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7月2日凌晨,日本京都烧起了一场大火。

当消防队接到报警时,镰仓幕府时代的古建筑,距今有一千年的日本国宝级文物,金阁寺,已被大火烧毁。

调查中,疑点落在了一个见习僧人身上,僧人说:跟我的丑相比,金阁寺的美成为了诅咒,反感之心不断,才放了火。”

僧人也在纵火之后切了腹。

这一真实事件令日本社会无法释怀,各界纷纷剖析僧人火烧金阁寺的复杂心理。

一个正常的年轻人,会嫉妒美,仇恨美,毁灭美吗?

人性幽微,还真说不定。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对美有独特的理解,他亲身入寺体验僧团生活,放飞想象的翅膀,创作了小说《金阁寺》,还原了纵火僧人,有些毛骨悚然又灵魂震颤的心路历程。

那种爆裂的毁灭,极致的占有,读完很久,还令人震颤。

这是一个中二病少年,以毁灭美的方式,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

1、这个少年,因缺陷,被隔绝于世界之外

沟口的父亲,是一个偏远寺庙的住持。

沟口从小就有严重的口吃病,这导致他的成长并不美好。

他不愿意开口讲话,因为嘲笑总会如潮水般涌来。

世界在幼小的他心中,是关着大门的样子,慢慢的,沟口的交流障碍越来越严重。

沟口的身体随着时光流逝,渐渐长大,但内心却始终缩在自己的壳里,孤独生长。

因为交流的匮乏,被外部世界拒绝,他内心的成长状态,无人得知,即使他自己,也无法衡量哪些正常,哪些偏执,可以说是一路野蛮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童年时,父亲告诉他,再也没有比金阁更美的东西了。

就此,金阁成了他心中最美的向往。

没见到金阁时, “真实的金阁无处可见,但想象中的金阁却无处不在。”见到金阁后,金阁甚至成了他衡量世间万物美的标准。

人间最美是金阁啊!

后来父亲去世,他入金阁寺成为一名见习僧人,金阁更是无处不在,渗透进了他的生活。

沟口因口吃,被人歧视,无法对他人打开心门,将自己隔绝于世界之外。

他心中唯一美好的,就是金阁,这时的金阁,在他心中,或许早已不是一栋建筑,而是心中唯一的光明,就像唯一接纳他口吃的好友鹤川。

2、为什么美却最终成为了仇敌?

世界有丑陋的一面,但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沟口,扭曲着成长起来的沟口,却无法在不堪中自洽。

父亲死后,沟口被金阁寺住持收养,母亲卖掉父亲唯一的财产还债,断掉了他的退路,还叮嘱他,要与住持搞好关系,将来继任金阁寺住持。

母亲的务实,母亲的野心,一方面虏获了他,一方面又让他觉得丑陋,让他内心撕扯。

但这份妄想的希望,却像绝症,慢慢让他沉沦。

“混账东西,你竟然敢跟踪我!”

一次意外,沟口看到了住持嫖妓。

说实话,沟口对住持这位老师,并无敬重,再加上这茬儿,更添了厌恶与恐惧,让原本就并不亲密信任的师徒关系,直接恶化。

“原本我动过让你当接班人的念头的,但现在这个念头已经完全没有了。”

沟口对外部世界唯一的念想,破灭了。

他不知所措,想挽回,又无力,最后迫切想逃离。

书中,三岛脸谱化写作了几位女性,有为子,军嫂,妓女,她们都让沟口的欲望和不堪,无所遁形。

这些不堪让沟口内心的恶升起,他祈祷让他丑陋和羞耻的存在都毁灭。

唯一接纳他的鹤川之死,比父亲的死,更触动他。

“由于他的死,连接我和白昼般光明世界的那根丝线也随之断绝了。”

沟口一生中,除金阁外,唯二的光明存在,就这么斩断了他黯淡世界里唯一的光明。

父亲死时,他都毫无触动,却为鹤川服了近一年的丧。这是什么样的心理?或许哀悼的是那个逝去的明朗的自己吧。

身心同样残缺的柏木,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与卑劣,也不断刷新着沟口的认知......

每当他在欲望中沉沦时,金阁就会浮现脑海,让他受内心的撕扯。“陶醉的心境变成了厌恶的情绪,一股不可名状的憎恨感沉重地涌上心头”。

这一连串的破灭,将少年推向躁动的边缘。

烧掉吧!他萌生烧掉金阁的念头。

既然求不得,又放不下,那就亲手毁灭吧。

这个念头,与其说是报复,不如说是成全,是对他自己的成全。

沟口下定了决心,他反而轻松了,变得宽容了。

因为这一毁灭的决定,让他觉得一切都圆满了,一切仇恨,丑陋,不堪,都会随着大火烧毁殆尽。

这是一个偏执狂的疯狂与满足。

就像在最美象征的短剑上,他都要划下三道深深的刀痕一样,他是以破坏的方式,来彰显他的反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很有必要提一提,“南泉斩猫”的故事。

和尚南泉,是一代高僧。

有天,寺庙里来了一只美得无与伦比的猫,所有和尚都爱得不得了,都想据为己有,南泉当机立断,斩杀了这只猫。

南泉只是在斩猫吗?不!他想借此斩掉一切矛盾、对立、争执、妄念,使和尚们恢复平静。

赵州听说后,就头顶着草鞋出门了。

南泉知道赵州的表现后感慨,原来猫不用死,只要像赵州一样,以“无限宽容实践菩萨之道”就可以了。

当丑陋和美,都成了沟口痛苦的来源时,沟口想斩掉它。

却忘了,痛苦产生的根源不是外物,而是内心,能让我们内心安宁的,是学会与之共生。

3、人心是个幽微的存在

明明对世界,对他人而言,是在犯罪,但在做恶者的意向中,却是解脱,是成全自己。就像《圣女的救赎》中,当爱人给不了想要的爱时,就将对方杀死一样。

爱而不得,就生恨,恨而无法,就毁灭。

有时候,人性就是如此。

当我们迷恋什么,而又无法据为己有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承受它施加的重负,要么毁灭它。

人的一切行为来自认知,偏执的认知,也必将带来疯狂的行为。

书中,三岛借柏木告诉我们:

“能颠覆这个世界的只有认知,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改变世界,只有认知,才可以让这个世界在不变的状态下,发生巨大的改变。”

换言之,金阁之美,是沟口心中认为的,世界的丑陋,自己的丑陋,也是沟口认为的,要改变这一切,并不需要毁灭,而应该去改变认知,改变自己对待这一切的态度。

沟口在强横的世界面前,很无力,并非因为他身体孱弱,而是他内心虚弱。

面对世界的丑陋,面对自己的丑陋,他无力自拔,也无力接受,更无力改变,所以选择毁灭。

作为观众的我们,很值得反思。

当我们遇到人性的撕扯时,怎么办?

南泉斩杀了猫,真的能规避所有妄念吗?沟口烧了金阁,真的就能得解脱吗?

现实中,猫死了,又会有别的让人起心动念的诱惑;而那个火烧金阁寺的僧人,自杀未遂,他并没有解脱,被判了刑,年纪轻轻就死于疾病。

其实妄念不灭,只能无休止地轮回重复,不是吗?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提升认知,重塑自身。

或许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强大自身。

认真说来,破坏和毁灭,一直在人类的基因中顽固存在,侵透我们的方方面面,左右我们的思维。

在沟口的世界中,母亲是贪婪的,老师是表里不一的,朋友是口不对心的,外部世界更是黯淡腐朽的。

他的反抗就是破坏、毁灭。

但其实,世上不止一条路,我们依然有另一种选择。

看《金阁寺》,总是能看进深渊,看到人性的幽微中去。

对欲望和绝望的描写,三岛或许不像莫言、陈忠实笔下那么真实、实在;

但三岛笔下,大段充满诗意、如梦似幻的挣扎真的很美,很荒凉,很撕扯,让人毛骨悚然,又灵魂震颤。

三岛笔下,毁灭美,仿佛比美本身更美!

在现实中,毁灭是可怕的,灾难性的;但在三岛的人物意象中,毁灭却有种极致的美,一种升华后的心灵震颤。

End图/网络