改后占为己有。(另一种说法是事后刘希夷后悔后,跟朋友大肆吹嘘这是自己的杰作。宋之问得知消息后,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之问怒以土囊压杀之”。)

那么,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呢?

确实,宋之问虽然在诗词上造诣很高,但在人品上就反差巨大,是一个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攀附权贵之人。不过,尽管宋之问的人格被人诟病,但并不能证明刘希夷就是被他害死的。

首先,宋之问和刘希夷的舅甥关系,就值得怀疑。两人年龄相差不大,各种正史中也没有明确记载他们之间的关系。

其次,宋之问年纪轻轻时早已名满天下。《旧唐书》载“之问弱冠知名”。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二十岁的宋之问就已进士及第,踏入仕途,深受好文词乐章的“二圣”天皇李治和天后武则天赏识,被授予了“东台详正学士”一职。他犯不着为了一句平淡无奇的诗句而以身犯险,“夺诗杀人”,这对他来说,实在得不偿失,风险巨大。

再次,尽管宋之问为巴结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而写下了大量的艳诗,但他的文学成就还是远在刘希夷之上。《全唐诗》中收录刘希夷的诗作仅20多首,而宋之问的诗作则超过了180首,而且不乏上乘之作。如入选中学课程的《渡汉江》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勾起了多少游子的强烈的精神共鸣。

宋之问的文学成就,也是深受其他文人认可的。中唐大诗人元稹给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就写道:“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自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危言》中也说“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关于宋之问杀死刘希夷,很有可能是有人不满他卑劣的人品,而将脏水泼向他,进而把刘希夷的死,归结到他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